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中國制造里,最能讓世界又離不開、又心里別扭的東西,除了稀土,大疆無人機絕對算一個。
它能干的活兒實在太多了:打仗偵察,農田噴灑,火場救援,甚至還能送快遞。無論天上飛還是地上跑,大疆的身影幾乎無處不在。
數據擺在那兒:消費級無人機,中國大疆占了全球八成多;工業(yè)級無人機,也拿下了將近七成。換句話說,只要你抬頭看到無人機在飛,十有八九就是大疆的。
制裁七年,依然打不倒
從2017年開始,美國就把“大疆威脅國家安全”的帽子戴上了。先是國會議員吵嚷,說無人機可能竊取數據;接著國防部下命令,所有軍隊禁止采購和使用大疆產品。
聽起來很嚇人,可七年過去,大疆的市場份額仍然牢牢霸占,美國換了三屆總統(tǒng),大疆還是那個大疆。
美國表面禁令一層層,結果底下卻是另一番景象。官方不能買,那就換成私人采購;部隊不能用,那就通過租賃或者第三方轉手。結果就是:美國戰(zhàn)術無人機里,六成都還是大疆的。
這就像嘴上喊著“堅決抵制”,轉身還要偷偷下單。
“藍色無人機”計劃:翻車現場
為了徹底擺脫中國,美國還搞過一個所謂的“藍色無人機”計劃,挑出幾家本土公司,給他們開“白名單”,號稱這是最安全的替代品。
于是美國內政部一次性停飛了800多架中國無人機,換上自家產品。結果呢?
——價格貴了十倍不止,性能還不行。想用來救火,飛行時間撐不??;想用來測繪,精度也不夠。搞了幾次,美國自己人都覺得“這不行”。
最后發(fā)現一個殘酷事實:美國壓根沒有成熟的無人機供應鏈。就連他們所謂的“白名單企業(yè)”,關鍵零件也得從中國買。相機、云臺、電路板、電池,沒有一樣能完全自給。
想擺脫中國?幾乎不可能。
零件到核心,牢牢卡脖子
大疆厲害就厲害在,它幾乎所有核心部件,都是自己做的。
電池、鏡頭、機身、飛控系統(tǒng),全都有完整的生產線。更狠的是,底層代碼閉源,專利壁壘厚得像銅墻鐵壁。任何競爭對手想抄捷徑,都繞不過大疆的技術護城河。
于是,美國自研無人機的幾家初創(chuàng)公司,被大疆打得節(jié)節(jié)敗退,最后干脆退出消費市場。民眾用腳投票,買的還是大疆。
制裁變笑話:越堵越走俏
美國一開始的算盤很簡單:禁售、斷供、切網絡??蓻]料到,大疆幾乎沒受傷。
因為無人機本身不需要依賴網絡飛行。軟件就算被封,也能從別的渠道下載更新。更何況,大疆在全球有龐大的用戶群,有的是人幫它找路子。
就算官方強行禁止,大疆照樣能飛進美國。有人調侃:無人機還能自己運無人機,一趟能運幾十臺。你能封死多少渠道?
在墨西哥邊境,走私無人機早就成了公開的秘密。只要有利可圖,就沒人攔得住。于是,美國越是嚴禁,大疆在市場上反而越火。
全球的“愛與恨”
其實不僅是美國,全球很多國家都面臨同樣的矛盾:嘴上怕大疆,身體卻很誠實。
因為現實很殘酷:要救火,要農業(yè)植保,要地形測繪,要城市巡邏,沒有大疆就是麻煩。其他品牌能不能用?能。但要么太貴,要么不穩(wěn)定。
于是,大疆就成了“繞不過去的存在”。
愛它,因為它的產品好用、便宜、可靠;恨它,因為它太強,幾乎壟斷了整個行業(yè)。
反向制裁:誰制裁誰?
看似是美國對大疆制裁,其實更像是大疆“反向制裁”美國。
你不用它,效率和成本立馬見真章;你想替代它,卻發(fā)現離不開它的零部件。最后折騰半天,結果就是美國自己企業(yè)關門,美國自己政府打臉。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七年制裁過去,大疆還能穩(wěn)坐釣魚臺。它靠的不是運氣,而是扎實的技術優(yōu)勢和完整的產業(yè)鏈。
無人機行業(yè)的競爭,其實是高科技制造業(yè)競爭的縮影。大疆能贏,不是因為宣傳,而是因為每一顆螺絲釘、每一行代碼都掌握在自己手里。
美國的封鎖,不僅沒能擊垮大疆,反而證明了一個道理:只要技術過硬,別人再怎么刁難,也只能無奈接受。
未來,大疆還會面對更多挑戰(zhàn)。但至少現在,它已經把“無人機”三個字牢牢和“中國制造”綁定在一起。
誰制裁誰?恐怕答案,早已不言自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