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市是寧夏省會,簡稱“銀”。西夏在此建都稱興慶府、中興府;元朝滅西夏,建寧夏府路,屬甘肅行??;明朝設(shè)寧夏衛(wèi)、寧夏軍鎮(zhèn)、寧夏府,為九邊重鎮(zhèn)之一,屬陜西;清設(shè)寧夏府,屬甘肅。民國初年,廢府改縣,寧夏城分屬寧夏、寧朔兩縣。1929年,寧夏脫離甘肅建省,1947年銀川市設(shè)立。
秦漢時期
秦漢秦惠文王后元五年(前 320 年) ,王游昫衍,觀北河(黃河)。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 221 年),秦統(tǒng)一中國,分全國為36 郡,今銀川屬北地郡。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 215 年),遣蒙恬將兵 30 萬北逐匈奴,取河南地,置富平縣,今銀川市東部屬之。又筑塞外渾懷障戍守,約在今興慶區(qū)月牙湖鄉(xiāng)西北。
秦二世三年(前 207 年), 中原楚漢相爭,匈奴白羊王、樓煩王伺機率部入河南地。
西漢惠帝四年(前 191 年), 置靈州縣,今銀川東部屬之(靈武市仍屬富平縣)。
西漢元鼎二年—元狩二年(前 127 年—前 121 年),遣衛(wèi)青北擊匈奴,收復(fù)河南地。銀川市全境入中原王朝版圖。
東漢永初五年(111 年), 羌族起義爆發(fā),郡縣內(nèi)遷。
永建四年(129 年),復(fù)歸故里,激河浚渠,復(fù)興農(nóng)牧。
永和六年(141 年), 郡縣再度內(nèi)遷,此后至三國兩晉,市轄各地皆為羌族及匈奴、鮮卑等游牧民族駐牧之地。
魏晉南北朝
北魏東晉義熙九年(413 年), 大夏國王赫連勃勃將飲汗城改建成皇家園林,稱麗子園。
北魏太延二年(436 年), 置薄骨律鎮(zhèn),亦轄今銀川市各地。
北魏孝昌二年(526 年), 撤薄骨律鎮(zhèn),改置靈州,下設(shè)郡縣,在故飲汗城“給百姓”置懷遠縣。
北周建德三年(574 年), 移民二萬戶于原飲汗城,設(shè)懷遠郡、懷遠縣。上隸靈州。
隋唐五代
唐儀鳳二年(677 年) ,懷遠縣城為黃河汛損,翌年于其西筑懷遠縣新城(今興慶區(qū))。
宋咸平四年(1001 年),黨項族首領(lǐng)李繼遷攻占懷遠鎮(zhèn)。
宋天禧四年(1020 年),李繼遷之子李德明由西平府(今靈武)遷到懷遠鎮(zhèn),改名興州以居。
北宋明道二年(1033 年)5 月,李元昊下禿發(fā)令,規(guī)定服制,改興州為興慶府。
北宋寶元元年(1038 年)10月,李元昊完成創(chuàng)建官制、軍制和創(chuàng)造文字等一系列準備之后,于興慶府筑壇受冊,建大夏國,史稱西夏。
北宋慶歷四年(1044 年),李元昊與宋議和,宋冊封其為西夏國主,年賜銀7.2 萬兩,絹 15.3 萬匹,茶 1.5 萬公斤。
北宋慶歷七年(1047 年),李元昊于興慶府東 15 里修建高臺寺和佛塔,均高數(shù)十丈,貯藏大藏經(jīng),并由回鶻僧人翻譯成西夏文。
北宋慶歷八年(1048 年),李元昊亡,幼子諒祚繼位。
北宋皇祐二年(1050 年)5月,遼西南招討使蕭蒲奴領(lǐng)遼軍,包圍興慶府,縱兵擄掠,西夏皇太后沒藏氏令諸將閉門堅守。6月,遼軍攻破賀蘭山西北的攤糧城,將西夏儲積的糧食全部運發(fā)而還。是年,李諒祚母沒藏氏,役夫數(shù)萬于興慶府西建承天寺塔。
南宋紹興二十八年(1158 年),夏國設(shè)通濟監(jiān)鑄造“天盛元寶”錢,與金國“正隆通寶”通用。
南宋開禧元年(1205 年),興慶府更名中興府。
南宋嘉定二年(1209 年)7月,蒙古軍攻克夷門(賀蘭山關(guān)隘),圍困中興府。9月,蒙古軍引水灌中興府,西夏主李安全督兵筑堤守城,后因渠道外堤決口,淹沒蒙軍,蒙軍撤離中興府。
南宋寶慶三年(1227 年)5月,西夏末主李 率文武官員出降蒙古。西夏國亡,歷189 年。
南宋景定五年(1264 年),蒙元河渠提舉郭守敬隨中書丞張文謙行省寧夏府路期間,對廢塞的漢渠、唐徠渠予以修復(fù)。
元
元至元八年(1271 年),元置西夏中興等路行中書省,治中興府城,將隋州、鄂州萬余人遷至中興屯田。
至元二十四年(1287 年)7月,中興府改隸甘肅行省。
至元二十五年(1288 年)2月,改中興府為寧夏府路,意為“安寧的西夏”,寧夏之名肇始于此。
至元三十一年(1294 年),設(shè)寧夏行省,以西夏故土屬之。次年,革寧夏行省,寧夏府路仍屬甘肅行省。
明洪武三年(1370 年),改元之寧夏路為寧夏府。
明洪武五年(1372 年),廢寧夏府,徙其民于陜西。
明洪武九年(1376 年),立寧夏衛(wèi),隸陜西都司,徙五萬人實之。
明洪武十七年(1384 年), 在寧夏府城(今銀川)內(nèi)置寧夏衛(wèi)、寧夏前衛(wèi)、寧夏左屯衛(wèi)、寧夏右屯衛(wèi)、寧夏中屯衛(wèi),分轄今銀川平原各地。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 年), 創(chuàng)建寧夏中屯等衛(wèi)儒學。
明建文三年(1401 年) 明宗室慶王朱栴自韋州徙寧夏府。建文間置寧夏鎮(zhèn),為“九邊重鎮(zhèn)”之一。
永樂四年(1406 年),改稱寧夏等衛(wèi)儒學。設(shè)教授、訓導(dǎo)等管理學校,招收寧夏軍衛(wèi)子弟入學就讀。
明正德五年(1510 年)4月5日,興慶府安化王朱寘鐇以邀請巡撫、總兵官赴宴為名發(fā)動兵變,使周昂、何錦殺死總兵姜漢,太監(jiān)李增、鄧廣;又分別派兵殺死巡撫安惟學及少卿周東、都指揮楊忠等人,遂焚燒官府,釋放囚犯,釋渡船撤至河西以斷絕船渡。
5月,明武宗命涇陽伯神英充總兵,太監(jiān)張永總督軍務(wù),再度起用右都御史、前陜西三邊總督楊一清率各省兵勇數(shù)十萬平定叛逆,朱寘鐇兵敗送京師伏誅,兵變平。
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5—8 月,寧夏巡撫楊守禮率軍修復(fù)赤木關(guān),設(shè)三道關(guān)口。
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2 月28日,寧夏鎮(zhèn)軍先鋒劉東旸在副總兵哱拜的支持下發(fā)動兵變,殺寧夏巡撫黨馨,焚公署,釋囚犯,自稱總兵。
7 月3日,三邊總督葉夢熊為平兵變,決渠灌城。
9 月11日,總兵李如松領(lǐng)兵攻入內(nèi)城,哱拜引火自焚身亡。2000 名官兵投降。
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部將劉宗敏等率起義軍進軍寧夏,寧夏總兵官、督撫以城降。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清政府派 3720名八旗兵駐防寧夏。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三月二十六日,新疆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領(lǐng)主噶爾丹勾結(jié)沙俄,制造分裂叛亂,康熙皇帝親征至寧夏城,駐蹕18 天。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 年) 6 月,因上年寧夏地震,銀川海寶塔最上四層頹毀,是月開始復(fù)修,歷時兩年完工。
清雍正元年(1723 年),清政府在寧夏城東北五里處筑滿城,為八旗官兵駐防之地。
清雍正三年(1725 年),裁衛(wèi)設(shè)寧夏府,治寧夏府城(今興慶區(qū))。
清雍正四年(1726 年),置寧夏縣、寧朔縣,均治寧夏府城。是年,大理寺卿通智與督臣岳鐘琪負責興建惠農(nóng)渠,三年后建成通水。
清乾隆三年農(nóng)歷十一月二十四日(1739 年 1 月 3 日)酉時,寧夏地震,地裂水涌,寧夏府城墻、廟宇、官署、兵民房倒塌無存,火燒3天,傷亡官兵5萬多人,滿城亦被震毀。
清乾隆六年(1741 年) 6 月,新建滿城和寧夏府城竣工,耗銀15 萬兩。
清乾隆十八年(1753 年),寧夏知府趙本植,在府城光化門內(nèi)創(chuàng)立銀川書院。
清乾隆二十年(1755 年),旅居寧夏、時任寧夏知府趙竹堂家庭教師的汪繹辰(浙江錢塘人)撰成《銀川小志》。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 年),張金城等撰修《寧夏府志》告成。
清咸豐二年(1852 年),寧夏府進行土地丈量,丈得地畝約200 萬畝。
清同治十年(1871 年),寧夏知府李藻于府城文廟西(銀川市二中原校址),重建銀川書院。
清同治十三年(1874 年),清廷任命駐寧夏湘軍統(tǒng)領(lǐng)譚拔萃為寧夏鎮(zhèn)總兵官。
清光緒七年(1881 年),寧夏府城設(shè)牛痘分局,第一次普及“種痘免疫”。
清光緒十六年(1890 年),廣東人羅慶云攜照相機來銀川從事照相業(yè),此為銀川照相業(yè)的開端。
清光緒十七年(1891 年),寧夏電報分局成立。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 年),清廷任命胡景桂為寧夏府知府。
清光緒三十年(1904 年),寧夏滿營分到出國留學名額一個,首派人出國學習軍事。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 年),寧夏試辦郵政,于府城設(shè)三等分局,各鄉(xiāng)設(shè)信柜,接辦匯兌和郵政業(yè)務(wù)。
清宣統(tǒng)三年(1911 年)農(nóng)歷七月,寧夏革命軍同盟支部在銀川市成立。11 月 19 日晚,寧夏會黨首領(lǐng)劉華堂等率眾起義,寧夏縣縣治被攻占,寧朔縣知縣投降義軍,寧夏府城一舉光復(fù)。
11 月 21 日,寧夏革命軍政府在銀川成立。
12 月 20 日,西軍幫統(tǒng)馬麟率部進駐府城,清兵在府城大肆搜殺,奸淫搶劫,造成寧夏數(shù)十年未有的浩劫。
中華民國
1912 年4 月 25 日,甘肅省都督趙惟熙任命張紹先(回族)為寧夏鎮(zhèn)總兵官。
5 月 22 日,北京政府任命馬福祥為寧夏鎮(zhèn)總兵官(未到任)。
1913 年1 月,馬福祥由北京返回寧夏,就任寧夏護軍使。
1916 年,馬福祥捐資在寧夏創(chuàng)辦公共圖書館一所,此為寧夏建圖書館之始。寧夏滿人“化旗為民”,滿營武器一律上繳,官兵全部解散。
1918 年,甘肅省教育廳撥白銀 3000 兩,在銀川成立甘肅省立第八師范。馬福祥捐資創(chuàng)辦寧夏蒙回師范學校。
1922 年,馬鴻賓應(yīng)寧夏道尹陳必淮及部分地方紳士的要求解除煙禁,禁種大煙多年的寧夏,又罌花遍地。
1923 年,阿拉善旗人章萬寶到銀川,在柳樹巷(今鼓樓南街)創(chuàng)辦寶珍照相館。
1925 年6 月,五卅運動爆發(fā)后,寧夏五師八中兩校進步師生走上街頭,進行反帝宣傳活動,并聯(lián)合社會各界成立“滬案后援會”,發(fā)動捐款,支援上海工人階級的愛國運動。這年,北京人蔡青山在銀川新華街首創(chuàng)清華池洗澡堂。
1926 年10 月,中共陜北黨組派李臨銘、王兆卿、陶興畬、賀維新、牛化東等20多名黨員和進步青年,由錢清泉帶領(lǐng),從綏德赴蘭州,路經(jīng)銀川時,留下李臨銘、陶興畬、賀維新等 7 人,建立中共寧夏特別支部,李臨銘任書記。
11 月 28 日 國民聯(lián)軍總司令馮玉祥和總政治部主任劉伯堅(中共黨員)率聯(lián)軍總政治部進駐銀川,總部地點設(shè)在余鼎銘公館。是月 國民聯(lián)軍總政治部在寧夏創(chuàng)辦《中山日報》,報社在玉皇閣辦公。
國民聯(lián)軍總政治部在駐地余鼎銘公館舉辦馬列主義訓練班,劉伯堅給訓練班講授《共產(chǎn)黨宣言》,馬列主義第一次在寧夏傳播。
12 月,芬蘭商人維利俄斯在寧夏洪廣營(今賀蘭縣洪廣鎮(zhèn))開辦甘草公司,所產(chǎn)甘草膏質(zhì)量好,全部由外國商人包銷。
1927 年5 月 1 日,中共寧夏特別支部和國民聯(lián)軍宣傳隊,組織寧夏學生聯(lián)合會和各界人士,召開了盛大的群眾集會,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
1928 年4 月,寧夏女子師范學校在銀川創(chuàng)建。
1929 年1 月 1 日,國民政府行政院批準寧夏建省,以寧夏城為省會。西北軍第七軍軍長門致中任主席。九日,省政府成員宣誓就職。
4 月 12 日,西寧寧海軍司令馬仲英,率“西北邊防聯(lián)盟軍”于下午進攻寧朔縣城。
4 月 13 日,馬仲英部攻占寧夏省城,省主席門致中由南門倉皇逃跑至中寧,省府秘書長趙雷田自焚身亡。
5 月 10 日,西北軍第十一師師長吉鴻昌率部尾追馬仲英,追蹤到達中衛(wèi)縣,與門致中會合。
5 月 22—23 日,吉鴻昌率部與馬仲英部在金積縣對壘,吉師首戰(zhàn)敗退,再戰(zhàn)告捷,馬仲英部退到寧夏城,火燒“將軍第”后從北門逃走。
7 月,吉鴻昌改組寧夏省政府,并代理寧夏省主席。至10 月,吉率部參加中原大戰(zhàn),遂離寧。
11 月 9 日,馬鴻賓代理寧夏省主席。
11 月 寧夏省政府將原鎮(zhèn)署馬營廢址辟建為公園,命名為“中山公園”。是年 河南省濟源縣(今河南省濟源市)賀尚玉、賀宗仁在銀川市柳樹巷創(chuàng)辦“四和永書店”。
1930 年1 月,馮玉祥任命馬鴻賓為寧夏省主席。9 月 馬仲英潛回西北,馬鴻賓將其迎入寧夏省城,并召開歡迎大會,后委任其為教導(dǎo)大隊隊長。
是月,中共黨員張德生、杜潤滋、鄔遺民、梁干承等來寧夏,自西北軍清黨以后,一度中斷了的寧夏黨組織又恢復(fù)活動,負責人杜潤滋。
11 月,馬鴻賓乘寒假之機,將寧夏一中校長杜立亭、教師杜潤滋逮捕,并解聘進步教師黃執(zhí)中、趙子元、馬漢文等人。
1931 年1 月 15 日,蔣介石任命馬鴻賓代理甘肅省主席,馬鴻賓由寧夏赴蘭州就任,寧夏省主席暫由馬福壽代理。
1932 年9 月,蔣介石任命馬鴻逵為寧夏省主席。
1933 年3 月 1 日,馬鴻逵率省政府全體委員宣誓就職。
4 月 1 日,寧夏省道管理處成立,除負責管理交通、郵政事物外,主要以馬鴻逵劃撥的 20 輛軍車開展營運,是為寧夏汽車客貨運輸之始。
4 月 18—21 日,寧夏省政府在省城召開第一次省政會議,會議議定寧夏省的施政方針。中心任務(wù)是編查戶口、整頓保甲和清丈土地兩件大事。
這年,創(chuàng)辦省立圖書館。
1934 年6 月 20 日,歐亞航空公司開辟蘭寧航班,首架班機在東昌機場降落。
1935 年5—8 月,馮玉祥令石友三旅修建包頭至寧夏公路,時稱寧包汽車路,次年1月由美國《騎車》雜志公布為“已成汽車路”。
10 月,官商合資開辦的寧夏電燈公司在省城開業(yè)。
1935年,寧夏在省城成立高級助產(chǎn)學校,由醫(yī)師程士杰擔任教務(wù)長,培養(yǎng)了寧夏的首批婦幼保健人員。
1936 年2 月,新城飛機場竣工,后因跑道不符合要求改為兵營,又于西花園重建機場。9 月 馬鴻逵為紀念其母,私立載德慈幼園,兩年后成為一所六年制完全小學,名為寧夏省私立載德幼院。
10 月 蔣介石偕夫人宋美齡及張學良乘飛機抵銀川,宣揚國民黨“攘外必先安內(nèi)”的反共論調(diào),要求馬鴻逵服從張學良(西北剿共司令部)的指揮,擔負“剿共”任務(wù)。
1937 年11 月 5 日,日軍飛機 7 架,首次空襲寧夏省省城。
1939 年3 月 6 日,日軍飛機 12 架從山西運城起飛,第二次空襲寧夏省城。
9 月 15 日,日軍飛機第三次空襲銀川。
12 月 中共中央西北局工委決定任崔景岳為寧夏工委書記,崔以商人身份為掩護在寧夏開展地下工作。
1940 年4 月 13 日,寧夏地下黨組織因叛徒出賣被破壞,崔景岳等30 多人被捕。
1941 年4 月 1 日,寧夏縣更名為賀蘭縣,縣治從府城移駐謝崗堡(今賀蘭縣習崗鎮(zhèn))。同年析寧夏、寧朔部分轄地,增設(shè)永寧縣。
4 月17 日,共產(chǎn)黨員崔景岳、孟長有、馬文良被國民黨當局活埋于寧夏省城城隍廟后。
1942年4 月,寧夏中學化學教師梁飛彪,獨資在銀川創(chuàng)辦肥皂公司。是月 班禪大師訪問寧夏,行宮設(shè)于中山市場陳馬公寓。
9 月,蔣介石攜夫人宋美齡及陳布雷等第二次到銀川。召見了寧夏四大廳、八大處以及軍隊上校以上軍官,反復(fù)強調(diào),國難當關(guān),全國要精誠團結(jié)共赴國難。寧夏大后方要為抗日戰(zhàn)爭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1943年3月1日,中山公園設(shè)立省城第一家牛奶場。
是年,寧夏省立醫(yī)院在寧夏省城成立。
△ 官商合辦的寧夏面粉公司在寧夏省城成立。
1944 年1 月,因省名與省會名同名,寧夏省政府呈報國民政府行政院,改寧夏省城為銀川市。
4 月11日,寧夏省政府第 130 次委員會決定,將寧夏省城定名為銀川市,并設(shè)市政籌備處。
1945 年1 月 9 日,寧夏省市政籌備處公布《銀川市籌備處組織規(guī)程》,宣布改寧夏省城為銀川市。
是年,中美合作所派人到寧夏,在銀川市設(shè)立氣象站。
1946 年1 月,寧夏省高級農(nóng)業(yè)職業(yè)學校在銀川成立。
8 月 22 日,黃河洪水上漲,至9月16 日,洪峰流量達6230 立方米/每秒,至 10 月 5 日結(jié)束,永寧縣民生渠以東淹沒農(nóng)田 4 萬多畝。
是年,天主教寧夏區(qū)主教王定禮(比利時籍),在銀川天主教堂創(chuàng)立明正女中。
1947 年3 月,馬鴻逵為配合胡宗南進攻延安,組織寧夏兵團開赴陜北,在榆林的攻防戰(zhàn)中死傷慘重,馬鴻逵自任指揮官。
1947 年 4 月 18 日,銀川市正式成立,李振國為首任市長。
10 月 寧夏省立師范專科學校在銀川成立。
1948 年9 月 5 日,中共西北局決定取消寧綏工委,在“三邊”地委領(lǐng)導(dǎo)下,分別成立寧夏和伊盟兩個工委,寧夏工委由孫殿才、孫璞、梁大均、何廣寬、李健、張廣珍、薛池云、劉思孝、王志強等 9 人組成,孫殿才任書記。
1949年
1949 年9 月 1 日,馬鴻逵飛離寧夏,逃往重慶。
9 月 18 日,國民黨中央軍司令部長官徐家昌,乘飛機來銀川與馬敦靜密謀。
19 日清晨,馬敦靜以送徐家昌為名,與徐同時登機逃跑。
9 月 20 日,以馬全良為首的寧夏國民黨高級將領(lǐng)和以馬廷秀為首的政府高級官員在銀川仁存渡通電起義。
是日,馬鴻賓在銀川“五畝宅”召集寧夏軍政要員,商量與19 兵團洽談起義投誠事宜。
9 月 22 日,國民黨 128 軍軍長盧忠良在和平解放寧夏的8 條協(xié)議上正式簽字。
1949年9月23日,清晨。銀川市各界代表隨帶汽車 30 輛,冒雨到仁存渡口迎接解放軍入城。晚 8 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zhàn)軍先頭部隊191 師師長阮平率部分干部戰(zhàn)士進入銀川市。
銀川市和平解放。
9 月 25 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銀川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楊得志任主任,辦公地址設(shè)在中山公園懷遠樓。
9 月 26 日,銀川市軍事管制委員會發(fā)布(解字)第一號布告,宣布人民政權(quán)的政策、紀律,并將軍管會的組成人員向全省人民公布。
當日,銀川市人民政府成立,孫璞任市長。
1949 年10 月 7 日 銀川市各族各界兩萬多人舉行盛大慶祝會,慶祝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慶祝寧夏解放,大會通過了致中央人民政府和毛主席、朱總司令的賀電。
10 月 31 日 銀川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籌委會成立,楊得志任主任,孫璞任副主任,同日召開首次會議,討論進一步安定社會秩序,恢復(fù)和發(fā)展生產(chǎn)問題。是日,銀川市軍管會將9 月 28 日主辦的《新聞簡報》改版為中共寧夏省委員會機關(guān)報《寧夏日報》。
12 月1—4 日 召開銀川市首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到會代表118 人,楊得志在會上做題為《銀川市接管工作總結(jié)及今后的建設(shè)方針》的報告。
12 月 19 日 寧夏人民電廠將原寧夏電燈公司的老損柴油發(fā)電機改裝修復(fù),開始向銀川市送電。
12 月 23 日 寧夏省政府正式成立,在銀川舉行慶祝大會,潘自力主席在大會上講話。
來源:銀川檔案方志網(wǎng)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