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成績?nèi)B跌,媽媽怒退國慶機票。
有報道稱,有位媽媽看到兒子的成績從77分,到76分,再到69分,抑制不住心中的怒火,對著兒子吼:“這個國慶假期別出門了,機票我已經(jīng)退了!“
媽媽覺得,要對孩子獎懲分明,畫讓孩子嘗到不努力的后果,才能激發(fā)他的上進心。如果不給予懲罰,孩子就不會吸取教訓,以后可能會更加懈怠。
看到這個報道,我突然想,我們帶孩子出去旅行,到底因為他是我們的孩子,還是因為他的成績好?
1
想象一下這樣的場景——
孩子拿著不及格的試卷回到家,你面無表情地告訴他:“國慶節(jié)旅行取消了。”
他愣在原地,眼睛里期待的光一點點熄滅。你想過嗎,在那一刻,他接收到的信息是什么?
“我必須用好成績,才能換取和父母一起創(chuàng)造回憶的權利。”
這不是教育,這是一場赤裸裸的交易。更可怕的是,很多家長正把這種交易關系美其名曰“獎懲分明”。
我們這代家長,小時候最反感父母說“考不好就別想……”,可當我們成了父母,卻把這套話術學得青出于藍。
只不過,我們把“打”換成了“取消旅行”,把“罵”升級為“冷暴力”,本質上,還是在用收回愛的方式,來逼迫孩子就范。
說實話,看到孩子成績?nèi)B跌,哪個家長不焦慮?哪個家長不著急?
但取消旅行這樣的懲罰,暴露的其實是家長教育的無力感——除了用剝奪孩子渴望的東西來施加壓力,我們已經(jīng)想不出其他辦法來幫助孩子了。
你不會修電腦,所以砸了它;你不會教孩子,所以懲罰他。
這邏輯,通嗎?
一個孩子成績連續(xù)下滑,背后可能有無數(shù)原因:新學期的知識難度突然加大、和同學關系出現(xiàn)問題、沉迷手機、早戀,或者僅僅是——他正在經(jīng)歷的青春期本身。
如果我們不去探究原因,只會用“取消旅行”來回應,就像一個醫(yī)生不去查病因,直接給病人判死刑一樣荒謬。
2
從行為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懲罰確實能在短期內(nèi)改變一個人的行為。
當一個孩子渴望的獎勵因為成績不佳而被取消時,他確實可能會為了下次不再“吃虧”而加倍努力。
但這種外在動機驅動的努力,往往伴隨著一系列副作用。
首先,它可能讓孩子產(chǎn)生“學習是為了父母”的錯誤認知。
心理學研究表明,過度依賴外部獎懲,會削弱孩子的內(nèi)在學習動機。
當學習的目的是為了獲得獎勵或避免懲罰,而不是出于對知識本身的好奇和渴望時,一旦外部壓力消失,學習的動力也會隨之消散。
其次,這種教育方式可能引發(fā)孩子的焦慮和逆反心理。
兒童發(fā)展專家指出,長期生活在“獎懲分明”環(huán)境下的孩子,容易形成“表現(xiàn)目標取向”——即更關注證明自己的能力,而非提升自己的能力。
這類孩子往往更害怕失敗,更不愿意挑戰(zhàn)有難度的任務。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教育模式可能損害親子關系的質量。
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與接納是有條件的——與自己的成績和表現(xiàn)掛鉤時,他們會逐漸隱藏真實的自己,甚至在失敗時不敢向父母求助。
3
旅行的意義,什么時候變成了成績的贈品?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家庭旅行這個本該是親情紐帶的美好經(jīng)歷,變成了成績好的“贈品”。
旅行本身的教育價值被完全忽略了——那些在旅途中見識的廣闊天地、那些與父母朝夕相處的親密時光、那些在陌生環(huán)境里學會的應變能力,難道都比不上一張成績單嗎?
很諷刺不是嗎?我們口口聲聲說要讓孩子見世面,卻在他們最需要見世面的時候,把他們關在家里。
我們聲稱要培養(yǎng)孩子的綜合素質,卻把綜合素質中最珍貴的部分,當作籌碼來換取分數(shù)。
如果旅行真的有那么大教育意義,為什么要在孩子最需要教育的時候剝奪它?
你愛的是孩子,還是成績?
這個問題很尖銳,但每個家長都應該問問自己。
當我們因為成績?nèi)∠眯袝r,我們給孩子傳遞的信息是:“你表現(xiàn)不好,所以不配和我們一起創(chuàng)造美好回憶。”
換句話說:我們的愛,是有條件的。
而這個條件就是——你要成績好,要讓我滿意,要成為我期待的樣子。
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說過:“無條件的愛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礎?!?/p>
不是說無原則地溺愛,而是讓孩子清楚地知道:無論他成績好壞,他作為你的孩子這個身份,永遠不會變;你對他的愛,永遠不會消失。
可是我們的行為卻在告訴孩子:愛,是需要努力爭取的。你今天不夠努力,所以今天的愛,收回。
4
除了懲罰,我們還能做什么?
當然,這不是說要對孩子的成績下滑視而不見。恰恰相反,正因為重視,我們才需要更智慧的方法。
試著把“因為你考得差,所以不帶你去了”換成:“這次旅行我們照常去,希望你回來之后,我們能一起找出問題所在?!?/strong>
把懲罰性的取消,變成建設性的約定:“旅行期間我們都不提成績,盡情地玩。回來之后,你要答應和我一起認真分析這幾次考試?!?/strong>
你會發(fā)現(xiàn),當你不再用“收回愛”來威脅孩子時,他反而更愿意對你敞開心扉。
有個朋友的做法很值得借鑒:他兒子高一成績大幅下滑,他們還是按計劃完成了家庭旅行。
在旅行途中,兒子終于主動說出實情:他迷上了網(wǎng)游,因為在學校沒什么朋友,只有在游戲里才能找到存在感。
你看,如果不通過這次旅行,他們可能永遠不知道孩子內(nèi)心真正的困境。
說到底,帶孩子出去旅行,不需要那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
不是因為他在學校表現(xiàn)好,不是因為他值得獎勵,只是因為——
他是你的孩子,而你是他的父母。一家人一起出去走走,創(chuàng)造些共同回憶,這本就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
把旅行還給旅行,把愛還給愛。
成績不好,我們可以一起找原因、想辦法;成長路上遇到困難,我們可以并肩作戰(zhàn)。但請不要把美好的家庭時光,變成績效考核后的員工旅游。
別忘了,終有一天,孩子們會長大,會離開。
到那時,你是會后悔“當初沒有因為他成績差而取消旅行”,還是會珍惜“還好那時候,我們一起去了那么多地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