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從加拿大旅游回來的網友最近在網上吐槽,說自己在加拿大租個車,直接被坑走1.5萬,這筆錢夠買臺全新的筆記本電腦了。
更讓網友氣不過的是,車還回去好幾天,信用卡也沒扣過預授權,突然就收到一筆天價賬單,理由是擋風玻璃有細小損傷,可他從頭到尾都沒同意過這筆收費,甚至都不知道對方是怎么直接劃走錢的。
后來詳細了解才發(fā)現,這事兒根本不是個例,在北美,像他這樣被信用消費體系“暗箱操作”的人一抓一大把。
尤其是當地中產,看似年薪二三十萬美元風光無限,卻動不動就面臨破產,背后藏著的貓膩比想象中更嚇人。
國內租車有“上限”,北美租車藏“陷阱”
在咱們國內租車,不管是租一天還是一個月,流程都特別透明。
有為網友說去年自己在老家租SUV,提車的時候工作人員會跟你說清楚,要刷一筆3000塊的預授權,相當于押金。
要是還車的時候車沒毛病,這筆錢會原路退回,就算有小刮小蹭,也只會從預授權里扣,扣多少都會給你看維修單據,絕不會多收一分錢。
不光是國內,在歐洲、土耳其、烏茲別克斯坦的朋友,他們說在那些地方租車也是這個規(guī)矩。
預授權金額可能不一樣,良心點的收3000,黑心點的收8000,但總歸有個明確的數,你同意了才會刷卡,不同意大不了換家租車公司。
而且就算出了大事故,超出預授權的部分也有保險兜底,不用自己額外掏錢。
可到了北美,這套規(guī)矩完全不管用,有位網友在加拿大“巴蓋租車”(這家是美國公司)的時候,工作人員只讓他提供了信用卡信息,壓根沒提預授權這事兒。
他當時還覺得挺方便,不用凍結一筆錢在卡里,結果還車一周后,手機收到信用卡消費提醒,一看金額直接懵了,1.5萬人民幣,理由是擋風玻璃有劃痕。
他趕緊聯系租車公司,對方只說這是維修擋風玻璃的費用,可他問要維修單據,對方卻支支吾吾拿不出來。
后來他在加拿大當地的華人論壇發(fā)帖求助,才知道當地換一塊擋風玻璃,就算加上人工費,最多也就500加元,折合人民幣2000多塊,這1.5萬明顯是獅子大開口。
更讓他無奈的是,他找銀行投訴,銀行說這筆消費是商家正??劭睿驗樗疤峁┻^信用卡信息,商家有“授權”扣款的權利,想要追回錢,只能自己跟租車公司協商。
北美信用消費不是“便利”是“綁架”
以前總聽人說北美中產容易破產,還以為是他們花錢大手大腳,明明一年賺二三十萬美元,卻總愛超前消費,買奢侈品、住大house,最后扛不住醫(yī)療、律師這些大額開銷才破產。
直到了解了北美信用消費的套路,才明白事情根本沒這么簡單。
在國內用信用卡,每一筆消費都清清楚楚,你買件衣服花500,刷卡的時候就知道扣了500,月底賬單上會明明白白寫著消費金額,還完錢這筆交易就結束了。
就算遇到商家宰客,最多也就虧一次的錢,比如你花100買了個只值50的東西,被騙的金額就只有50,不會有后續(xù)麻煩。
但在北美,信用卡一旦給了商家,就相當于把“提款權”拱手讓人了。
另一個在美國工作的朋友,去年跟同事去餐廳吃飯,結賬的時候刷了400美元,當時服務員給了一張單子,讓他填小費比例,上面有15%、18%、25%三個選項,他選了18%,填完就把卡收起來了。
結果半個月后查賬單,發(fā)現那頓飯居然扣了600美元,多出來的200美元,商家說是“服務費”,可他吃飯的時候根本沒人提過有服務費。
還有更離譜的,他有次去加油站加油,加油機上顯示扣了1美元,他以為是預授權,結果過了三天,信用卡被扣了80美元。
他去找加油站理論,對方說1美元是“測試扣款”,實際加油金額是80美元,可他明明只加了50美元的油,對方卻拿不出加油記錄。
他跟加油站吵了半個月,最后還是因為要上班沒時間耗著,只能認栽。
這種事兒在北美太常見了,美國論壇上,關于信用卡被亂扣款的帖子一搜一大把,有人整理出了“維權攻略”。
從怎么跟商家吵架、怎么找投訴渠道,到怎么找“專業(yè)嘴替”幫忙要錢,甚至還有人專門做“維權生意”,幫人追回被亂扣的錢,收取20%的傭金。
更可怕的是醫(yī)療賬單,有個在美國生活的華人分享,他去年感冒去醫(yī)院,就做了個血常規(guī)、開了點感冒藥。
當時醫(yī)院沒說要花多少錢,結果一個月后收到賬單,金額是8000美元,賬單上全是看不懂的專業(yè)術語,他找醫(yī)院核對,對方說這些都是“必要檢查”的費用,可他根本沒做過那些檢查。
最后他跟醫(yī)院拉扯了半年,加上找律師咨詢,花了不少時間精力,才把費用降到2000美元。
這些亂七八糟的扣款,就像插在人身上的管子,不知不覺就把錢吸走了。
北美中產就算再會算賬,也架不住商家天天“暗箱操作”,今天被餐廳多扣幾百,明天被加油站多扣幾十,后天又收到看不懂的醫(yī)療賬單。
日積月累下來,就算年薪幾十萬,也可能突然發(fā)現自己欠了一屁股債,最后只能破產。
信用消費本是“熟人信任”,如今成“商家收割工具”
其實最早的信用消費,根本不是現在這樣,就像咱們清朝的時候,八旗子弟天天去茶館喝茶,不用每次付錢,跟老板說一聲“記在賬上”就行。
到了年底老板去家里收錢,老板不會多記賬,因為他還想跟這位爺長期做生意,要是敢做假賬,說不定茶館都要被砸了。
北美剛開始的信用支付也是這個道理,工業(yè)化之前,大部分美國人一輩子都待在一個小鎮(zhèn),商家和顧客都認識,誰也不會干缺德事。
比如小鎮(zhèn)上的雜貨店,顧客買東西可以記賬,月底一起付,商家不會亂加價,因為要是坑了顧客,以后就沒人來買東西了,自己也沒法生存。
后來信用卡發(fā)明出來,本來是為了方便大家消費,可隨著人口流動越來越大,“熟人社會”慢慢消失了,商家和顧客變成了“一錘子買賣”,之前的信任基礎沒了,可信用卡扣款的規(guī)則卻沒改。
在其他國家,大家發(fā)現了這個問題,就推出了“預授權”制度,相當于給交易加了個“安全閥”,可北美卻一直沒改,這就給了商家可乘之機。
現在在北美,只要你用信用卡在商家那里消費過一次,商家就可以隨時扣款,不用通知你,也不用經過你同意。
更讓人無奈的是,這種扣款在法律上還“合法”,因為你當初提供信用卡信息的時候,就相當于默認了商家有“后續(xù)扣款權”。
在加拿大被坑的網友,現在還在維權,每天下班要給租車公司打電話、發(fā)郵件,還要找當地的消費者協會投訴,已經折騰了快一個月,錢還沒要回來。
他說早知道北美信用消費這么坑,當初寧愿多花點錢,也不會用信用卡租車。
其實不止是游客,北美本地中產也深受其害,有調查顯示,美國每年有超過600萬人因為信用卡被亂扣款、醫(yī)療賬單過高而陷入債務危機,其中有15%的人最后會破產。
這些人里,很多都是平時省吃儉用的人,可就算再節(jié)省,也架不住商家天天“吸血”。
我們常說“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可在北美這套信用消費體系下,私人財產的邊界早就模糊了。
一家小小的租車行、餐廳,都能隨便劃走你信用卡里的錢,還不用跟你打招呼,這哪是“信用消費”,分明是“信用綁架”。
希望我們國家永遠不要變成這樣,也希望其他國家能看清北美信用消費的坑,別跟著學。
畢竟消費本該是件開心的事,要是每次消費都要擔心被坑,那也太沒安全感了。
最后還是要提醒大家,要是去北美旅游,能用現金就用現金,實在要用信用卡,一定要跟商家確認清楚,有沒有后續(xù)扣款,避免被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