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殼心理咨詢分享討伐型人格,一個家庭安全感最大的消耗者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家里一出問題,有人第一反應不是解決,而是急著指責——“這是誰的錯?”
這樣的人,往往就帶有一種“討伐型人格”。他們擅長審判,卻不擅長體諒;習慣對立,卻很少合作。
在這樣的家庭里,每個人都活得緊繃繃的。一不小心,小事情就被放大;隨便一句話,就可能引發(fā)一場家庭“審判”。時間一長,沒有人敢放松,也沒有人愿意開口說心里話。
三個特征,識別討伐型人格
怎么判斷“討伐型人格”?
? 只批評,不動手比如地上灑了水,他不會去拿抹布,而是提高嗓門問:“這又是誰弄的?!”問題還擺在那兒,他卻只顧著找人責怪。
? 翻舊賬,只為證明自己沒錯孩子成績退步,他不會耐心找方法,反而說:“我早就說別讓他玩手機,你看現在這樣!”他們總想用過去的話證明自己“沒錯”,卻忽略了眼前人需要的是幫助。
? 把家人當成“對手”他們說話常常帶刺,習慣站在家人的對立面。稍微不合心意,就輕易貼上“不負責任”“太懶”這樣的標簽。他們的邏輯其實是:“我不能錯,所以一定是你們的錯?!?br/>討伐型人格,如何摧毀家的安全感?
家的意義,本來是一個能放松、能療傷的地方。但討伐型人格的人,卻在不斷破壞這種安全感。比如媽媽菜做咸了,一頓數落之后,可能她下次就不愿意下廚了;孩子不小心摔了杯子,一頓吼罵之后,他下次可能只會偷偷藏起碎片,卻再也不敢坦白。每個人都變得謹慎緊張,家的溫度也就慢慢冷了。這種人,很多時候自己也是從“被指責”中長大的。他們潛意識中覺得:犯錯=危險=不被接受。所以一旦出現問題,他們就急著甩鍋、辯解,好讓自己遠離“錯”的標簽。但這種保護自己的方式,卻讓身邊的人越來越累,對孩子的傷害尤其大。更會讓孩子學會用攻擊或討好來處理關系,影響其一生的人格發(fā)展和人際關系。這種傷害是根本且深遠的。孩子若長期活在“討伐”中,很容易走向兩種極端:一種是變得特別會討好,持續(xù)不斷的指責會直接摧毀孩子的安全感,讓他們變得焦慮敏感。總是看人臉色,不敢表達自己;另一種是變得特別叛逆,內心堆積憤怒,最終學會用同樣的方式攻擊別人。這兩種結果,都讓孩子很難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和安全。
如何與討伐型人格相處?
如果我們家里有這樣的人,可以試試這樣應對:
1不接招,不陷入情緒對抗當他們發(fā)脾氣時,我們越解釋,他們越來勁。不如冷靜一下,說:“我們現在先不吵,等等再談?!?/p>
2把重點拉回“解決問題”比方說牛奶打翻了,他還在怪人,你可以直接拿抹布邊說:“我們先擦干凈,再說別的。”用行動帶動對方走出情緒。
3慢慢樹立界限告訴他:“你可以不高興,但不能用傷人的方式表達。”這不是一次就成功的,但慢慢說,對方也會逐漸習慣新的溝通規(guī)則。
結語
道理可以慢慢說,情緒可以好好安撫,但審判和指責,永遠不會讓一個家變得更好。真正溫暖的家,是每個人都被允許犯錯,每個人都被支持改正。沒有人完美,但我們可以選擇理解比指責多一點,溫柔比嚴厲早一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