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香里風(fēng)露清,又是一年月圓時。
當(dāng)暮色漫過屋檐,月光爬上窗臺,中國人最溫柔的節(jié)日便如約而至。
老輩人常說,中秋的月光是有記憶的,它照過唐宋的亭臺,映過明清的街巷,如今依然牽起千萬家的團圓情愫。
這一天,無論你身在高樓廣廈還是鄉(xiāng)野小院,總有些老規(guī)矩不能忘,吃對三樣吉祥物,避開兩樣忌諱事,日子才能過得像月餅一樣圓滿香甜。
先說這第一樣該吃的,自然是月餅。
別看現(xiàn)在超市里的月餅花樣百出,這小東西的歷史可遠(yuǎn)比你想象的悠久。
南宋《夢粱錄》里就記載過 “月餅”,不過那會兒它只是市井小吃,四時都能買到,跟中秋還沒搭上邊。
直到元明時期,這圓餅才真正與中秋結(jié)緣,傳說朱元璋起義時,曾把起義消息藏在餅里傳遞,后來便成了中秋標(biāo)配。
明代有記載說,那時候的月餅?zāi)茏龅街睆蕉?,夠一大家子分著吃,剩下的還要留到歲末,叫做 “團圓餅”。
如今的月餅雖沒那么夸張,但蘇式的酥皮、廣式的蓮蓉,一口下去,仍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團圓滋味。
第二樣得吃柚子。
這金黃渾圓的果子,簡直是為中秋量身定做的。
老輩人講究 “柚” 諧音 “佑子”,擺上桌圖個平安順?biāo)欤?/strong>
又因 “柚” 似 “游子”,離鄉(xiāng)的人吃著它,也算借月光遙寄鄉(xiāng)愁。
潮汕地區(qū)拜月時,柚子更是必不可少的供品,那圓圓的形狀正合了 “團圓” 的意頭。
最妙的是,月餅吃多了難免膩口,這時來一瓣酸甜多汁的柚子,清爽解膩,古人的飲食智慧全在這搭配里了。
孩子們還喜歡把柚子皮剝成帽子戴在頭上,月光下追跑嬉笑,這便是刻在骨子里的節(jié)日儀式感。
第三樣該嘗的是秋蟹。
別看現(xiàn)在螃蟹成了高檔菜,早在宋代,中秋吃蟹就已是尋常習(xí)俗。
《東京夢華錄》里記載,中秋時節(jié)的市場上,新上市的螃蟹是搶手貨。
古人講究 “持螯賞桂”,一邊剝著膏滿黃肥的螃蟹,一邊品著桂花酒,抬頭便是皓月當(dāng)空,這風(fēng)雅勁兒,可比現(xiàn)代人抱著手機賞月講究多了。
不過要我說,螃蟹的妙處不在價格高低,而在分食的樂趣,家人圍坐,你剝殼我挑肉,說說笑笑間,團圓的滋味就融進了鮮香里。
說完該吃的,再聊聊這兩樣忌諱
第一忌是打碎器皿。
中秋講究 “圓滿”,打碎碗碟被視為不吉,老輩人說這象征 “破鏡難圓”。
要是真不小心手滑了,記得趕緊說聲 “歲歲平安”,用吉祥話化解尷尬。
其實這規(guī)矩背后是古人的生活智慧,節(jié)日里人多手雜,小心些總是沒錯,圖個心安理得。
第二忌是爭執(zhí)拌嘴。
中秋的月光最是溫柔,容不得紅臉白眼。
老祖宗認(rèn)為,團圓夜若爭吵不休,會掃了月亮的興致,來年日子也難和睦。
想想也是,一年就這一回月圓人圓,天大的事都該放放,不如學(xué)著古人 “把酒問青天” 的豁達(dá),有啥矛盾等過了節(jié)再說。
畢竟,家人閑坐,燈火可親,才是中秋最美的景致。
如今城里的月光被霓虹染得淡了,過節(jié)的儀式感也漸漸簡化,但有些傳統(tǒng)不能丟。
就像明代人會把月餅留到歲末,現(xiàn)在我們或許會把吃不完的月餅放進冰箱;
古人用柚子皮做帽子,現(xiàn)在孩子可能拿著熒光棒追月亮。
形式變了,但那份對團圓的期盼從未改變。
月餅的甜、柚子的鮮、螃蟹的香,是味覺的傳承;輕拿輕放的謹(jǐn)慎、和顏悅色的包容,是處世的智慧。
中秋節(jié),不妨按老規(guī)矩準(zhǔn)備起來。
擺上月餅、柚子和螃蟹,跟家人說句貼心話,讓月光照進心里最柔軟的角落。
記住,無論貧富,不管遠(yuǎn)近,只要心里裝著牽掛,桌上擺著念想,就是最好的中秋。
月光所照,皆是故鄉(xiāng);心之所向,便是團圓。
愿這輪明月,能圓你我心中所愿,順順利利過個好佳節(jié)。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