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有條“新華街”,按照老銀川的讀法,叫“新華‘該’”,如今則是按照國際慣例,稱之為“新華路”。
這條街對于很多人來說,它是銀川老城有名的商業(yè)街代名詞。其實對于老銀川們來說,它卻是一條充滿美食記憶的街。
說起新華街,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初期。
明朝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慶靖王朱栴由慶陽遷至“巨鎮(zhèn)”寧夏鎮(zhèn)(如今的銀川老城),由于南歸無望,于是他專心營建王府。于是門前出現(xiàn)了一條平整的通道,從南門(南薰門)內(nèi)城南大街一直至小南門(光化門)內(nèi)城南大街,主要是為了方便他到小南門外的社稷壇祭祀和舉行各種官家的禮儀。
由于是一條新的貫通銀川城東西的街道,于是稱之為“新街”。這條街一直延續(xù)到民國時期,成為了銀川老城內(nèi)的一條重要街道??梢哉f,它見證了銀川老城600余年的歷史滄桑變化。
歷史來到公元1942年,馬鴻逵為了彰顯其之“孝”,于是為其父馬福祥修建云亭紀(jì)念館,他將新街分為三段:東段名為佑民巷,中段名為云亭巷,西段名為養(yǎng)志巷;五年后又有一次改名。
直到新時代到來后的1970年,才統(tǒng)稱為新華街。它見證了銀川老城發(fā)展不斷西移,同時看到了太多的支寧人的落戶,結(jié)婚生子等,更看到了這座城市由低矮連片的平房,變成小區(qū)林立,商貿(mào)繁庶,街巷日益繁華的場面!
隨著春天的故事傳唱到了銀川,活泛前衛(wèi)又時尚的銀川人們,在新華街上做起了生意!白天,街道兩旁地攤遍布,補鞋的、修表的、賣服裝的,日用百貨等,支撐起來了銀川老城的繁庶和喧囂。而到了晚上,這里則變成了美食的天堂,那是因為夜市開場了,諸多風(fēng)味小吃云集,讓銀川人的夜生活從這里開始了。
這也是很多人心里老銀川味道的匯聚之地!
這個“新華街夜市”,在上個世紀(jì)的90年代,發(fā)展到了頂峰!有位@醉清風(fēng) 的網(wǎng)友他是“新華街夜市”的親歷者,他是這樣回憶的:
“90年代”的新華街夜市,位于從玉皇閣南路街路口,到新寧巷路口,短短不到百米的新華東街路南人行道上。總共有十幾家攤位,我們每天從下午5、6點開始,家家戶戶開始擺攤、都用的是鼓風(fēng)機小爐子生火,每家也就擺五六張長桌。不一會兒,慢慢就開始上人了。當(dāng)時并沒有什么烤魷魚、炸串串、臭豆腐、辣條等現(xiàn)在夜市上賣的那些東西。
主要賣的品種是烤羊肉串、醬羊蹄、鹵雞爪、主食是熱乎乎的羊肉臊子面、刀削面、羊排小揪面、炒疙瘩、肉夾饃、炒糊餑、雞蛋青椒孜然炒米飯,還有茶葉蛋,各種小砂鍋等。一年四季每天晚上,都差不多能坐滿人了。即使冬天雖然晚上冷,也擋不住那些來夜市吃上一碗熱乎乎餐食的人。一般到了凌晨2點都開始收攤,但是有時候來幾波客人,就收不了了,只能等客人吃完再收已經(jīng)到了凌晨3、4點了,當(dāng)時的生意還算是不錯的。
這些文字讓人讀來,滿滿的場面感!讓人不禁回想“老銀川味道”的醇厚和豐富,哪里有什么預(yù)制菜和科技狠活?這個夜市,可以說是老銀川們的夜生活必去地之一。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銀川鼓樓步行街的通行,南門小吃街的成型,銀川商城,溫州商城等成為商圈核心,這個“新華街夜市”的商家們也消失了,“新華街夜市”也不復(fù)存在,成為了一個歷史名詞,同時它也留存在了很多老銀川的心底。
前兩天,經(jīng)過新華街玉皇閣街口,還看到一輛賣孜然炒飯的車子上寫著“三十年老牌”,看老板應(yīng)該也是“新華街夜市”的親歷者吧?
如今,叫“新華路”的人越來越多,這個“新華街夜市”更是遠(yuǎn)離了人們的生活。說起夜市,人們會說“懷遠(yuǎn)夜市”、“敬德夜市”、“鼓樓夜市”,誰還會記得“新華街夜市”?
這里是銀川!發(fā)現(xiàn)銀川之美,感受銀川之美!
我是阿威,用溫暖的文字,翻起塵封的記憶,記錄銀川的人文歷史!謝謝閱讀關(guān)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