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旅游報)
轉自:中國旅游報
□ 何小雯
喜歡舞墨弄彩涂鴉的人,對顏色總有幾分偏愛。初見朋友圈一幅篁嶺曬秋圖,像是前世的深愛,落入今生的眼眸,一眼萬年。我隔空表白,總要擇一涼秋,與篁嶺相見。
秋露潤過立在贛皖交界的蒼翠群山中的篁嶺,山色便靈動起來。乘坐索道上山,高空之中,人微暈,許是恐高癥引發(fā)的目眩,更多的應是山色醉人,讓人暈暈然。可不是嗎,看吶,群山如屏似障,披綠戴黃,穿翠掛紅,以巍峨身軀細細圍著護著白墻黛瓦的古村。古村像青山懷胎十月的孩子,須抱在懷里萬般憐愛方妥帖。
原本以為,古村白墻黛瓦,像江南的房子有著水鄉(xiāng)的婉約嬌俏。當索道緩緩向上,才明了是自己淺薄了。索道下,彎彎繞繞,層層疊疊的梯田,稻穗歡騰,金色寸寸,黃色片片,攜著龐大的野心盡占秋收的底色。如此明黃的顏色,卻也壓不住古村倔強的姿態(tài)。古村與峭山,如同博弈,山高一丈,樓高一尺;坡陡一度,房奇一分。白灰粉墻面,青瓦覆墻頂?shù)鸟R頭墻,像階梯,似馬頭,高低錯落著,如臨淵凝望,如仰視青山,如萬馬奔騰。片片黛瓦,頂頂瓦帽,每一座都是一個不向陡峭山勢臣服的“人”,它們彼此成就,共同繪就這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靈動畫卷。
下了索道,來到壘心橋,體驗了玻璃橋的驚心動魄。在小吃街嘗了米漿蒸制軟軟綿綿的汽糕,口感彈潤的葛粉圓子,皮薄餡足的篁氏餛飩,還有外焦里嫩的油煎燈。
吃飽喝足的人,站在曬秋觀景臺時,靈魂瞬間出竅,向那一個個空中曬臺上,裝著絢麗的橙黃紅白的竹匾撲去。這是我心心念念的秋色??!風中俯瞰環(huán)視,古村宛如緊密團結的大家族,樓與樓之間,墻與墻之間,瓦與瓦之間,挨著,靠著,疊著,聚成一團和氣。有樓的地方,就有空中曬臺。有曬臺的地方,就有色彩斑斕。這小小一方曬臺,是大地的饋贈,是人類的智慧。山高路狹,地無三尺平,曬場匱乏,空中曬臺應需而生。一根根硬木從樓臺伸出去,橫在空中,列成排,像赤誠的手臂,等著擁抱秋天的豐收果實。“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秋天是大地的狂歡,是豐收的季節(jié)。人們一切準備就緒,只等把秋收捧上曬臺。
秋收在篁嶺,是絢麗多彩的。勤勞的人們把秋收下來,就有了曬臺上一匾又一匾的橙黃紅白紫。圓滾敦實的南瓜,濃妝重彩,穩(wěn)穩(wěn)地一字排開,沐浴在秋日的陽光下,慢慢褪去泥土的芬芳,瓜果的甜味漸漸變得濃烈,溢出表皮,瓜的顏色越發(fā)橙黃。辣椒和皇菊是曬臺上的寵兒,顏色最為亮麗。紅辣椒,辣椒紅,一顆顆紅得像火的辣椒,擠進一個個竹匾,把秋收渲染得紅紅火火,把日子熱鬧得喜氣洋洋。一抹辣椒紅,映出了山里人家的生活底色。明艷的皇菊,一朵朵,飽滿柔潤,踩著疊著,開在竹匾里,像講究的化妝師,把朵朵鮮黃別在秋姑娘的辮子上,秋日便有了更嬌俏的模樣。還有那顆粒飽滿的玉米棒子,綁成玉米串串,吊在窗檐處。這是沉甸甸的鈴鐺啊,在風里蕩漾著,在陽光下快活著,把五谷豐登書寫得蒼勁有力淋漓盡致。還有那潔白的山茶花,凝紫的茄子,都熱情地為秋收添色加彩。
篁嶺,來了就舍不得走的地方。陪了它的白天,也得伴一伴它的黑夜。如果說,白日的篁嶺是蘇軾筆下的“最是橙黃橘綠時”,那晚上的篁嶺,燈籠盞盞,幽光點點,如流螢飛舞,則是杜牧詩里的“輕羅小扇撲流螢”。夜深了,睡吧。枕篁嶺絢色而眠,夢里會有你對一季秋的所有幻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