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村里沒產業(yè),年輕人都往外跑;如今有了黑豬養(yǎng)殖,75歲以上老人吃飯、出門都不用愁,日子越來越好!”近日,威海市臨港區(qū)草廟子鎮(zhèn)清泉村一位老人坐在幸福食堂里,捧著熱乎的飯菜感慨道。自臨港區(qū)推行跨村聯建以來,這個由大東疃村、東李家夼村、西李家夼村合并而成的新村莊,以“特色產業(yè)+民生服務”雙輪驅動,走出村強民富日子甜的鄉(xiāng)村振興新路。
資源互補織就“增收網”
清泉村由大東疃村、東李家夼村、西李家夼村3個自然村合并而成。此前,3個自然村各自為戰(zhàn),村集體經濟收入來源單一,產業(yè)發(fā)展缺乏統籌規(guī)劃,村民增收渠道受限。新村“兩委”選舉于今年5月完成后,如何結合村情選準產業(yè),帶動集體與村民雙增收,成為新上任的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江培韻的主要任務。
“咱村現有262戶、764人,村民年齡普遍偏大,體力和學習新技能的能力有限;同時,各村土地資源稟賦不同,有的地塊適合規(guī)?;B(yǎng)殖,有的地塊適合配套種植。選產業(yè)必須兼顧這兩點,既不能脫離現狀讓大家‘接不住’,又不能浪費各村的資源優(yōu)勢?!苯囗嵲谑状未濉皟晌碑a業(yè)研討會上便明確了方向——不盲目跟風熱門產業(yè),而是從“人”和“地”的實際條件出發(fā),尋找適配性強、能串聯資源的特色路徑。
經過多次實地調研、征求村民意見,并邀請農業(yè)技術專家對村內土壤、氣候、閑置場地等資源進行評估,清泉村最終將黑豬養(yǎng)殖確定為核心特色產業(yè)。這一選擇的背后,藏著獨屬于清泉村的“適配邏輯”。
黑豬養(yǎng)殖無需高強度體力勞動,村內有養(yǎng)殖經驗的老農戶可快速上手,同時能吸納部分中老年村民參與日常飼喂、場地管理,實現“家門口就業(yè)”;黑豬瘦肉率高、肉質鮮美,符合當下消費者對綠色、生態(tài)農產品的需求,且產業(yè)鏈延伸空間大。
如今,走進大東疃村,16畝的黑豬養(yǎng)殖場已初具規(guī)模。圈舍內,50多頭黑豬或悠閑踱步,或低頭采食,毛色油亮、體態(tài)健碩?!艾F在每頭豬平均能達到150斤,按照生長周期,春節(jié)前基本能長到300—400斤,正好趕上節(jié)日消費旺季?!苯囗嵵钢ι崂锏暮谪i說。
在黑豬養(yǎng)殖產業(yè)穩(wěn)步推進的同時,清泉村并未停下延伸產業(yè)鏈、拓展增收路的腳步。在大東疃村西面,一片30多畝的平整地成了江培韻近期常去的“打卡點”——這里正醞釀著村里的下一個產業(yè)計劃——“林養(yǎng)金蟬”立體種養(yǎng)模式。
為何選擇桑葚與金蟬?江培韻有著清晰的考量:桑葚種植前期投入相對可控,掛果后能迅速鮮銷;而金蟬養(yǎng)殖無需額外占用耕地,依托桑葚林的根系即可生長,相當于“一棵樹”獲兩份收益。更重要的是,桑葚管護、金蟬采收同樣適合中老年村民參與,能進一步擴大就業(yè),讓更多村民共享發(fā)展紅利。
從黑豬養(yǎng)殖單點突破,到桑葚種植與金蟬養(yǎng)殖多元拓展,清泉村正以資源互補為紐帶,一步步織密產業(yè)增收網,真正走出一條適合新村發(fā)展的致富路。
共建共享破解“煩心事”
走進清泉村,滿眼的綠意將村莊包裹,空氣里滿是清新的氣息;平坦寬闊的柏油路蜿蜒穿村,取代了昔日坑洼的老路;道路兩側白墻紅瓦的房屋錯落有致,庭院內外收拾得干凈整潔;遠處連片的農田如翡翠般鋪展,勾勒出一幅生態(tài)宜居的鄉(xiāng)村畫卷。
“現在路好走了,買東西、去鎮(zhèn)上辦事方便多了?!薄碍h(huán)境干凈了,推開窗就是景,心情都舒暢了。”“更沒想到的是,咱們這原生態(tài)的鄉(xiāng)村風光還吸引不少城里游客來踏青、住民宿,日子越過越有奔頭!”在樹蔭下乘涼的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地介紹著,語氣里透著滿足和幸福。
66歲的張玉花原是東李家夼村村民,如今常在女兒家?guī)兔φ湛春⒆樱傁胫厍迦蹇纯??!斑B通東西里夼村的路修好了,不僅路面平整,還拓寬了道路?!彼χf,“以前往來兩村得繞遠路,如今距離縮短到一里地,太方便了。”這條路不僅是便捷的通道,更連通了村民的心,讓合并后的村民更有凝聚力。
而最讓村里老人念叨的,還要數村里的幸福食堂。穿過村口的休閑小廣場,白底紅字的“清泉村幸福食堂”招牌格外醒目。推門而入,明亮的玻璃窗、整齊的餐桌椅、干凈的取餐臺讓人眼前一亮,廚房里飄出的飯菜香更是讓人胃口大開。“以前一個人在家,做飯總湊合,有時煮碗面條就對付過去了。現在到點來食堂,三菜一湯熱乎乎的,還能跟老伙計們一起聊天,比在家熱鬧。”76歲的張奶奶端著剛打好的飯菜,臉上笑開了花。
“咱清泉村75歲以上的老人有100多名,幸福食堂為這些老人免費提供午餐?!苯囗嵳f。這份溫暖解決了高齡老人做飯難、吃飯孤單的“煩心事”,讓老人們吃得安心、過得舒心。
從環(huán)境美到生活甜,清泉村的變遷,藏在每一次的民生改善里。村里不僅補齊了基礎設施短板,還用精細化的服務回應著村民的需求——閑置空地改造成休閑小廣場,垃圾清運車定時上門,幸福食堂煙火氣洋溢……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讓共建共享的理念落到實處,也讓溫暖的幸福感浸潤在每個村民的心頭。(全媒體新聞中心記者 楊慧/文 葛哲菲/圖)
威海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