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后的地鐵車廂里,55歲的趙阿姨悄悄卷了卷褲腳,手指不自覺地摸了摸腳底的那顆“老痣”。她對這塊小痣有點忌憚,尤其是兒子最近在網上看見“身體某些部位的痣可能和癌癥有關”的新聞,反復催她去醫(yī)院看看。趙阿姨總覺著:“都是幾十年跟著我了,能有啥大事?”但看著近來這顆痣有點隆起、不太痛卻總是有點奇怪的瘙癢,她還是有些不安。身邊的朋友也私下聊起過,有的說“摳痣摳成了腫瘤”,有的曬自己切除的傷疤照片,“要不去醫(yī)院查查吧”成了她心頭揮之不去的念頭。
生活中,不少人和趙阿姨一樣,對身上的痣并不上心,總覺得“痣就是痣”,但事實上,當痣長在某些特殊部位,或出現突然變化時,它們很有可能不是普通的色素痣,而是某些惡性腫瘤的‘馬甲’。許多中老年人甚至年輕人,對這一風險毫無警覺,卻也在不知不覺中,把一顆危險“定時炸彈”留在了身體上。究竟哪些地方的痣需要高度警惕?哪些信號是身體在提醒你“快來看醫(yī)生”?今天,一起識破“皮膚的小秘密”,別讓自己踏入健康的盲區(qū)。
長在6個部位的痣,關系到癌風險,別再掉以輕心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很多惡性病變最早都會通過皮膚發(fā)出“預警信號”。數據顯示,約40% - 50%的黑色素瘤就起源于色素痣的癌變。
現代皮膚學和腫瘤學已明確,痣的位置、外觀、突然變化,都能反映出不同的健康隱患,特別是以下6個部位的痣,和皮膚腫瘤“密不可分”,請務必提高警惕:
一、腳底/足跟這是被忽略最多的“高危區(qū)”。腳底經常摩擦,黑痣一旦持續(xù)增大、表面變粗糙、易出血、瘙癢,極有可能演變?yōu)閻盒院谏亓?。有研究指出,腳底的黑色素瘤早期容易被誤診為雞眼、血泡、炎癥等,往往拖到晚期才被發(fā)現,治愈率大幅下降。
二、指甲/趾甲下方指(趾)甲下如果突然出現黑線、色素沉著,或有黑痣變大、破潰、滲血,也需高度重視。甲下黑色素瘤起病隱蔽,常常發(fā)現時已侵及甲床甚至骨質。
三、手掌手掌部位的痣因反復摩擦和外力刺激,也容易發(fā)生病變。若痣顏色變深、大小變化、邊緣模糊或產生潰爛、疼痛,需警惕惡性病變。
四、肛周/會陰這些部位的皮膚屬于“摩擦高發(fā)區(qū)”,痣的惡變風險高,但很多人礙于尷尬而忽略,錯失最佳治療時機。
五、脖頸脖子處的黑痣易受紫外線照射、衣領摩擦,刺激下也有較高癌變風險。特別是突然增大、變色、出現潰爛時,需立即就醫(yī)。
六、口腔黏膜很多人并不知道,口腔、舌頭、牙齦等部位的一些斑點、痣狀改變,有時候正是早期口腔癌的征兆。白斑、色斑、突起物不愈合或變硬,均不能拖延。
尤其是痣出現以下變化時,請馬上就醫(yī):顏色加深或變淺,表面凹凸不平邊緣變得不規(guī)則,或出現衛(wèi)星狀小痣體積明顯增大、隆起或質地變硬發(fā)生破潰、出血或滲液持續(xù)瘙癢、疼痛不適。
哪些人更易“中招”?除了特殊部位外,長期暴曬、反復摩擦、慢性創(chuàng)口、接觸化學致癌物的人群,皮膚腫瘤風險顯著提高。美國醫(yī)學會雜志的一項大樣本研究還發(fā)現,皮膚白、免疫力低下、有家族腫瘤史的人要格外重視自我檢查。
真實故事警醒:小痣轉惡,悔之晚矣
趙阿姨的擔憂并非多余。不久前,湖北鄂州的李先生(32歲,化名),三年前腰部出現一顆不明包塊,瘙癢且不適,一直覺得是“皮膚疙瘩”沒當回事。等到包塊逐漸變大、痛感加重,才去醫(yī)院。初診為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被及時手術切除,但因第一次未切徹底,后續(xù)又復發(fā),導致第二次根治性切除。
專家指出,臨床中類似拖延的案例不少。超過50%的黑色素瘤患者一開始都以為自己只是“普通黑痣”而延誤診治。尤其是腳底、指甲、肛周等“不好意思讓醫(yī)生看”的部位,因拖延錯過早診、早治的“黃金窗口”,有些患者甚至確診數月后出現全身轉移,病情急轉直下。
不僅如此,基底細胞癌、皮膚鱗狀細胞癌等也往往因早期表現不典型而被忽略。基底細胞癌有時只是光滑的圓形淺斑、偶有毛細血管擴張或小范圍結痂,生長雖慢但局部侵襲性強,如不及時處理可累及骨骼、組織。皮膚鱗狀細胞癌則常見于面部、手背、頭皮,早期為紅色硬結、結痂,晚期可潰爛有異味,部分患者會出現發(fā)熱、乏力、消瘦等全身癥狀。
科學應對:怎么看、怎么防,怎么處理?
不少人困惑,身上的痣多,大部分到底要不要理會?其實,絕大多數顏色均勻、邊界清晰、大小穩(wěn)定的痣是良性的,不必過度擔心,但一旦出現前述“危險信號”,千萬不可拖延。
權威建議:定期自查。每月用鏡子檢查全身,包括腳底、會陰、口腔等“不易觀察”之處,關注痣的變化。不隨意搔抓、摳撓、摩擦痣體,刺激受傷容易誘發(fā)病變。做好防曬,減少紫外線暴露。出門戴帽子、穿防曬衣、涂防曬霜。減少和化學致癌物(如焦油、苯并芘、砷化物)接觸,如因職業(yè)暴露需做好防護。飲食注意維生素A攝取,如胡蘿卜、西藍花、菠菜、乳制品、魚類等,有助降低皮膚癌風險。一旦發(fā)現痣有異常變化,或出現在腳底、指甲、肛周等高危部位,立刻去正規(guī)醫(yī)院皮膚科、腫瘤科專科面診。
目前,絕大多數皮膚腫瘤通過早期切除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基底細胞癌、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等早期手術后5年生存率可達90%以上。對于處于早變階段的黑色素瘤,若發(fā)現得早、處理得及時,大大提高治愈概率。
皮膚是身體健康的“鏡子”,很多腫瘤、臟器疾病,都會在其早期通過小癥狀向你“打招呼”。無論你幾歲,都不要對身上的痣掉以輕心,尤其是長在6個特殊部位的痣,更值得你關注!當它們發(fā)生突然的變化、異常增大、出血結痂等現象時,可能就是身體在悄悄預警。謹記:健康無小事,及時干預才能遠離重大風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