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南京秦淮區(qū)箍桶巷的一處老宅正在進行翻修。工人在拆除舊衣柜時,意外發(fā)現(xiàn)夾層中藏著一個鐵盒。
打開后,里面是一本保存完好的日記本,扉頁夾著一張1937年拍攝的中華門照片。照片背面,娟秀的字跡寫著三個字:"等我回家"。
這本日記的主人,是曾參加南京保衛(wèi)戰(zhàn)的老兵孫明賢。
1949年隨國民黨軍隊遷臺后,他至死未能再回大陸。
而這本被精心藏匿的日記,記錄了他從1937年參加南京保衛(wèi)戰(zhàn),到1949年離開大陸期間的心路歷程。
箍桶巷的老宅位于南京老門東歷史街區(qū),原主人已于2018年去世。
其子女在整理遺物時決定對老宅進行翻修,沒想到在拆除祖?zhèn)鞯呐f衣柜時,發(fā)現(xiàn)了這個秘密。
"當時工人覺得衣柜后板的聲音不對,撬開后發(fā)現(xiàn)了一個暗格。"負責翻修工程的負責人回憶道,"里面放著一個生銹的鐵盒,用油布包得嚴嚴實實。"
鐵盒內(nèi)除了一本日記本和那張著名的中華門照片外,還有一枚銹蝕的國民革命軍領(lǐng)章、幾張已經(jīng)模糊的老照片,以及一封未寄出的家書。
最引人注目的當屬那張中華門照片。
照片上的中華門還保持著戰(zhàn)前的模樣,城樓完好,城墻巍峨。
背面的"等我回家"四個字,筆跡清秀,顯然出自女性之手。
日記從1937年11月28日開始記錄。
時年22歲的孫明賢是國民革命軍第74軍51師306團的一名少尉排長,隨部隊駐守中華門一帶。
"11月28日,今日奉命守中華門。連長說,此門乃南京門戶,誓與城門共存亡。想起家中老母與新婚妻子,心有戚戚。淑華昨日送來照片,背面寫著'等我回家',此戰(zhàn)若能生還,定不負卿。"
"12月9日,日軍已兵臨城下。轟炸終日不絕,中華門城樓受損。我排士兵已有三人殉國。淑華,若我不能歸,你當另覓良人。"
"12月11日,戰(zhàn)況慘烈。日軍數(shù)次攻上城墻,均被我部擊退。一排弟兄僅剩七人。營長說,援軍將至,望能堅持。"
日記在12月12日的記錄最為簡短,卻最為震撼:"奉命撤退,心如刀絞。望著淑華的照片,淚如雨下。我一定會回來。"
南京淪陷后,孫明賢隨部隊輾轉(zhuǎn)作戰(zhàn),日記也斷續(xù)記錄著他在抗戰(zhàn)期間的經(jīng)歷。
1938年10月,他在武漢會戰(zhàn)中負傷,住院期間寫道:"今日見報,南京大屠殺確有其事。想起那些未能撤離的弟兄,夜不能寐。淑華生死未卜,但愿她已安全離開。"
1939年3月,他隨部隊在江西休整時,試圖聯(lián)系南京的家人:"托人往南京捎信,三個月無回音??謨炊嗉?。"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的消息傳來,孫明賢在日記中激動地寫道:"抗戰(zhàn)勝利!即可回南京尋淑華。天佑我中華!"
1945年10月,孫明賢終于隨部隊回到南京。等待他的卻是失望。
"10月28日,回南京已半月。老家已成廢墟,鄰人說淑華在南京淪陷后曾回來尋我,后不知所終。心如死灰。"
"11月7日,今日偶遇淑華舊友,稱她可能去了上海。然而部隊即將開拔,無暇尋找。淑華,你到底在何方?"
隨著內(nèi)戰(zhàn)爆發(fā),孫明賢再次隨軍轉(zhuǎn)戰(zhàn)。
1948年11月,他在淮海戰(zhàn)役前寫道:"時局動蕩,不知明日何在。唯將淑華照片貼身收藏,以慰相思。"
1949年5月,孫明賢隨部隊撤往臺灣。在離開大陸前的最后一篇日記中,他寫道:
"5月12日,明日即將登船。將日記本與淑華照片藏于老宅,待他日歸來再取。淑華,無論你在何方,我一定會回家。"
到臺灣后,孫明賢退役定居高雄,終身未娶。
據(jù)他在臺灣的戰(zhàn)友回憶,孫明賢常常獨自一人面對西北方向眺望,口中念念有詞:"等我回家。"
1987年,臺灣開放探親,年過七旬的孫明賢立即申請返鄉(xiāng)。
就在手續(xù)即將辦妥之際,他因突發(fā)心臟病去世,最終未能踏上歸途。
日記發(fā)現(xiàn)后,當?shù)嘏_辦和志愿者立即展開了尋親工作。
通過日記中的線索,志愿者找到了孫明賢在南京的遠房親戚。
"我記得這位叔公。"今年已68歲的孫美玲說,"小時候常聽父親提起,有個堂叔參加抗戰(zhàn)后去了臺灣,一直杳無音信。"
志愿者們也在尋找日記中提到的"淑華"。
經(jīng)過多方查證,終于在上海找到了已經(jīng)98歲高齡的周淑華老人。
"我一直在等他。"得知日記內(nèi)容后,周淑華老淚縱橫,"1937年南京淪陷前,我逃往上海避難。
后來聽說他去了臺灣,我以為他早已忘了我。"
這張1937年的中華門照片,如今看來尤為珍貴。
南京文史專家李教授指出:"這張照片拍攝于南京保衛(wèi)戰(zhàn)前夕,記錄了中華門的最后影像。不久后,城樓就在戰(zhàn)火中被毀。"
"孫明賢的日記不僅是個人的情感記錄,更是南京保衛(wèi)戰(zhàn)的珍貴史料。"李教授說,"它從普通士兵的視角,記錄了那段悲壯的歷史。"
如今,中華門已成為南京的重要地標,每天迎接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而這張泛黃的照片和背后的故事,為這座古老的城門增添了更加深厚的歷史底蘊。
2019年中秋節(jié),一場特殊的"團聚"儀式在南京舉行。
周淑華老人在家人的陪伴下,終于見到了那個讓她等待一生的戀人的日記和照片。
"明賢,我等到你了。"老人輕撫著日記本,喃喃自語。
她將一張自己的照片放在日記本旁,背面同樣寫著三個字:"我等你。"
孫明賢在臺灣的戰(zhàn)友們也專程趕來,帶來了他在臺灣的生活照和遺物。
據(jù)他們回憶,孫明賢臨終前仍念念不忘要"回家"。
"現(xiàn)在,他終于回家了。"一位戰(zhàn)友紅著眼眶說。
2020年,孫明賢的日記和照片被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收藏,作為"兩岸共同抗戰(zhàn)記憶"的特列展品展出。
周淑華老人在家人的陪同下參觀了展覽,在日記前駐足良久。
"這段感情跨越了戰(zhàn)爭、海峽和時光,最終以這種方式重逢,令人動容。"
紀念館館長表示,"這不僅是兩個人的愛情故事,更是一代人的家國記憶。"
如今,在南京秦淮河畔,中華門依然巍然聳立。城墻上依稀可見的彈痕,訴說著那段烽火歲月。
這張穿越了83年光陰的照片,將繼續(xù)見證著這座古城的變遷,訴說著那些永遠不改的鄉(xiāng)愁和等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