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場景:垃圾桶被翻得亂七八糟,垃圾撒得到處都是,氣味難聞得讓人避之不及?又有沒有擔心過,如果小區(qū)里的垃圾點沒人管,環(huán)境會慢慢變得臟亂差,誰還愿意住在這樣的地方?
這些困擾,在紫瑞苑小區(qū)都曾真真切切發(fā)生過。
紫瑞苑小區(qū)
紫瑞苑位于成都高新區(qū)芳草街街道紫荊社區(qū),是一個90年代建成的農(nóng)遷院落。院子不大,共218戶居民,沒有物業(yè)管理。這里原住居民大多互相熟悉,但因為有近三分之一是租戶,還是有一定程度的人員流動性,加上院子入口處的垃圾房年久失修、長期臟亂、臭氣熏天,不僅影響心情,更嚴重拉低了大家的生活品質(zhì)。
修建清潔屋前的紫瑞苑
2023年,隨著紫瑞苑老舊院落改造,芳草街街道在這里建起了成都市第一批垃圾分類清潔屋,還配上垃圾分類督導員值守。垃圾投放點煥然一新,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被分類投放,整個環(huán)境整潔、清爽、井井有條。可惜好景不長,到2025年,隨著政策調(diào)整,督導員撤崗,沒了補貼和人員管理,垃圾又逐漸散落一地,拾荒人員頻繁翻撿,清潔屋管理似乎在逐漸失序。院里的居民眼看就要回到以前“臟亂臭”的老路上——怎么辦?
轉(zhuǎn)機,是從一次
“走出去”開始的
2025年3月,成都根與芽聯(lián)合芳草街街道組織社區(qū)、院委會、業(yè)委會、物業(yè)和居民代表一起去垃圾分類示范小區(qū)參訪學習。
回來的路上,紫瑞苑院委會主任特別感慨地說:“別人能做的,我們也能做,我們院子也要做好垃圾分類!”參訪后沒兩天,院委會主任就主動邀請成都根與芽的項目人員,希望能夠盡快把垃圾分類在紫瑞苑開展起來。
于是,紫瑞苑居民源頭垃圾分類的行動故事就此展開。
小院會商
定下分類“兩步走”
3月11日,成都根與芽團隊來到紫瑞苑,了解院落的情況,居民們七嘴八舌也講了很多,團隊獲取了幾點信息:
1、小區(qū)是個熟人社會,都是二三十年的老鄰居;
2、居民都希望提高居住的品質(zhì);
3、街道去年給小區(qū)改造的清潔屋,居民很認可;
4、但最近沒有了督導員,翻撿垃圾的人多,垃圾房經(jīng)常又變得很亂很臟;
5、小區(qū)租住戶挺多,流動性大。
根與芽團隊走訪紫瑞苑
了解了這些情況,團隊心里也有了底,對院落有了一個基本畫像,接下來就是要和居民來商討可以怎么做呢?這么多年的踩坑經(jīng)驗,告訴我們,“即使我們想法再多,一切還是要從院落出發(fā)。”
于是,我們和院委會一起商量組織開展一次工作坊,把院委會成員、樓棟長、志愿者等參與院落治理的核心骨干召集起來,一起討論下,紫瑞苑的垃圾分類工作可以怎么開始?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
垃圾分類志愿者小組能力建設工作坊
3月18日,事關(guān)垃圾分類的“骨干志愿者能力建設”工作坊在社區(qū)二樓會議室展開,根與芽先和大家一起分析了院落的情況,院子的困難和優(yōu)勢,沒有大道理,就是攤開說真問題:“定不定時?”“定時投放時間怎么定才合理?”“住戶居民不配合咋解決?”你一句我一句,原本覺得是“上面的事”,變成了“我們自己的事”。
在這個過程中,根與芽給大家分享了不同的參考案例,也給大家解釋了一些關(guān)于垃圾分類的困惑。
這場工作坊開下來,院委會的目標很明確,“第一步目標,院落要定時投放,杜絕翻撿垃圾的現(xiàn)象,第二步目標是,陪伴居民養(yǎng)成源頭分類投放的行為習慣?!?/p>
真正的挑戰(zhàn)
是怎么讓想法落地。
4月初,院子里接連開了兩場動員會。院委會主任的講話堅定而真誠,紫荊社區(qū)黨委書記黃于久也鼓勵大家:“垃圾分類,不只是環(huán)保,更是為了讓我們的家園更干凈、更舒適?!?/strong>
紫荊社區(qū)的垃圾分類工作人員陳美旭也給大家分享:“關(guān)于自己做垃圾分類工作這幾年的感觸和收獲,從一開始覺得就是一份工作任務,到慢慢的看到院落的轉(zhuǎn)變,自己也越來越認同垃圾分類會給環(huán)境帶來的好處。”
成都根與芽的講師則用通俗易懂的講解和互動游戲,讓復雜的分類知識變得輕松好懂。居民們這才發(fā)現(xiàn):垃圾分類,其實也可以很輕松。
紫瑞苑源頭垃圾分類宣傳動員
然而,理想和現(xiàn)實之間難免有矛盾。院委會堅持要推行“定時投放”,以徹底杜絕垃圾翻撿問題,但部分居民卻因作息沖突無法按時投放,甚至有人因此投訴。
面對壓力,堅持實干的院委會,帶頭想辦法調(diào)整方案:在堅持定時投放原則的同時,不斷完善了定時投放的時間段,既保證了垃圾不再被翻撿,又兼顧了居民需求。
不斷優(yōu)化的紫瑞苑垃圾投放時間
但新的問題來了——租住戶的參與度不高。這又該怎么辦呢?到底該先從原住居民帶頭抓起,還是該堅持“一視同仁”,給租戶同樣的獎勵?院委會和成都根與芽進行了認真且嚴肅的分析和討論。
最后,院委會決定“雙軌并行”:一方面加強制度約束(紅黑榜),另一方面配合桶邊值守和獎勵機制,讓租住戶也能逐漸融入。
紫瑞苑紅榜和獎勵發(fā)放現(xiàn)場
改變,是在一天天的
陪伴中發(fā)生的
就這樣,4月起,駐點宣傳成了日常。院落的志愿者們每日輪流駐點,配合清潔屋定時開放制度,在早中晚三個時間段,一對一宣傳和引導,登記居民分類情況,做得好的還能得到小獎勵。
成都根與芽還請來了“熊貓分分”垃圾分類講師,不時開展小游戲和小課堂。漸漸地,居民們知道了要定時投放,分類習慣也一步步建立起來。
院落志愿者和熊貓分分講師駐點宣傳
為了讓分類更有趣,也為了提升居民資源再利用的環(huán)保意識,在熊貓分分社區(qū)垃圾分類講師的支持下,成都根與芽還陸續(xù)在院子開展了各種活動:環(huán)保酵素DIY、舊衣改造環(huán)保袋、低值可回收物兌換、有害垃圾安全回收……這些活動讓居民們在動手的同時,更加理解垃圾分類的意義。
紫瑞苑各類環(huán)保活動日常進行中
有人興奮地說:“原來垃圾還能變廢為寶!”
有人笑著說:“學會了做酵素,我回去要多做點?!?/p>
通過這些活動,垃圾分類不再只是“麻煩事”,而變成了一種“生活方式”。
從志愿到自發(fā)
熱情會傳染
一個小區(qū)的改變,除了需要帶頭人,起初,能依靠的只能是院子里的志愿者??伞笆烊松鐣崩?,大家礙于情面,勸導效果有限。于是,成都根與芽與院委會商議后,決定引入外部志愿者,為院落注入了新的力量和氛圍。
7月底,一批培訓過的志愿者進駐紫瑞苑,這些志愿者有剛上小學的孩子在父母陪伴下參加志愿駐點宣傳,也有放暑假的高中生,退休的企業(yè)高管,正在休年假的企業(yè)職工,他們每天晚上輪班進行了一個月的駐點督導服務。外部志愿者的耐心與堅持,不僅提升了分類準確率,更點燃了紫瑞苑居民的熱情。
熱心志愿者進入紫瑞苑每日定時駐點督導
在進行低附加值可回收物兌換活動時,有紫瑞苑居民甚至主動找到院委會說:“下次活動,我也想當志愿者!”
如今,清潔屋重新恢復了秩序,垃圾定時投放已成為日常。走進院子,你會看到環(huán)境清爽整潔,再也不見“垃圾滿地”的場景。
更重要的是,居民們的環(huán)保意識在不斷增強。但這仍是一個進行中的過程。未來,如何進一步提高居民源頭分類純凈度、擴大低值可回收物回收范圍、在駐點志愿值守、督導員等都全部退出后,讓源頭分類成為居民的日常行為,將是需要持續(xù)探索的課題。
現(xiàn)在干凈整潔的的紫瑞苑
垃圾分類不僅是技術(shù)問題,更是社會治理的微觀體現(xiàn)。紫瑞苑的故事說明,真正可持續(xù)的改變,源于居民自覺、社區(qū)協(xié)作與專業(yè)支持的有效結(jié)合。它提醒我們:每一個院落的轉(zhuǎn)型,都是從“有人管”到“人人管”的漫長之路,而這條路,必須從溝通、信任與共同行動開始。
在此,特別感謝以下進入紫瑞苑進行環(huán)保宣講和駐點督導的講師和志愿者:鐘晉超、陳燕君、陳思、劉森林、黃可欣、傅英、尚毅、呂潔、陳鵬宇、黃晉禾。
文 / 成都根與芽 李興秀
成都根與芽致力于生活垃圾的可持續(xù)管理,通過社區(qū)行動和公眾教育,積極推動相關(guān)環(huán)境政策的完善與執(zhí)行。
加入我們的月捐人計劃,為環(huán)境保護行動助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