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視頻號:丘腦大叔
早上好,我是腦叔,一個愛聊腦的家伙。
當我們聽到“以自我為中心”這個詞時,它通常被視為一種侮辱。在東西方文化中,被稱為“以自我為中心”往往意味著你自私自利、自我陶醉、自高自大,且對他人毫不關心。
從小,我們中的許多人就被教導要將自己的需求置于他人之后。尤其是對于女性和照顧者來說,存在著一種文化腳本,使得自我犧牲幾乎被視為一種英雄行為,而自我關懷則顯得過于放縱。就好像將自己放在首位是對他人的背叛。
盡管社會常常宣揚我們應該無私,但如果以自我為中心——在自我中找到中心——實際上是我們?yōu)樽约汉退怂龅淖羁犊氖虑橹?,那又如何呢?/p>
當我們從這個角度去思考時,以自我為中心并不意味著自私。這是關于加強我們的基礎,以便我們能夠保持穩(wěn)定,并與最重要的事物保持一致。這也是與我們內(nèi)心的認知建立聯(lián)系的一種方式。當我們處于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狀態(tài)時,這意味著我們要確保關注自己的需求、愿望和感受,并允許自己做那些能讓我們感到穩(wěn)定的事情,以便我們能夠以更大的能力為他人服務。
以自我為中心如何幫助你更好地為他人服務
當我們長期滿足他人的需求,不斷地付出時,將自己置于中心,打開心扉去接受、休息、恢復、照顧自己,甚至向內(nèi)探索,可能會感覺陌生,甚至顯得自私。
為他人付出是一種美好的行為??犊头瞰I是幸福和意義的關鍵組成部分。然而,有時我們在這一過程中忽視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和需求,而這并不能真正幫助任何人。這種忽視可能會帶來真正的代價,包括倦怠、怨恨以及與我們內(nèi)心核心的脫節(jié)。
當我們感到枯竭或與自己脫節(jié)時,很難成為我們想要成為的那種父母、伴侶、同事、領導或朋友。投資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和情緒健康并不是一種放縱,而是一種自我管理。通過將自己置于中心,我們建立起所需的能量、清晰度和存在感。當我們自身資源豐富且內(nèi)心穩(wěn)定時,我們能夠以更大的同情心、效率和愛去展現(xiàn)自己。
所以問題變成了:我們何時將心轉向自己,將光芒重新照向自己?
重建你與自己的關系
以下是一些溫柔的起點,幫助我們將從總是將他人置于首位轉變?yōu)閮?yōu)先考慮健康的自我中心:
1.先照顧自己——在向世界敞開自己并為他人付出之前,先照顧好自己的頭腦、心靈和身體。這可以是一次晨間散步、寫日記、踐行感恩、聽播客、享受一杯咖啡,甚至是五分鐘的靜坐。建立建立系統(tǒng)和習慣,能夠幫助你為即將到來的一天感到腳踏實地資源豐富。
2.安排“我的時間”——休息和自我關懷的時間并不是獎勵。如果我們一直等到待辦事項清單上的每項任務都完成,我們根本就不會為自己騰出時間。安排時間用于恢復和與自己相處。像對待任何重要會議一樣,在日歷上預留這段時間來保護它。
3.創(chuàng)建正念檢查點——在一天中暫停并問自己:“我現(xiàn)在感覺如何?”和“我現(xiàn)在需要什么?”即使以很小的方式尊重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也能增強內(nèi)心的信任和穩(wěn)定。
4.明確你是誰,你不是誰——花時間向內(nèi)探索,與自己建立聯(lián)系。當你對自己的價值觀以及你所堅持的東西有了清晰的認識,并讓日常行為反映這一點時,你就能以正直的方式生活。這種一致性使你能夠以真實的身份出現(xiàn)在每一個角色中,并讓最重要的事物真正變得重要。
一個可以嘗試的實踐:你想要什么?
現(xiàn)實情況是,我們中的許多人過著如此充實的生活,被無數(shù)相互競爭的優(yōu)先事項、角色和需求拉扯著。在不感到內(nèi)疚的情況下放慢腳步,為自己的需求和真正重視的事物騰出空間,可能會感覺很困難。
這里有一個小而強大的練習,我邀請你嘗試一下:
拿一張紙和一支筆,問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這是自由書寫的時間。沒有必要評判或編輯出現(xiàn)的內(nèi)容。
我們被教導要淡化自己的需求,或者將它們視為自私的,這可能會讓這個問題一開始感覺不舒服。通常有很多東西會被義務、應該和期望淹沒,但傾聽自己的需求是重新與自己建立聯(lián)系的重要一步。
看看你的清單。注意:你的需求是關于他人的嗎?它們是關于某物的缺失嗎?還是關于某物的存在呢?
你的需求可以指引你走向你所渴望的感覺。也許是你渴望更多的平靜、更多的連接、更多的和平、更多的能量、更多的快樂。通過命名它們,你給了自己追求它們的許可。
最后的想法
以自我為中心并不意味著沉迷于自己。相反,這這意味著尊重你的需求、感受和價值,以便你能夠以最好的方式為自己和他人服務。
我的最后一條溫和提醒:你尊重自己的需求并不是自私,你只是人類。當你以這種方式生活時,你也在邀請他人這樣做。
當我們放下內(nèi)疚和過時的觀念,不再認為我們只能在照顧好其他所有人和事物之后才能向內(nèi)關注自己的需求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以自我為中心可以是我們所做的最慷慨的事情之一。
原文作者:David NieldRobyne Hanley-Dafoe Ed.D.
原文參考: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everyday-resilience/202509/why-being-self-centred-can-be-a-good-thing
聲明:本文版權屬于原作者,僅用于學術交流
腦叔創(chuàng)建了一個名為“丘腦大叔·大腦管家”的知識星球。我把它定位為一本持續(xù)更新的大腦進化訓練指南,專注于分享認知行為與健康知識,陪伴腦友解決認知與情緒問題,提升大腦能力、推動自我進化,助你收獲更幸福的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