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去世后,把皇位傳給了孫子朱允炆,也就是歷史上的建文帝。
這個年輕人一上臺,就接手了一個他爺爺親手留下的巨大難題,那就是藩王問題。
朱元璋當(dāng)初為了讓老朱家江山永固,把自己的兒子們一個個都分封到各地去做王爺,這些王爺不僅地位高,手里還握著兵權(quán),尤其是鎮(zhèn)守北方的幾個王,比如燕王朱棣,常年和蒙古人打仗,手下都是能征善戰(zhàn)的精銳部隊。
坐在南京皇宮里的朱允炆,看著自己這些手握重兵的叔叔們,心里別提多別扭了,感覺皇位坐得一點都不踏實。
于是,在身邊幾個大臣的鼓動下,他下定決心,要干一件大事,那就是削藩,要把叔叔們的權(quán)力和地盤都收回來。
一套昏招連連的削藩組合拳
說起來,削藩這個事情本身沒錯,加強(qiáng)中央集權(quán)是歷代皇帝都想干的事。但問題出在朱允炆干得太急、太糙、太不會來事了。
他和他信任的大臣齊泰、黃子澄等人,幾乎沒有任何政治手腕,策略上幼稚得可怕。
他們削藩,不像后來人那樣懂得分化瓦解、逐個擊破,而是選擇了一種最直接、最傷人的方式:硬來。
先是找個莫須有的罪名,直接把周王給廢為平民,流放去云南。接著又對齊王、代王、岷王下手,不是抓起來就是廢掉。
對待湘王朱柏時更是過分,朝廷派兵去抓他,這位性格剛烈的王爺為了不受辱,竟然舉家自焚,活活被逼死了。
這下可好,你朱允炆嘴上說著要施行仁政,干的事情卻把自己的親叔叔往死里整,其他那些王爺們看在眼里,心里會怎么想?尤其是那個實力最強(qiáng)、心思最深的燕王朱棣,他除了害怕,更多的肯定是憤怒和警惕。
朱允炆這套組合拳,非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把所有的藩王,特別是朱棣,逼到了必須反抗的絕路上。
朱棣的反擊
面對侄子皇帝刀刀見骨的削藩舉措,裝瘋賣傻都沒能躲過去的燕王朱棣,終于被逼反了。他打出了“清君側(cè),靖國難”的旗號,說皇帝身邊有奸臣,我要帶兵去幫皇帝除掉壞人。
這就是明朝歷史上有名的靖難之役。
仗一打起來,朱允炆這邊的弱點就全面暴露了。因為他爺爺朱元璋早年把能打的老將們都?xì)⒌貌畈欢嗔?,朝廷這邊居然找不出一個能真正抗衡朱棣的帥才。
再加上朱允炆自己還瞎指揮,生怕手下將領(lǐng)立功后不好管,竟然下令“勿使朕有殺叔之名”,命令將士不能傷他叔叔朱棣的性命。
這仗還怎么打?等于捆住了自己的手腳。
反觀朱棣,常年鎮(zhèn)守邊疆,軍事經(jīng)驗豐富,手下軍隊?wèi)?zhàn)斗力極強(qiáng)。此消彼長之下,經(jīng)過幾年苦戰(zhàn),朱棣的大軍竟然一路打到了南京城下。
最后,朱允炆在皇宮大火中下落不明,成為中國歷史上一樁著名的懸案。
朱棣成功登基,變成了后來的明成祖。
說到這里,好像只是講了一個失敗的削藩故事。
但重點來了,為什么說朱允炆失敗反而是件好事呢?我們得看看他如果成功了會怎樣。
假如削藩成功,一個更可怕的爛攤子
我們不妨大膽假設(shè)一下,如果朱允炆運(yùn)氣好,或者朱棣突然暴病而亡,削藩真的成功了。
那明朝立刻會面臨兩個天大的災(zāi)難。
第一個災(zāi)難在北方。當(dāng)時明朝最大的外部威脅是誰?是北元蒙古勢力。朱元璋分封朱棣等王爺在北方,最重要的任務(wù)就是讓他們替中央守住國門,這叫九邊防線。
如果朱允炆把這幾個能打的叔叔都廢了,他把北方的邊防交給誰?指望那些從南方調(diào)過去、完全不適應(yīng)北方氣候和環(huán)境的軍隊嗎?還是指望南京那些只會空談的文官?結(jié)果必然是北方防線空虛甚至崩潰,強(qiáng)大的蒙古騎兵隨時可以南下劫掠,明朝可能連永樂朝的前期都撐不過去,直接提前上演“土木堡之變”,甚至更糟。
第二個災(zāi)難在內(nèi)部,是財政和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的崩潰。削藩成功,意味著所有藩王的軍隊都要由中央來接管和供養(yǎng)。這得花多少錢?明朝初年的國庫根本承受不起這樣翻倍的軍費開支。巨大的財政壓力最終肯定會轉(zhuǎn)嫁到老百姓身上,搞不好立刻就會激起民變。
同時,朱允炆重用的是一批理想主義的文官,他們向往宋朝那種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模式。
一旦削藩成功,沒了藩王制衡,文官集團(tuán)的權(quán)力會極度膨脹,甚至可能架空皇權(quán),導(dǎo)致中央內(nèi)部陷入無休止的黨爭和內(nèi)耗。
一個外部強(qiáng)敵環(huán)伺,內(nèi)部又吵作一團(tuán)、沒錢沒兵的王朝,它的結(jié)局難道會比真實的歷史更好嗎?恐怕只會更慘,滅亡得更早。
敗者未必是罪人
所以回過頭看,朱允炆削藩失敗,讓朱棣上臺,從某種程度上看,真是陰差陽錯地救了明朝。
朱棣是什么人?他是一個極其強(qiáng)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他上臺后,并沒有放棄削藩,而是用更高明、更循序漸進(jìn)的手段,慢慢解除了藩王的兵權(quán),既鞏固了中央集權(quán),又避免了社會的劇烈動蕩。
他憑借自己強(qiáng)大的軍事能力和魄力,五次親征蒙古,徹底打垮了北元殘余的主力,解決了北方邊境的心腹大患。
他還做了一件影響中國歷史幾百年的大事,那就是遷都北京,親自鎮(zhèn)守國門,真正做到了“天子守國門”。
奠定了明朝前期強(qiáng)盛的基石,迎來了后面的永樂盛世。這一切的起點,恰恰就是朱允炆削藩的失敗。
朱允炆削藩,想法是好的,但能力和方法太差,他的失敗純屬自己操作失誤。
但歷史有時候就是這么吊詭,一次失敗的嘗試,反而避免了一個可能更糟糕的局面,引出了一個更強(qiáng)大的君王和一段更輝煌的歲月。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還真得慶幸朱允炆削藩失敗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