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宇菁,一個年僅18歲的女孩,本應如大多數(shù)同齡人一樣,懷揣著對未來的無限憧憬,走進高考考場,迎接屬于她的夢想。
可在距離高考僅剩兩個月時,戴宇菁被診斷出白血病。
但戴宇菁并沒有被突如其來的病魔擊倒,相反,她樂觀地面對著病痛,也依舊堅持著自己那份對夢想的渴望與追求。
更讓人感動的是,她留下的那份遺言。
那么,戴宇菁留下了怎樣的遺言?她又是如何對抗病魔的?
播音夢想
2003年,戴宇菁出生在湖南的一個普通家庭,但她的世界卻從不普通。
自小,她就展示出不凡的天賦和出色的學習成績,在班級里,她不僅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也是同學們心中的榜樣。
而且,從小學到高中,戴宇菁的成績始終名列前茅,甚至在大家都在拼搏時,她總能以一種從容的態(tài)度穩(wěn)占第一的位置。
另外,在這樣一條光鮮亮麗的學業(yè)道路上,她也悄悄地種下了另一個遠大的夢想——成為一名播音主持人。
這并不是一個常規(guī)的選擇,在傳統(tǒng)的教育體制下,許多家長和老師總是鼓勵學生走最直接的學術道路,而不太看重那些“藝術性”的夢想,可戴宇菁卻勇敢地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因此,高二時,當許多同學都在為自己的未來方向苦苦掙扎時,她已經(jīng)決定不走文理分科的常規(guī)路線,而是選擇了藝考。
她的父母也沒有阻止她,而是給予了最大的支持和鼓勵,盡管父母心中有些擔憂,但他們更知道,支持孩子追尋夢想是每個父母的責任。
從此,戴宇菁的生活開始了不一樣的節(jié)奏,為了能夠順利通過各大藝術院校的面試,她加入了一個專業(yè)的特訓班。
這個特訓班無比嚴苛,訓練不僅僅是形體和發(fā)聲,還包括了大量的文化知識準備。
為了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她日復一日地進行著高強度的訓練,每天清晨,她總是第一個走進教室,站在講臺前練習發(fā)聲和口才;
而傍晚,訓練結束后,她還要拿出時間來復習學科知識,可以說,戴宇菁在這條道路上并沒有一絲的松懈。
另外,藝考訓練得到顯著提升時,戴宇菁在文化課的學習上同樣毫不松懈,她深知,只有文藝和學術并行,才能夠讓自己在未來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更穩(wěn)。
命運的重擊
可就在戴宇菁滿懷信心,奮力朝著夢想奔跑時,命運卻以一種極其殘酷的方式給了她沉重的一擊。
2021年,距離高考僅剩兩個月的時候,她開始感到身體不適,最初,戴宇菁并沒有太多在意,以為只是季節(jié)變化帶來的普通感冒,她也像往常一樣,專心致志地備戰(zhàn)她的學業(yè)和藝考。
可隨著病情的加重,戴宇菁的父母終于決定帶她去醫(yī)院檢查,而醫(yī)生的診斷結果猶如晴天霹靂:戴宇菁患上了白血病,而且病情已經(jīng)進入了危急階段
面對這個絕望的診斷,戴宇菁的父母滿懷無助和心痛,他們的淚水早已模糊了雙眼,而戴宇菁自己,也在一瞬間失去了所有的言語,她很明白,這個診斷意味著什么。
不過,戴宇菁并沒有放棄,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她告訴自己無論如何,都不愿輕易放棄那份希望,于是,她決定,在醫(yī)院的病床上,繼續(xù)為自己的夢想而努力。
但與以往的拼搏不同,這一次的努力變得無比艱難,為了抗癌,戴宇菁不得不忍受一場又一場的化療和骨髓穿刺。
與病魔對抗
化療帶來的痛苦不言而喻,每一次化療,都會讓她的身體遭遇一場巨大的沖擊。
藥物的副作用讓她的食欲全無,頭發(fā)脫落,皮膚蒼白,整個人看起來憔悴至極,但戴宇菁從未讓這些變故擊垮自己。
盡管痛苦,她依舊沒有放棄任何一次學習的機會,每天都緊握著那一本本課本,努力從中汲取希望。
而且,對于病痛,戴宇菁選擇了以笑容回應,她時常開玩笑說,自己一定是提前完成了“酷女孩”的心愿,畢竟她的短發(fā)早早地迎來了她的“新造型”。
她用輕松的語氣安慰著身邊的親人,試圖讓他們少些憂慮,她不愿看到母親因為自己的病情而整日淚眼婆娑,便總是用笑容來緩解母親內(nèi)心的痛苦。
每當有人探望她,戴宇菁也總是用她特有的溫暖微笑去回應他們,她的樂觀讓周圍的每個人都感到一絲溫暖與力量。
而她的老師、同學們也常來看望她,同學們給她帶來了學校里最新的動向,告訴她每個人都在想念她,等待著她早日歸來。
她聽到這些話時,心中不僅沒有恐懼,反而充滿了對未來的期許,于是,即便每一次治療后,她的身體感到極度虛弱,她依然會在有限的時間里翻開書本,進行復習。
她甚至會在治療的間隙間,抓住任何一點時間來做題、記筆記,確保自己能夠為即將到來的高考做好準備。
戴宇菁也收到了她心心念念的藝考成績,當她看到自己被浙江傳媒學院錄取的消息時,她激動得幾乎無法言表。
這個消息給了她巨大的安慰,仿佛所有的辛苦和努力都得到了回報。
盡管她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態(tài)可能無法支撐她完全參與接下來的高考,但這份成績卻如一束陽光,照進了她本已灰暗的世界,給了她繼續(xù)戰(zhàn)斗下去的理由。
學校和老師們也為她提供了極大的幫助,戴宇菁的班主任和幾位老師自發(fā)組織了一場募捐活動,大家捐款為她提供幫助。
這筆款項不單單是為了緩解她的治療費用,更是為了支持她能夠完成學業(yè)的夢想。
這些溫暖的舉動,讓戴宇菁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力量,她意識到,自己并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
她更明白了一個道理:無論如何,自己都不能辜負所有關心她的人。
最后的遺愿
戴宇菁的生命,最終在她最為年輕的時光戛然而止。
2021年4月28日,盡管她在醫(yī)院里與疾病進行了頑強的抗爭,但在這一天,她還是在病房里永遠地告別了這個世界。
那時,距離高考僅剩不到四十天。
在她離世之前,戴宇菁已經(jīng)察覺到了自己時日無多,而面對即將到來的告別,她沒有選擇逃避,而是以一種平靜的心態(tài)去面對她生命的終點。
于是,她在病床上留下了最后的遺言:“如果有一天我離開了,請你們把我的器官捐獻給那些需要的人?!?/strong>
戴宇菁并沒有因自己的死亡而感到恐懼或痛苦,她反而在最后的時光里,仍想著如何能將自己的生命價值最大化。
她的父母聽到這些話時,心中充滿了難以言喻的痛楚,但他們依然默默點頭,答應了她的請求。
之后,她的父母,忍著心中的巨痛,堅決履行了她的遺愿,她的器官捐獻給了需要的病人,讓她的生命以另一種形式繼續(xù)流淌。
而在她去世后,戴宇菁的父母還為她完成了一個特殊的使命,學校曾為她籌集的14萬元捐款,在她去世后,被她的父母如她所愿,全部退還給了學校。
戴宇菁曾經(jīng)囑咐父母,如果她離世,就將這筆錢退還,并讓學校設立一個助學金,用來幫助更多有困難的學生。
戴宇菁的父母聽從了她的遺愿,將這筆捐款返還,并與學校達成了共識,設立了助學金項目,幫助那些和戴宇菁一樣有夢想?yún)s面臨困境的學生。
這筆捐款的歸還,不僅僅是物質(zhì)上的回饋,更是一種精神上的延續(xù)。
戴宇菁的父母雖然失去了自己的親生骨肉,但他們通過實現(xiàn)女兒的最后愿望,使她的精神得以傳承下去,影響和幫助更多的人。
學校也深知這份捐贈背后的深意,他們決定以戴宇菁的名字命名這項助學基金,讓更多困境中的學子得以繼續(xù)追求自己的夢想。
戴宇菁的離世,雖然讓無數(shù)人痛心,但她留下的精神卻遠遠超越了她的生命。
她不僅給自己的人生賦予了意義,也讓身邊的每一個人看到了堅持、善良和勇氣的真正含義。
她的一生短暫,卻無比耀眼,她的故事成為了身邊每個人心中無法抹去的記憶。
她的故事也成為了學校的寶貴財富,成為了許多學子的力量源泉。
戴宇菁的生命雖然劃過了短暫的一生,但她留給世界的,卻是一顆永遠不熄滅的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