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張萬軍,西南政法大學法學博士,內蒙古科技大學法學教授,內蒙古鋼苑律師事務所律師。
入庫編號:2025-04-1-222-003
關鍵詞 刑事 詐騙罪 保險詐騙罪 受益人 無身份者
基本案情
上海市青浦區(qū)人民檢察院以被告人尹某林犯詐騙罪,向上海市青浦區(qū)人民法院提起公訴。
法院經審理查明:2016年12月至2018年5月,被告人尹某林在上海市松某路、倉某路先后經營樂某汽修店期間,為非法牟利,在客戶不知情的情況下駕駛客戶車輛故意碰擦石墩,制造虛假單車交通事故19起,共計騙取車輛所投保的某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保險理賠款人民幣44710元(幣種下同)。另查明,2019年1月15日,被告人尹某林自動投案并如實供述了上述事實。3月21日,尹某林退賠某保險公司全部理賠款44710元。
上海市青浦區(qū)人民法院于2019年04月30日作出(2019)滬0118刑初 520號刑事判決:被告人尹某林犯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二年,緩刑三年,并處罰金人民幣二萬元。宣判后,尹某林未提出上訴。上海市青浦區(qū)人民檢察院抗訴認為,被告人尹某林系保險詐騙罪中的實際受益人。車主為尹某林的保險詐騙行為提供幫助,雙方有合意。被告人尹某林的行為構成保險詐騙罪,原判決認定尹某林犯詐騙罪,屬適用法律錯誤。
上海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支持抗訴意見認為:首先,涉案投保人沒有按照規(guī)定程序的要求對車輛事故進行報案,而是事后將相關申報保險理賠的材料全部交予被告人尹某林,其對保險公司支付的理賠金額是明知的,足見投保人主觀上有放任騙保的心態(tài)。其次,投保人將所有包含個人信息的單據證件等材料交給尹某林全權處理,實際上就是全權委托被告人全面行使投保人的權利與義務,被告人在客觀上已受托獲得了投保人的身份,符合保險詐騙罪的主體身份要件;再次,實踐中存在大量投保人委托他人理賠的情況,倘若類似的騙保行為不能以保險詐騙罪入罪,可能導致保險詐騙罪的罪名形同虛設,不利于維護保險金融機構的合法權益。
原審被告人尹某林對原審判決認定事實、罪名以及量刑均不持異議。辯護人提出,檢察機關的抗訴意見符合法律規(guī)定,建議二審法院對尹某林改判保險詐騙罪,并從輕處罰。
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于2020年5月20日作出(2019)滬02刑終 1163號刑事裁定:駁回抗訴,維持原判。
裁判理由
本案的爭議焦點為:原審被告人尹某林是否構成保險詐騙罪,其是否符合保險詐騙罪的主體身份,以及其是否與本案的投保人、被保險人構成共同犯罪。
其一,關于尹某林是否符合保險詐騙罪的主體身份。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九十八條的規(guī)定,保險詐騙罪的犯罪主體僅是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乖V機關認為,尹某林系保險詐騙的實際受益人或者因受托而取得投保人身份,故構成保險詐騙罪。法院經審理認為,尹某林不符合保險詐騙罪的主體身份。理由如下:(1)《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十八條第三款規(guī)定:“受益人是指人身保險合同中由被保險人或者投保人指定的享有保險金請求權的人。投保人、被保險人可以為受益人。”也即“受益人”僅存在于人身保險合同中。刑法第一百九十八條亦規(guī)定,在故意造成財產損失的保險事故中,受益人不能成為犯罪主體。本案中車輛保險屬于財產保險,故即便尹某林系實際受益人,其也不能成為保險詐騙罪的主體。(2)保險法第十條第二款規(guī)定:“投保人是指與保險人訂立保險合同,并按照合同約定負有支付保險費義務的人?!北景钢?,尹某林僅受托代為理賠,并未代為訂立保險合同及支付保險費用,不能因代為理賠行為獲得投保人的權利并履行投保人的義務。故尹某林亦不屬于投保人。
其二,關于尹某林是否與涉案車輛的投保人、被保險人構成共同犯罪。一方面,現有證據無法證實,尹某林與投保人、被保險人有騙取保險金的共謀以及共同制造保險事故騙取保險金的行為。現有證據反映,涉案車輛的投保人、被保險人至尹某林的店內清洗、維修車輛,尹某林提出其可以修理車輛的受損部位,并可通過保險理賠程序支付修理費。上述人員遂向尹提供證照、保單以及銀行卡號等材料并在車輛維修完畢后將保險公司打入個人銀行卡的理賠費用支付給尹某林。在此過程中,尹某林與投保人、被保險人并無共謀以及共同制造保險事故騙保的行為。另一方面,現有證據亦不能證實投保人、被保險人對尹某林制造車輛事故有主觀明知。在案證據顯示,涉案車輛的投保人、被保險人未向尹某林提供事故證明或事故照片,本案中事故照片均由尹某林提供,投保人、被保險人對尹某林駕駛車輛再次進行碰擦并不知情,不能認定有關人員對尹某林制造事故具有主觀明知。
原審被告人尹某林既不符合保險詐騙罪的主體要件,亦不能認定其與投保人、被保險人構成共同犯罪,故其不構成保險詐騙罪。一審法院認定原審被告人尹某林的行為構成詐騙罪的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檢察機關的抗訴意見以及辯護人的辯護意見,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均不予支持。原判決根據原審被告人的犯罪事實、后果、認罪態(tài)度等所作的定罪量刑均無不當,且審判程序合法,故裁定駁回抗訴,維持原判。
裁判要旨
1.保險詐騙罪的犯罪主體為特殊主體,必須具備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的身份。對保險詐騙罪中的“受益人”應作與保險法上的 “受益人”一致的解釋。被告人沒有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的身份,不能成為保險詐騙罪的正犯。 2.保險詐騙案件中,無身份者單獨制造保險事故騙取保險理賠的行為,應以詐騙罪論處。
關聯索引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66條
一審:上海市青浦區(qū)人民法院(2019)滬0118刑初520號刑事判決(2019年4月30日)
二審: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2019)滬02刑終1163號刑事裁定(2020年5月20日)
包頭鋼苑刑事律師團隊是包頭專業(yè)律師團隊,由內蒙古科技大學法學教授張萬軍博士領銜組成,刑法理論功底深厚、實踐經驗豐富。團隊秉持專業(yè)、精英、品牌的發(fā)展思路,推行刑事辯護的標準化、規(guī)范化和精細化,致力于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