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liangchaoxford 廣東涼茶煲牛津
這是第24篇閱讀隨筆。
昨日流量收入0.76元。
昨日帶貨訂單結(jié)算收入14.70元,是前些天有個讀者在商品櫥窗里下單買了一本98元的圖解詞典。
帶貨訂單這項具體研究研究,如何成為一個持續(xù)的收入渠道,這個比流量收入來勁。
圖片
繼續(xù)閱讀英文原版《傲慢與偏見》。
"No more have I," said Mr. Bennet; "and I am glad to find that you do not depend on her serving you."
這段話是貝內(nèi)特先生(Mr. Bennet) 所講,“我也沒指望,”班納特先生說,“看到你終于不指望她來幫你忙了,我還挺高興的?!?br/>
這段話的前提是:貝內(nèi)特太太寄望朗太太(Mrs. Long)幫忙給女兒們介紹賓利先生(Mr. Bingley),朗太太無法及時幫忙,貝內(nèi)特太太焦慮。
貝內(nèi)特先生是在回應妻子相關(guān)的抱怨或擔憂,對妻子“依賴他人辦事”有溫和調(diào)侃,暗示自己早已另有打算,符合其“幽默、冷靜且不依賴他人”的性格特點。
這段文字雖然用詞簡單,我仍然是把每一個句子拆解開來欣賞,慢讀才能品味到字里行間的美妙。
“No more have I,” said Mr. Bennet;
這個句子是“否定詞+助動詞+主語”的倒裝結(jié)構(gòu),正常語序為“I have no more”。
“No more have I”,承接前文貝內(nèi)特太太“不指望朗太太幫忙”的抱怨,貝內(nèi)特先生用這句話快速呼應妻子,表明“我也不指望朗太太”。
這是18世紀英國書面語中表達“我也一樣(不/沒)”的常用方式,貝內(nèi)特先生是有文化的,接受過教育。
貝內(nèi)特先生不與妻子激烈爭執(zhí)、以含蓄方式達成共識,避免直接反駁的生硬。
有文化的人說話很得體,說話的語氣比直白的“I don’t either”顯得克制、優(yōu)雅。
“and I am glad to find that you do not depend on her serving you.”
“I am glad to find”,妻子“不再依賴朗太太”,貝內(nèi)特先生感到欣慰。
貝內(nèi)特先生這種“欣慰”不是單純認同妻子的想法,他“早已主動拜訪賓利先生”,自己已行動,不依賴他人,靠自己比靠他人靠譜。
“do not depend on her serving you”中,“depend on”精準點出太太此前“依賴他人辦事”。
貝內(nèi)特先生用“glad”表達態(tài)度,不指責,“幽默、冷靜,用溫和語言化解妻子焦慮”。
上述這段英語文字雖然很短,用詞簡單,我讀過來,看出來這里隱藏著一個詞,這個詞是簡簡單單一個字“懂”。
日常口語中表達“懂”,最常用的是 understand,但我這里沒選用,而是選用的A開頭的單詞。
為什么?
因為我第一輪閱讀英文版《傲慢與偏見》的每篇隨筆,都用一個字母A開頭的詞作為提煉。
第二輪用字母C開頭的單詞,第三輪是用字母S開頭的單詞,因為,字母ACS開頭的單詞在英語詞典里數(shù)量是前排。
表達“立刻懂、馬上明白”,A開頭單詞中沒有完全對應的,更貼合的是“grasp”或“catch on”(短語)。
我在A開頭的單詞里面找到了一個對應的apprehend和 assimilate,比較吻合“懂”,但需根據(jù)具體語境選擇。
Apprehend,核心含義是“理解;領悟”,指理解抽象的概念或復雜的事物,強調(diào)“弄懂、明白”的過程。
看個例句:
I struggled to apprehend the main idea of the article.
我努力弄懂這篇文章的主旨。
這里的“apprehend”就對應“懂”,“通過思考后理解”。
Assimilate,主要含義是“吸收;理解并掌握”,不僅“懂了”,還能將知識、信息融入自身并靈活運用,程度比“apprehend”深。
看個例句:
It takes time to assimilate new knowledge.
吸收新知識需要時間。
這里“assimilate”包含“懂了且能消化”的含義,比單純的“懂”多了“掌握”的層面。
剛翻《傲慢與偏見》時,可能會盯著伊麗莎白的“懟”,覺得那是勇敢。
現(xiàn)在慢慢讀,對Mr. Bennet講的“No more have I”(我也一樣),“懂”了Apprehend。
貝內(nèi)特先生懂妻子的虛榮,懂女兒的執(zhí)拗,懂“不戳破”里的體面。
I apprehend your kindness.
我懂你的好意。
“懂”不是一開始就明白,得經(jīng)過些事,摔過些跤,才能真的“懂”。
We apprehend the moment.
我們懂了當下。
貝內(nèi)特先生喜愛坐在書房里看書,他不是看書,是在看窗外孩子們進進出出,看老伴兒在院子里侍弄花草。
因為貝內(nèi)特先生“懂”生活,“懂”人生。
人這一輩子,就是個apprehend的過程:從不懂事到懂事,從不體諒到體諒,“懂”了,那些擰巴的、計較的、想不通的,都豁然了。
人生的很多事早就有看不見的手設定了答案,只是咱們花了幾十年,有的apprehend懂了,有的仍然不apprehend“懂”。
讀者朋友,注意到了吧,我的文本標題從以前的學術(shù)氣轉(zhuǎn)化為通俗體了,這是在標題上迎合平臺算法的一個嘗試。
標題的最后三個字是文眼的功能,這個是保留的。
文本的核心內(nèi)容是慢讀英文版《傲慢與偏見》的文字,這點沒有變,這是知識含量。
《梁山伯與祝英臺》西方人從名字上看不懂是啥內(nèi)容,修改為《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西方人懂了。
我讀出英文版《傲慢與偏見》里的“XX”,題目概括了內(nèi)容,但是自媒體平臺上的大多數(shù)讀者更關(guān)注錢的數(shù)字,平臺算法對數(shù)字比較熱推。
我的文本要想多賺幾毛錢,我得獲得讀者量,我得獲得平臺算法的推動,我得變,我得脫掉長袍馬褂,和大多數(shù)讀者一起玩泥巴。
飯后睡前,我就專注讀英文版《傲慢與偏見》,專門寫閱讀隨筆,專門嘗試這個首發(fā)平臺怎么高推流。
我得往這個文稿里帶《傲慢與偏見》這本書及相關(guān),帶出去貨,收益比較有力度。
我得看95版的影視《傲慢與偏見》,因為廣州的英領事喜愛的就是這版。
今年的12月16日,是《傲慢與偏見》作者簡?奧斯汀250周年,這是英國的一件大事件,也是世界文壇一件活躍度高的事件。
我是在8月份鬼使神差的開寫發(fā)布閱讀英文版《傲慢與偏見》隨筆,這會產(chǎn)生什么,慢慢走,慢慢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