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界公認的三大家是金庸、古龍和梁羽生。他們?nèi)欢际歉叟_武俠作家,就全國范圍而言,武俠小說界還曾有“南金北蕭”之說,金指的是金庸,而蕭則指的是出生于北京、祖籍山東菏澤的武俠小說家蕭逸。
2018年10月30日,武俠小說泰斗金庸先生在香港去世,享年94歲,一個多月后,即11月19日,另一位新派武俠小說家蕭逸先生逝世,享年83歲。從此,南金北蕭的名頭,真的成為了絕唱。
說實話“南金北蕭”這個提法有點過于強行“雙驕”了,在武俠文學界的地位,二人并不是同一檔的。但蕭逸先生還是很值得一提的,他是“劇成就人”的一個典型代表,不過很遺憾的是,哪怕是當年《甘十九妹》火遍大陸的時候,觀眾對他依然知之甚少,主要還是因為他的作品缺乏對受眾的“群攻”效果。
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武俠劇翻拍進入到港臺邵氏之后的第三波高峰(如果從60年代開始算),一個很明顯的趨勢就是港臺的主創(chuàng)人員和部分演員開始和大陸的演藝界合作,最典型的就是1991年孟飛主演的《雪山飛狐》。
這部《雪山飛狐》在兩岸三地播出之后反響極為強烈,熱播不斷,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它打破了外景對過去港臺武俠片的限制。要知道,80年代的金庸和古龍作品搬上電視之后,由于制作經(jīng)費和其他客觀條件的限制,不得不大幅改編原著作品,很多觀眾噴之為編劇和導演的惡趣味,導致原著面目全非,殊不知,這個“客觀條件”主要就是外景實在是拿不出手。
武俠劇中往往頻繁出現(xiàn)高山、大海、懸崖、古剎和地牢等設定,讓舊式的搭棚外景顯得如同兒戲,當然這個“兒戲”也是事后之見,在80年代中期中國大部分家庭還處于只有14-17寸黑白電視機的年代,一部略顯粗糙的武俠劇就可以萬人空巷了。
孟飛版的《雪山飛狐》有很多在大山中踩著厚厚的雪地追逐打斗的戲,乍一看還以為是智取威虎山,而且演員穿著厚厚的冬衣,說話時嘴里冒出的白氣和皚皚白雪相得益彰,渾然天成,這才是《雪山飛狐》應該有的身段,在吉林省長白山的這個實地取景,設想一下,如果單靠港臺的力量,是拍不出來的。同樣道理,《俠客行》和《射雕英雄傳》中的海戰(zhàn)場景,在港臺版都被一帶而過。
但即便如此,90年代初尚未誕生真正意義上的大陸武俠劇。道理其實并不復雜,改革開放才剛剛十多年,大陸的演藝界生產(chǎn)線沒有這個人力資源產(chǎn)業(yè)鏈,所以編和導,尤其是武打設計幾乎全靠港臺班底擔當。
也許讀者好奇,在90年代初,完全靠大陸的地方臺搞一出武俠劇,會是什么樣子呢?大家看一個例子就知道,這部戲叫《江湖恩仇錄》,小編實在是不想用這個詞,但還是不得不用——這絕對是一部“神劇”,人設之中二,劇情之荒謬,特效之五毛,布景和道具之簡陋簡直可以把你從眼睛一直辣到直腸。
但在那個年代,觀眾們依然看得津津有味,對這部戲的回憶和重新吐糟挖掘,是大約在20多年前的“天涯”或者高校BBS上諸如“那部奇葩武俠劇”上。
地方電視臺的“野望”
那么,承擔起大陸武俠再創(chuàng)作重任的是誰呢?讀者們可能會說,這個重擔估計還是會落在央視的頭上吧。央視的最大特點就是人力物力資源有保證,最典型的就是四大名著的拍攝,這個讓一般的地方電視臺是難以承受的,那個年代大型電視劇從劇本敲定到開拍殺青再到上映,一個周期就要四五年(現(xiàn)在確實極為快餐化了,四五個月就能給你鼓搗出來),而且很多時候的資源儲備地方臺是不可能調(diào)動的(比如軍隊,《三國演義》用了多少個旅,多少個師就不用說了)。
但是這里有一點,90年代中期,武俠片在大陸央視眼里還是一個典型的“逆子”,是個禁區(qū),別說拍攝,連港臺的版權也都不會買,因為政治風向和輿論風評不允許走這個路子,這個面貌直到本世紀初李亞鵬許晴版的《笑傲江湖》出來之后,才得到根本改觀(2001版《笑傲江湖》是央視、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搞的,央視八套首播)。
既然央視老大哥不搞,那么,重擔就落在了地方臺身上。說實話,從80年代中期之后,各地方臺借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野心”膨脹的不在少數(shù),很多都吃了第一個螃蟹。陜西電視臺在1986年極為有雄心地搞了一出古裝大劇《封神榜》并于1989年播出,共45集,可惜因為尺度實在是太大,放了五集就被禁播了。
再比如,福建電視臺的俞月亭和張剛在1986年發(fā)下“毒誓”,一定要搶在央視之前,把古典文言小說的巔峰之作《聊齋志異》搬上銀幕。這部《聊齋》是一部系列片,而且每個系列的導演和班底都不一樣,所以水平參差不齊,但總體質(zhì)量上乘,福建臺克服了種種困難,用了4年的時間做到了他們所能做到的一切,總監(jiān)制俞月亭還在前幾年寫了一本回憶錄,字字泣血,說他拍完聊齋之后整個人感覺老得不行了,人都被掏空了。
除了陜西臺和福建臺之外,還有一家電視臺要立志走在全國的前列,那就是——山東電視臺。山東臺的經(jīng)費要比同期的陜西臺高一些,畢竟是東部沿海省份,但比人力資源更少的福建臺還要窮,因為福建畢竟背靠臺灣,靠著臺劇的收視率和廣告還能抵擋一陣子。但山東臺一開始走的就是“越是山東的,就越是中國的”這條齊魯大地的本土路子,制作的紀錄片和電視劇都和魯文化有關。
理解了這一點,就理解了為何大陸最早版本的《水滸》就是山東臺拍的。小編認為,山東臺的這個老版《水滸》在很多程度上絕對要壓過98版的央視《水滸》一籌,因為央視版的《水滸傳》武術指導和情節(jié)設置都是按照香港黃金時代功夫片人力班底的構想來搞的,所以帶有某種程度的商業(yè)風塵氣(潘金蓮頻繁泡熱水澡,李師師和燕青胡搞等等),而且正是因為老版《水滸》用了真老虎和武松(祝延平飾演)對打,逼迫著央視在1998年也要費盡心機如何要在人虎搏斗的技巧上上勝過老版。
山東臺的《水滸》比陜西臺的《封神榜》和福建臺的《聊齋》都要早幾年,但制作水平卻是最高的,在1995年“山東衛(wèi)視”上星之前,它的電視劇和紀錄片水準其實已經(jīng)走在了各地方臺的前列,從1988年到1992年,山東臺的節(jié)目主持人不斷被央視挖走(尤其是法制欄目居然出現(xiàn)全班離職投奔央視的情況)。
但也許誰也沒有料想到,90年代中期,山東臺的二期火爆,居然靠的是兩部武俠片,其中一部就是《甘十九妹》。
從《白眉大俠》到《甘十九妹》
說起《甘十九妹》,不得不說它的“大哥”——《白眉大俠》。這部耗資“靡費”的大劇傾盡了山東三冠電影電視實業(yè)公司全力,為的就是給1995年山東衛(wèi)視上星獻禮。
《白眉大俠》播出之后火遍了全國,但這部取景魯中和膠東地區(qū)的武俠劇其本質(zhì)尚未完全脫胎“舊武俠”的套路,看劇情就知道,這是《七俠五義》的同人版,男二號就是東京五鼠之一的錦毛鼠白玉堂的兒子白云瑞,所以開封府的出鏡率還是很高的,再加上本劇的一個主要編劇就是評書大師單田芳,有近代舊武俠的話本為依托,情節(jié)不至于亂跑火車。
觀眾在看《白眉大俠》的時候,最大的“驚喜”就是武俠場面和原來引進的港臺版的很不一樣,首先演員吊鋼絲吊的特別生硬,在空中手忙腳亂,活像個剛放進泳池的嬰兒,而且配音極為搞笑,連打斗主角的“位移”都要有類似“嗚哇”“biu”之類的聲音,這是典型的上世紀70年代邵氏武俠片的路子,80年代港臺就不用了,但《白眉大俠》給觀眾一種時空穿梭的奇異感。
而演員的服裝則借鑒了神俠劇的很多元素,男性一般是發(fā)髻+對襟兒,肩膀上兩個“翅”,女性是斗篷+劉海+圓形發(fā)髻。
《白眉大俠》和《甘十九妹》這兩部劇因為吊威亞,搖車等操作都脫離了港臺人的參與,扔掉了拐杖自己搞,所以對演員的人身安全是一大考驗,受傷的概率很高。有不少觀眾覺得很多故事情節(jié)很離譜很突兀,莫名其妙的故事線上少了一個人,其實就是因為那個人受了重傷,也找不到替身,索性就被劇線拋棄了。
《甘十九妹》女一號楊潞吊威亞后背受傷之后,斷送了她整個90年代的大陸演出市場。
服裝道具這一點《甘十九妹》完全繼承了《白眉大俠》,但在別的方面還有突破,就是大幅增加了爆炸效果。男女主角在大開大合的外景地群打的時候,一招一式都伴隨著地面的爆炸,以增強主角“威力”。山東臺的主創(chuàng)人員說過,拍《甘十九妹》用的炸藥比1992年山東臺拍攝的《鐵道游擊隊》還多三倍,武俠才是真正意義上電視題材的“軍事熱戰(zhàn)”。
《甘十九妹》和《白眉大俠》這兩部戲是同一個導演王文杰,同一個首席編劇張輝力,同一片取景地(濟南千佛山,大明湖等),可以說是不折不扣的姐妹篇。
《甘十九妹》的男一號在《白眉大俠》中出演男四號,是同一個人,但是名字不一樣,演《甘十九妹》的時候叫張子健,演《白眉大俠》的時候叫張建新。從《甘十九妹》這里,我們才開始真正認識張子健這個北京人藝的小伙,后來他的二次春天就是八年后《神探狄仁杰》系列中的李元芳。
張子健這個演員極具個性,性格在演藝圈比較另類,當年演完《甘十九妹》男主角尹劍平,他已經(jīng)坐穩(wěn)了內(nèi)地武俠第一小生的地位,如果繼續(xù)在武俠影視界發(fā)展,相信他會成為后來很多導演心目中的角色人選,甚至參演大陸的金庸劇等作品,可是他在這時偏偏跑去拍了一些時裝劇,遠離了古裝戲。而觀眾們再次在古裝戲中見到他的時候已經(jīng)是八年后《神探狄仁杰》中的李元芳了。
之所以說《甘十九妹》是真正意義上的大陸新武俠的代表作,首先劇本取材于蕭逸的原著,而且山東臺為其打出來的廣告就是“武俠片”,鄭重其事地告訴了觀眾,而不再像之前《白眉大俠》那樣認為是短打評書的電視版。
《甘十九妹》雖然總體的套路是惡俗的三角戀,女一號甘十九妹和女二號尉遲蘭心都傾心男一號尹劍平,一個穩(wěn)重一個活潑,一個純玉女一個傻丫頭,但結局還是很有新意版的“虐心”,男女主角抱在一起死掉,女二號被。當然觀眾不會拿著劇情和原著對照,再說了當時也沒有多少人知道這是蕭逸的原著改編,于是一窩蜂地打電話寫信罵電視臺。
令人遺憾的女一號楊潞
甘十九妹的扮演者楊潞憑借典雅出塵的的氣質(zhì)征服了一代電視觀眾,時至今日都被眾多網(wǎng)友們奉為“古裝第一女神”。劇中的甘十九妹形象光彩照人,尤其是帶著白色斗篷的扮相,眼神的凌冽也掩蓋不住的舉止溫柔,居高臨下的氣場,妥妥的武俠女神一枚。劇中男一號尹劍平也同樣有一個斗篷,以至于小編當年都夢想也能有個同樣的斗篷。
甘十九妹武功高強,既沒有她師傅水紅芍的陰毒,也沒有師姐妹金珠銀珠的心懷叵測??芍^是有情有義,有血有肉,有原則有底線,有良知,有果斷。通過仇恨最終讓人生不如死的教訓,告誡人們冤冤相報何時了。
楊潞出生于1973年,是一位蘇州姑娘。因為拍攝《甘十九妹》武打動作中從威亞上掉下來意外受傷,因此拍完這部劇后楊潞就趁著九十年代中期的出國熱去美國淘金了。當《甘十九妹》在全國范圍內(nèi)引發(fā)萬人空巷的收視狂潮時,楊潞還不知道自己已經(jīng)家喻戶曉,因為她人已經(jīng)在美國。從此,楊潞似乎銷聲匿跡,網(wǎng)上關于她的聲音、介紹、訪談少之又少。
楊潞的長相,雖然清秀,但有點屬于辨識度不高。她也曾一度想在美國影視圈打下一片天地,然而亞洲華裔人在美國娛樂圈打拼實在是難上加難,除了偶爾接一些龍?zhí)?,拍了幾個MTV,并沒有出彩的作品。于是,楊潞又回到中國,陸續(xù)接了一些其他電視劇,但時過境遷,絕大多數(shù)都只是配角,再也沒有屬于她的女主角色。
后來在電影中也有些露臉,然所有的扮相都是現(xiàn)代裝,但是從此再沒有像甘十九妹那樣的驚艷和經(jīng)典。在唯一我看到的楊潞的訪談中,她本人說話很小女人,甚至有些小內(nèi)向,很難把她與霸氣端莊的甘十九妹大俠女聯(lián)系在一起。
2013年,40歲的楊潞,在最近的一次演出生涯中,回歸演繹電視劇《新甘十九妹》,在劇中飾演了甘十九妹的母親魏芡云。歲月荏苒,一個人一生的際遇都是圍繞此生塑造的一個經(jīng)典角色在展開,也是一件驕傲與心酸交織的事情。正如陳曉旭的林黛玉,六小齡童的孫悟空等,一生塑造這樣一個經(jīng)典,也是值得了。
從《江湖恩仇錄》到《白眉大俠》,再到《甘十九妹》和《笑傲江湖》,而今大陸的金庸古龍劇一窩蜂地上馬,我們所經(jīng)歷的不僅僅是武俠各類IP的多重面向的挖掘和再創(chuàng)作,而且見證了兩岸三地演藝圈的沉浮和“鄙視鏈”的消解,所以《甘十九妹》絕非中國大陸武俠電視劇的一顆遺珠,而是一座能瞭望大陸武俠電視劇制作轉(zhuǎn)型的燈塔。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