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視頻流行的如今,人們經(jīng)常會在手機中刷到這樣一句旁白——“怎么告別呢……像當初見面那樣”。在古風歌曲《難卻》的背景音樂襯托下,這句簡單平實的話語卻似“天涼好個秋”一般,將千縷情思、百轉柔腸化作一種含蓄的悵然和感慨,讓人聽罷禁不住為其背后隱藏的復雜情感而動容。其實這句旁白是電影《末代皇帝》中,莊士敦與溥儀告別時的臺詞。
莊士敦本名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他是英國蘇格蘭人,畢業(yè)于愛丁堡大學和牛津大學,晚清時來到中國,在英國駐中國的殖民機構任職。莊士敦學識淵博,品行端正,具備優(yōu)秀的漢語水平,尤其醉心中國歷史文化的研究,是在華英國人中頗有盛譽之“名士”。1919年,莊士敦經(jīng)李鴻章的次子李經(jīng)邁推薦,由徐世昌出面交涉,應聘至紫禁城擔任溥儀的英語、數(shù)學、地理等西學老師。期間,他向溥儀介紹了西方的文明、國體、政體。
溥儀對莊士敦的人品和學識極為敬重,兩人建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五年后,溥儀被國民政府趕出紫禁城,莊士敦曾竭力幫助溥儀離開北京,趕赴天津。當然,莊士敦也就此辭去“帝師”職務,回到英國殖民機構工作。1930年10月1日,作為威海衛(wèi)英租界最后一任行政長官,莊士敦代表英國政府將威海衛(wèi)歸還給中國,隨即啟程回國。電影《末代皇帝》中那句意味深長的告別,就發(fā)生在莊士敦離開中國之際。
電影《末代皇帝》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由中外合拍的一部電影,主要講述的是溥儀從皇帝到公民的歷程。作為藝術作品,在莊士敦與溥儀道別的橋段,影片采用了虛實結合的敘事方式,基本再現(xiàn)了真實的歷史。如溥儀親自送行,兩人像初次見面時一樣握手告別(溥儀還贈送莊士敦一把折扇)。當然,此橋段也不乏為了烘托情感表達的虛構成分,如樂隊演奏《友誼地久天長》。另外,這一段也存在一個與史實完全不符的錯誤。
在影片中,莊士敦對兩個人的離別介紹說:“這是我最后一次見到見到我的學生末代皇帝溥儀”。真實的歷史并非如此,根據(jù)歷史記載,莊士敦返回英國后,在倫敦大學任教,1935年9月11日,莊士敦曾來到中國東北的長春。當時,偽滿總理大臣鄭孝胥親自迎接。16日晚,溥儀還曾設晚宴招待這位曾經(jīng)的洋“帝師”。這次相逢,才是兩人最后一次見面。
在莊士敦與溥儀的這次會面時,溥儀曾邀請自己曾經(jīng)的“師傅”在偽滿任職(很可能邀請莊士敦訪問偽滿,是日本人安排的)。出于國際形勢和自身健康等因素的考慮,莊士敦拒絕了溥儀的邀請。另外在這次會面時,莊士敦還將自己撰寫,在英國出版不久的《紫禁城的黃昏》一書送給了溥儀。根據(jù)記載,這本書的序言由溥儀撰寫(有資料稱是鄭孝胥代撰)。
莊士敦離開中國東北,回到英國三年后,病逝于家鄉(xiāng)愛丁堡,享年63歲。他病逝時,溥儀正在忍受著恢復“大清”未遂、日寇管制加深等諸多掣肘的無情拷打,離最終夢醒進而被改造成普通公民,還有很長一段時間要慢慢經(jīng)歷。
本文彩色插圖截取自1987年上映的電影《末代皇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