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內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贅述文章結尾
1953年春天,一張黑白照片悄悄流出,地點是在臺灣新竹的井上溫泉。
畫面里的人穿著黑色長袍,站在橋邊,身后是被山霧環(huán)繞的木屋和溪水。
他看著鏡頭,嘴角似乎還有點笑意,可眼神空洞,整個人像是被時間掏空了。
這人不是別人,是張學良。
當年風光無限的“少帥”,此時已經被軟禁整整17年。
說起來,這張照片流傳不廣,可知道內情的人都明白,這不是普通的留影。
那是一段被遮蔽了太久的歷史,一個曾經站在國家命運交匯點上的人,被悄無聲息地藏進山里。
那么,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時間往前推十七年,1936年,西安事變爆發(fā)。
那次事件之后,張學良做了個讓所有人都意外的決定:親自護送蔣介石回南京。
共產黨方面勸他別去,說太危險。
他不聽。
他覺得自己該負責。
結果一到南京,就被軟禁了。
先是在南京宋子文的公館,后來一路被轉來轉去:奉化雪竇山、黃山、萍鄉(xiāng)、郴州……幾乎每年換個地方,外界完全不知道他去了哪兒。
有時連家人也聯(lián)系不上。
這一關,就是十年。
1946年冬天,張學良和趙一荻被秘密送往臺灣。
那時候沒人知道他們去了哪兒,連飛機飛哪兒都保密。
飛機是美制C-47運輸機,飛行員叫王賜九,是空軍少校。
這事兒后來他在回憶錄里寫過,說任務前一天,才被告知要送一個“重要人物”去臺灣。
下飛機那天,張學良穿著深藍色中山裝,趙一荻穿的是淺藍旗袍,輕輕拉著他的手。
沒人說話,也沒人歡送。
他們就這么默默走下舷梯,像是去度假的夫妻。
可誰都知道,他們這是被送去坐牢。
說來也諷刺,那個住處原本是日本總督府給皇太子準備的溫泉行宮,后來沒用上。
等日本人撤走后,蔣介石把那里改成了“特別看管住所”。
張學良到了沒多久,就寫信給衛(wèi)士,說這里山高路遠,連汽車都難開進去。
信上寫著:“鋒利的石塊裸露在地面,一般車輛無法通行,僅吉普車可達。
他不是抱怨,只是平靜描述。
可從字里行間,能看出一種被隔絕的無力感。
趙一荻那會兒成了他唯一的依靠。
于鳳至,那是他的原配,早在1940年就去了美國治病。
臨走前,她特意托趙一荻照顧他。
她知道,這一照顧,可能就是一輩子。
趙一荻的性格不張揚,但很細膩。
她陪著他散步、釣魚,甚至帶他種菜做飯,過起了“男耕女織”的日子。
有時候張學良晚上失眠,她就陪他坐著不說話,等他慢慢平靜下來。
可再怎么平靜,心里那點苦,是藏不住的。
他在日記里寫過這樣一首詩:
這詩沒有技巧,全是實話。
那種生活不是坐牢,但也絕對談不上自由。
趙一荻也不是沒試過打聽消息。
她知道外界幾乎沒人能探望他們,連宋美齡也只能偶爾派人來送點東西。
她曾悄悄問過負責看守的人:“什么時候才能離開山里?
對方搖頭:“這事兒,沒人說得準。
1948年后管得更嚴了。
那段時間,外界突然沒了張學良的任何消息。
媒體也不再提他的名字。
像是被歷史徹底抹去了。
其實蔣介石為什么要一直軟禁他,理由大家都知道——張學良在東北的影響力太大。
他父親張作霖在東北經營多年,百姓對張家感情很深。
國共內戰(zhàn)期間,蔣不敢冒這個險。
說到底,是信不過他。
而張學良,從來沒公開抱怨過一句。
有一次,一個衛(wèi)士偷偷問他:“少帥,您后悔當年那事兒嗎?
他沒直接回答,只說了三個字:“不該送。
意思很明確。
不是后悔發(fā)動西安事變,是后悔親自護送蔣介石。
他太相信人了。
1953年,他們又被短暫轉移到高雄,說是“安全考慮”。
住在西子灣附近的一個海邊小樓里。
那時候張學良已經五十多歲了,頭發(fā)明顯稀了很多,走路也沒那么有力氣了。
一年后,又被送回井上溫泉。
那張照片,就是那時候拍的。
拍照的人是當時負責看守的一位軍官,后來在回憶錄里寫到:“他站在橋頭,背后是山,眼前是水,像是想了很久才決定拍這張。
照完后什么也沒說,就轉身回屋了。”
從那以后,再也沒人見他笑過。
- 參考資料:
- 趙一荻,《少帥夫人回憶錄》,中華書局,1995年。
- 王賜九,《飛越歷史線:一個空軍老兵的回憶》,臺北遠流出版,2001年。
- 郝在今,《張學良傳》,人民出版社,2014年。
- 李敖,《蔣介石評傳》,時報文化出版,1996年。
- 《國民政府檔案:張學良相關卷》,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1946-1955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