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縣城里的手機店,不少人都有印象——曾經(jīng)街邊隨處可見,玻璃柜臺里擺滿手機,逢年過節(jié)或是學生放假時,店里總能擠滿人。
可如今再走在街上,很多熟悉的手機店早已關(guān)門,換成了奶茶店、服裝店。
天眼查的數(shù)據(jù)更直觀:搜索“手機店”相關(guān)結(jié)果近29萬條,但存續(xù)和在業(yè)的只剩14萬家,這意味著近15萬家手機店徹底消失。
就連全國連鎖的手機巨頭迪信通,也從2015年的3000家門店,跌到如今只剩600家,有些門店以前一天能賣十幾臺手機,現(xiàn)在一周都賣不了3臺,只能靠倒騰二手機、修手機勉強維持。
曾經(jīng)火遍縣城的手機店,到底經(jīng)歷了什么?
1.縣城手機店靠三項業(yè)務(wù)賺翻
縣城手機店的爆發(fā),離不開兩個關(guān)鍵節(jié)點:3G網(wǎng)絡(luò)鋪開,以及后來的4G牌照發(fā)放。
2009年,國內(nèi)正式進入3G時代,智能手機開始慢慢替代功能機。
那時候,移動、聯(lián)通、電信三大運營商為了拉新用戶,想出了“充話費送手機”“合約機補貼”的辦法。
一臺2000元的手機,你交1000元話費就能直接拿走,但后續(xù)要按約定用指定套餐、每月預(yù)存話費。
這種“短期讓利、長期綁定”的模式,成了手機店的第一個“賺錢密碼”。
因為只要幫運營商賣出一臺合約機,手機店就能拿到幾百元補貼,比單純賣裸機賺得多。
當時有個叫“中華酷聯(lián)”的說法,指的是華為、中興、聯(lián)想、酷派這四個品牌,它們主打運營商定制機,幾乎壟斷了縣城手機店的柜臺,很多人的第一臺智能手機就是酷派的。
到了2013年,4G牌照下來,手機店徹底迎來“黃金時代”。
這時候最火的不是“中華酷聯(lián)”,而是OPPO和VIVO——縣城里的手機店,幾乎家家都掛著它們的海報,大喇叭從早到晚循環(huán)播放促銷信息。
為啥大家搶著賣?
因為利潤實在太高:賣一臺金立能賺400元,賣一臺OPPO或VIVO能賺300元,就算只是幫用戶辦一張電信卡,也能賺150元。
縣城本身是“熟人社會”,一個客戶覺得好,可能會介紹兩三個甚至十幾個親戚朋友來買。
除了“賣手機賺差價”“拿運營商補貼”,手機店還有第三個利潤來源——配件和特色服務(wù)。
那時候內(nèi)存卡、充電器、耳機都是剛需,手機店靠賣這些配件能再賺一筆。
更特別的是一些“現(xiàn)在見不到”的服務(wù):比如下載歌曲和電影。
2010年前后,手機流量貴得離譜,1兆流量要1塊錢,普通人根本舍不得用手機下載東西。
手機店就抓住這個需求:下載一首歌收5毛,一部電影收3塊,下載多了還能打折。
有些精明的老板還搞捆綁銷售:買一張1G內(nèi)存卡,就送50首歌;買手機的話,還能享受“終身免費下載”。
靠著“手機差價、運營商補貼、配件服務(wù)”,縣城手機店賺得盆滿缽滿,門店也越開越多。
除了迪信通2015年門店突破3000家(平均每1.5天開一家新店),還有樂語通訊同期開了2000家門店,更不用說幾十萬的個體小店——在三四線城市的黃金地段,幾十米內(nèi)可能擠著七八家手機店。
2016年智能手機出貨量達到頂峰,5.6億部的出貨量里,很大一部分都是通過線下手機店賣出去的。
那時候沒人能想到,僅僅兩年后,這一切會徹底反轉(zhuǎn)。
2.2018年轉(zhuǎn)折,手機店為何批量倒閉?
2018年是縣城手機店的“分水嶺”——之前有多風光,之后就有多狼狽。
短短幾年,大量門店關(guān)門,有的老板虧本轉(zhuǎn)讓,有的干脆直接撤店。
之所以會這樣,主要是兩個核心問題:信任崩塌,顧客不敢來了;利潤崩塌,老辦法不賺錢了。
先說說“信任崩塌”。
早期手機店能賺大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信息不對稱”——普通人不懂手機配置,也不知道實際價格,很容易被忽悠。
可有些手機店不滿足于正常利潤,反而把“忽悠”當成常態(tài),慢慢把口碑徹底搞壞了。
賣手機、服務(wù)坑錢,配件的水分更大:換個電池收五六百,成本其實只有幾十元;買個耳機收100元,進貨價不到10元;拿個充電器收大幾十,成本還不到5元。
總結(jié)下來就是“能宰就宰,宰多不宰少,宰老不宰少”。
短期里靠這些手段賺快錢,長期的結(jié)果就是“口碑破產(chǎn)”——越來越多人被坑后,再也不敢去縣城手機店買東西,甚至會提醒身邊人“別去”。
如果說“信任崩塌”是內(nèi)部原因,那“利潤崩塌”就是外部打擊。
2016年之后,京東、淘寶、拼多多這些平臺發(fā)展得越來越快,手機價格標得明明白白。
你隨便搜一下就能找到全網(wǎng)最低價;就連耳機、手機膜這些配件,也能在線上比價下單,第二天就能送到家。
這時候再去線下手機店看,同款手機比線上貴幾百元,誰還會買?
手機店想靠“信息差”賺差價,根本不可能了。
2016年前后,政策開始監(jiān)管運營商的“無序價格戰(zhàn)”,加上4G普及、渠道透明化,運營商慢慢調(diào)整了戰(zhàn)略——以前賣一臺合約機能拿500元補貼,后來降到200元,再后來干脆就沒了。
以前大家買手機,主要靠運營商營業(yè)廳和個體手機店;可2016年起,華為、小米、OPPO、VIVO這些品牌,開始大量開線下專賣店。
品牌直營店自己掌握定價權(quán),價格和線上同步,還能提供更專業(yè)的服務(wù),比如體驗新機、售后維修。
消費者自然更愿意去品牌店買,個體手機店又少了一批客戶。
電商壓價、品牌搶客、運營商斷補貼,這“三座大山”一壓下來,縣城手機店的利潤空間被徹底擠沒了。
3.現(xiàn)在的縣城手機店:沒消失,只是換了活法
雖然近15萬家手機店倒閉了,但并不意味著“手機店”這個行當徹底沒了——它們只是換了一種活法,適應(yīng)了現(xiàn)在的市場。
最明顯的是運營商的手機店:以前主要靠賣手機、辦合約機賺錢,現(xiàn)在重點變成了“賣套餐、辦業(yè)務(wù)、處理投訴”。
比如幫用戶升級5G套餐、辦理寬帶、解決手機號的問題,偶爾賣賣配件,靠這些增值服務(wù)維持。
還有些手機店干脆“跨界”:一邊賣手機,一邊賣充電寶、耳機這些數(shù)碼配件,甚至兼賣手機殼、手機支架這些小物件,靠“多品類”吸引顧客。
說到底,縣城手機店的“大起大落”,其實是時代變化的縮影:
以前靠“信息差”“熟人關(guān)系”就能賺錢,現(xiàn)在信息越來越透明,消費者越來越精明,再想靠“忽悠”“賺快錢”根本行不通。
那些能留下來的手機店,不是靠“死撐”,而是靠“轉(zhuǎn)變”。
要么做精二手、維修這些“細分服務(wù)”,要么跟著運營商、品牌做合規(guī)的業(yè)務(wù)。
你老家的縣城里,曾經(jīng)熟悉的手機店還在嗎?現(xiàn)在它們又在賣什么、做什么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