美學(Aesthetics),是研究美、美感和藝術體驗的哲學學科。作為一種學術探討,美學不僅關注“什么是美”,還研究人們如何感知、欣賞和評判美,探索美在藝術、自然和生活中的表現(xiàn)。美學作為一門認識論學科,是科學和人文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科學和人文學科雖然是由西方學者建立的,但現(xiàn)在已成為具有全球意義的體系。
中學時期,林語堂的《生活的藝術》給青年時代的卜松山留下了深刻印象,進而使其對中國美學產生了濃厚興趣。在加拿大多倫多攻讀博士時,這位漢學學者選擇將鄭板橋作為研究對象,同時,蘇東坡、王維等一眾大家也成為了卜松山研究中華燦爛文明的領路人。自此,詩歌、字畫等代表中國美學的文化瑰寶,開始相伴卜松山偉大的學術生涯。本期《中歐書院》,讓我們一起走進卜松山的中國美學世界。
卜松山,德文名卡爾-海因茨·波爾(Karl-Heinz Pohl),德國著名漢學家、特里爾大學教授、特里爾孔子學院外方院長,著有《中國美學與文學理論》《全球化語境里的中國思想》《與中國作跨文化對話》《發(fā)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等學術專著專論,譯著有《桃花源——陶淵明詩集》《李澤厚》等。
近代中國與西方美學的相遇
卜松山認為,中國人開始真正關注西方文化是在19世紀末。當時,他們注意到“美學”這一學科,認為與自身文化或許存在關聯(lián)。作為研究西方美學的重要代表,王國維把康德、叔本華的思想引入中國。也是在那個時候,“aesthetics” 被最早翻譯為“美學”。卜松山談到,這是一樁“創(chuàng)造性的誤會”,因為在西方美學中,“美”并未占據核心地位。
同古希臘對“真、善、美”(Das Wahre, Gute und Sch?ne)的追求類似,中國歷代學者非常希望在藝術作品中討論“美”。20世紀的中國美學家在談論“美”時,事實上已經把它放在一個與西方不同的位置。在卜松山看來,中國美學與西方美學并不相同,它們完全擁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概念。
▲卜松山在家中
19世紀末,中國知識分子意識到西方思想的根源是宗教,而中國思想的根源就是美學。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林語堂則認為,詩歌便是中國人的宗教。例如“情景融合”,就是一個典型的討論主題。這些議題和現(xiàn)代美學相關,卻又是中國自身傳統(tǒng)發(fā)展的結果。
同時,美學在中國還與身份認同密切相關。到了20世紀80年代、90年代,中國甚至掀起了“美學熱”,李澤厚的《美的歷程》便是其中優(yōu)秀代表。卜松山指出,美學與民族身份認同的討論結合在一起,是理解“中國人是誰”的重要一環(huán)。直到今天,美學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依然非常重要。
儒家與道家對中國美學發(fā)展的影響
卜松山談到,中國詩歌和美學的發(fā)展深受儒家與道家思想的影響。儒家學說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思想體系,同時也影響歷代文人對藝術的接受方式。儒家美學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強調和諧;二是強調藝術與道德的關系,“詩如其人”“以詩言志”就是這種思路的體現(xiàn)。
▲卜松山在家中
相比儒家,卜松山認為道家對中國美學的影響更為深遠。莊子的思想提供了另一種處世態(tài)度,《道德經》開篇“道可道,非常道”,以及“言不盡意”的觀念,都影響了中國美學的發(fā)展?!把酝庵狻薄耙饩场钡扔^念便源于此。中國詩歌的特點在于,通過自然意象來表達情感,當情感能夠在“言外”通過自然形象呈現(xiàn)時,就達到了“意境”。
卜松山很喜歡陶淵明,他認為“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最能體現(xiàn)“詩如其人”的意境。陶淵明對中國文學、哲學、思想等方面的影響極大,從唐代的李白、王維到宋代的蘇軾都深受其啟發(fā)。卜松山分享道,陶淵明拒絕官場、醉心田園,實現(xiàn)了蘇東坡未能實現(xiàn)的人生理想。
與中國美學家的交流
卜松山第一次來到中國是在1981年,當時他正研究鄭板橋。第二次踏上這片土地是在1991年,那時他已與學生們一起翻譯李澤厚的《美的歷程》。后來,卜松山邀請李澤厚來到德國圖賓根大學,參與翻譯工作。1992年,在特里爾大學任教的卜松山,又邀請劉綱紀作為客座教授講授“德國美學在中國的傳播與影響”。劉綱紀曾說,康德對中國美學影響最大,其次是席勒、黑格爾、叔本華——20世紀的中國美學家大多以德國美學作為參照。
▲卜松山出席文化活動
卜松山認為,中國現(xiàn)代藝術大多是中西融合的產物。全球化使交流更加便利,中國藝術家廣泛使用西方的意象與方法,但西方藝術界卻對中國知之甚少。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這種文化交流的不平衡已被打破。如今,越來越多的德國學者開始關注中國,認為中國文化也能對他們有所啟發(fā)。
卜松山說,他心中期待的讀者并不一定要具備漢學背景,而應是具有廣博知識的人。他自視為一名中德“文化翻譯家”,任務就是把中國文化介紹給德國。正如他在漢堡大學的老師劉茂才所說:“中國文化就像一個巨大的寶庫,人們窮其一生都難以將其全部探索?!?/p>
線上講座時間:
2025年9月25日星期四
首播平臺:
中歐書院平臺:
中歐書院官網:
YouTube:中歐書院
Bilibili:中歐書院
“歐洲時報”平臺:
歐時大參 新浪微博、youtube、Facebook
往期中歐書院回顧:
中歐書院,是聚合中歐各領域專家學者的文化論壇,是中外文兼有,線上線下兼顧的交流平臺。在兼具中國傳統(tǒng)書院學術性、民間性的同時,更致力于多元性和開放性,通過聚焦中歐共同領域,以多語言、多渠道、多形式實現(xiàn)中國與歐洲文明的交流互鑒。
【德易知(GermanReport)】(原名“道德經”)秉持“以報道德國經典,成報道德國經典”這一宗旨,立足德國,輻射全歐,服務華人,是德國有關新聞資訊的主要微信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