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這段崢嶸歲月,我依然心潮澎湃!"當AI技術讓老校長彭康"現(xiàn)身"活動現(xiàn)場,與新時代學子隔空對話,歷史與當下在西安交通大學的憲梓堂完成了一次意味深長的交匯。9月24日,"青春華章·向西而歌"網(wǎng)絡大思政課主題活動在西安交通大學啟動。這場面向廣大青年學子的大思政課活動,不僅是對69年前那段壯闊遷徙的深情回望,更是一次對青春價值坐標的當代叩問:為何一代代中國青年,總能在國家需要的時刻,選擇向難而進,把青春寫入山河?
愛國絕不是抽象的口號,而是具體的選擇,是在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交匯處的毅然轉身。1956年,那列駛向西北的火車所承載的,遠不止教具和書籍,更是一代知識分子"向科學進軍,建設大西北"的豪情與擔當。粉色乘車證上簡短的宣言,陳學俊院士捐出上海房產(chǎn)舉家西遷,周淼冬與徐婉珠在信箋中約定的西北之戀——這些細節(jié),共同勾勒出"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tǒng)、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精神底色。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西遷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精髓是聽黨指揮跟黨走,與黨和國家、與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具有深刻現(xiàn)實意義和歷史意義。而這,也正是理解其穿越時空的影響力之關鍵。
今天,當我們談論傳承弘揚西遷精神時,要充分將其精神內核與時代語境有機結合:王預然面對國外技術封鎖,以"啃硬骨頭"的韌勁投身固體火箭發(fā)動機研制,這是新時代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他是眾多西遷精神傳承者的代表,他們的故事表明,西遷精神在新時代的綻放,并非簡單復制歷史,而是將那種服務國家的自覺、那種攻堅克難的勇氣,轉化為這一代人的行動與創(chuàng)造。
在經(jīng)濟發(fā)展日新月異的當下,"向西而歌"的精神具有了更加豐富的內涵。它不再僅僅是地理意義上的向西遷徙,更是價值取向上的"向需而行"——奔向國家發(fā)展最需要的領域,無論是科技創(chuàng)新前沿、鄉(xiāng)村振興一線,還是生態(tài)保護陣地。微電子學院博士生魏上杰在高端芯片領域攻堅克難,將論文寫在破解"卡脖子"難題的實踐中;數(shù)學與統(tǒng)計學院徐宗本院士及其帶領的"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首創(chuàng)"數(shù)學技術"理念,讓基礎學科成為服務國家戰(zhàn)略的生產(chǎn)力……以專業(yè)之所學、應時代之所需,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綻放青春、貢獻智慧。
當下,我們所有人都在思考的是,如何讓更多的青少年感受西遷精神的力量?2019年,西安交大學生微宣講團在云南施甸縣雷打樹小學宣講結束后,一位布朗族小姑娘遞上一封真摯的信,上面寫著"了解了西遷精神,我一定也會好好學習,長大像你一樣幫助更多的人。"西遷精神通過具象化的故事、可感可知的人物、貼近現(xiàn)實的場景,實現(xiàn)了從"價值水位"到"素質海拔"的轉化。這樣的精神維度,正如在此次活動現(xiàn)場上思政課教師岳松所言,精神的傳承不能止于"知道",更要轉化為"踐行"!
西遷印記銘刻初心,青春力量接續(xù)奮斗。在此次活動中,東南大學、西北工業(yè)大學等十余所高校線上聯(lián)動,學子們紛紛表達"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決心。這種精神共鳴已超越學校之分,凝聚為當代青年共享的價值追求。當不同地域、專業(yè)的青年共同奏響"青春報國"的強音,將個人理想的實現(xiàn)深度嵌入國家發(fā)展的脈絡,我們欣喜地看到——西遷精神這棵由西遷先輩種下的"梧桐樹",如今已亭亭如蓋,吸引著更多青春之鳥前來棲息,也由此繼續(xù)孕育出支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參天棟梁?。ㄖx偉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