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河北新聞網(wǎng))
轉(zhuǎn)自:河北新聞網(wǎng)
見習(xí)記者 袁欣悅
9月27日,清晨5點30分,河北省滄州市吳橋縣鐵城鎮(zhèn)張松村的雜技小院里已響起練功聲。踢腿、連續(xù)翻跟頭、下腰……熹微的晨光勾勒出這座小院最真實的傳承日常。
雜技小院的練習(xí)日常。(袁欣悅/攝)
何書勝是雜技小院的教練,也是雜技世家第六代傳人,9歲起便跟隨父親學(xué)藝?!皠傞_始身上總是青一塊紫一塊,爺爺總說‘雜技是疼出來的’?!焙螘鴦倩貞浾f,為擠出時間練習(xí),他總是白天干農(nóng)活,夜晚借著月光練功。
15歲那年,何書勝隨隊前往遼寧盤錦四家子屯表演“頂缸”。一位75歲的老人看完后顫聲感嘆:“原以為雜技都是神話,今天才知道都是真功夫!”離別時,村里一位老奶奶特地步行一公里送來熱乎乎的豆包。這份樸素的認(rèn)可,深深打動了年輕的何書勝。他說:“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雜技的魅力,也堅定了要把這門技藝傳承下去的信念?!?/p>
雜技小院的練習(xí)日常。(袁欣悅/攝)
從20歲起,何書勝開始免費授徒,學(xué)徒前5年的演出收入用于維持小院運轉(zhuǎn),5年后可自由選擇去留,既保障雜技小院的傳承不斷,也尊重徒弟的個人發(fā)展。如今,72歲的何書勝已培養(yǎng)超過600名弟子,小院有固定成員30多人,3人“自立門戶”在陜西、山東,都成立了自己的團隊,另有3人登上過央視舞臺,真正做到了“把雜技發(fā)揚光大”。
雜技小院的日常生活。(袁欣悅/攝)
為了挖掘和恢復(fù)瀕臨失傳的技藝,何書勝自費外出走訪,整理出“大卸八塊”“吊小辮”等古戲法,將“大變活人”結(jié)合現(xiàn)代燈光進行升級,申請成為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十樣雜?!眲t成功列入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盡管有人建議建標(biāo)準(zhǔn)化練功房,他卻堅持保留小院的原生態(tài)?!爸挥惺刈≡瓉淼臍庀?,才能傳住真味道?!比缃?,小院里陳列著明清時期的飛刀、頂碗等古器械,成為一座活態(tài)的雜技“基因庫”。
雜技小院的日常生活。(袁欣悅/攝)
小院的傳承不僅在于技藝,更在于溫暖的家庭氛圍。師姐何明雨耐心指導(dǎo)師妹倒立,31歲的大師兄王英超帶著師弟練單車,12歲的李欣雅細心為小師弟系練功帶。何書勝每天親自帶弟子壓腿、下腰。孩子們與他同吃同住,夏夜一起分西瓜,冬天圍著磚窯烤火取暖。6歲的王龍龍站在高凳上靦腆地說:“我覺得師傅就像我的爺爺?!眹?yán)慈相濟的教學(xué),讓雜技小院成了一個溫暖的大家庭。
“我希望孩子們既能靠雜技養(yǎng)活自己,也能站上更大的舞臺,奪得金獎,把吳橋雜技傳下去,讓更多人感受到它的魅力?!焙螘鴦僬f。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