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隨著“清朗行動”,網(wǎng)上三位知名博主的賬號,兩位被禁止關注,一位被封,說實話,個人并沒多大情緒,因為并不是他們的粉絲。
但隨著戶某風的被封,某音上關于他的切片卻近乎泛濫;以前只是偶爾刷到,現(xiàn)在卻時不時的就看到,這就有些煩了,不知平臺這是啥意思?
所以,在這也扯幾句。
先說說對他觀點的看法,他的許多看法和觀點個人也是認可的,他很敢說,個人是有些佩服的;但其中很多也只是常識的搬運,而有些則不大客觀,思維有些二極管的側向,過于極端。
他的部分內容確實擊中了社會痛點,比如養(yǎng)老金不足、階層固化、消費鄙視鏈等,這些觀察在一定程度上是“真話”。
但這些多是常識性洞察,比如“中小城市機會少”或“收入低難翻身”,并不需要深厚的學識或獨創(chuàng)性思考,普通人稍加觀察也能得出。
網(wǎng)上有用戶評論“他說的大部分是20歲就懂的道理,包裝成金句罷了”,他的“高認知”標簽更多是粉絲的情緒投射,而非真正深刻的見解。
而他的許多觀點明顯偏頗甚至錯誤,比如最近的“蘋果=精英,安卓=底層”這種就明顯的二元對立了,缺乏事實依據(jù);
精英或底層,用蘋果的都不少,有錢人更是愛用啥就用啥,不是單一選擇,將物品和身份粗暴連結,更多是迎合部分受眾的心理。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這些觀點在抖音切片中被放大,評論區(qū)卻鮮有質疑,說明粉絲更注重情緒共鳴而非邏輯嚴謹。
對他無感,是因為個人不喜歡他說話的方式,每次刷到其連線視頻,看幾句就聽不下去,看似辯論,實則更像“PUA式”輸出。
他常以提問學歷、收入等開場,迅速將對手置于心理劣勢。比如某切片中,他連線一位觀眾,開頭就問“你什么學歷?月入多少?”,
當對方回答“??啤薄?000元”時,他立刻拋出“你不配和我對話”,這種方式不是理性探討,而是利用權力話語(財富、地位)壓制對方,迎合觀眾的“爽感”。
但他本人也不過是高中,當然,學歷并不能說明什么,但學識,認知,卻需要長時間的學習經歷沉淀,從公開的資料上,他似乎并沒有,好像大多都是為了流量嘗試不同賽道
他本是汽修出身的普通人,早年因一段采訪78歲老人養(yǎng)老金僅107元的視頻走紅,那無意間暴露的底層困境,戳中了社會痛點,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讓人不由得感慨,這時代,總有那么些人能從泥濘中爬起,搖身一變?yōu)榘偃f粉絲的“啟蒙者”。
但他的崛起并非憑空而來,而是踩著爭議的階梯,從社會觀察,到將手機品牌與階層綁定,宣揚“蘋果人=精英,安卓人=底層”的極端論調;從民生話題,到直播炫耀月納稅3萬,宣稱“月入5000的人不配和我對話”。
這些言論,如同一把雙刃劍,一面放大焦慮,一面制造對立,最終迎來全網(wǎng)封禁。
本以為塵埃落定,誰知某音上他的直播切片卻如雨后春筍般冒出,彈幕、評論區(qū)高贊,“認知破壁者”“戶sir牛逼”,甚至還看到“當代梁啟超”……
熱度不減,隨著被封,仿佛完成了殉道的儀式,終成“戶圣”,粉絲們仿佛找到了新的偶像領袖,這就有些無語與詭異了。
這現(xiàn)象耐人尋味:被封反而添了神秘光環(huán),切片泛濫成災,算法推送得異常活躍, 是粉絲自發(fā)?抑或疑似組織化刷屏?
但其實可能更多只是自發(fā)的情緒投射,都市青年、中低收入者,在階層固化、內卷壓力的現(xiàn)實中,借其“金句”發(fā)泄不滿,仿佛找到了代言人。
然而,細究其內容,便會發(fā)現(xiàn)這“認知破壁”多是鏡花水月。
要知道,打破一個人的故有認知是很難的,許多人并不喜歡有人動自己的認知,更遑論說服,就像其視頻中,經常有連續(xù)觀眾一上來就直接“辱罵”;
粉絲的“破壁”贊譽,實則是篩選效應;他的極端表述,只講出了他們固有觀念的回音壁,而不是真正打破認知壁壘。
他的成功更多的是證明了流量邏輯:極端化、情緒化比理性分析更吸睛。
但這也暴露了問題,當“認知破壁者”標簽被濫用,粉絲可能誤以為“情緒共鳴”=“認知提升”,忽略真正學習的重要性。
他的被封是平臺對爭議內容的警鐘,也提醒創(chuàng)作者:流量不能以犧牲社會和諧或誤導公眾為代價。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表面上看,封禁合理:戶某風的言論觸及紅線,制造分裂,在敏感期自然難以逃脫。
但細思,卻似乎有些欠妥。若違法,讓法律制裁,通過公開審判明確罪責;若未違法,保護言論自由,即便爭議,也應允許表達。
但某音的做法,卻有些像是一出鬧劇。其“算法推薦機制過于依賴用戶興趣,易形成負面內容‘繭房’”,而封殺原賬號便有些像是以示“態(tài)度”,對切片傳播像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既未能徹底遏制爭議內容,也讓封禁的公信力下降。
封殺做樣子,切片賺眼球。根源在于算法邏輯,偏好情緒化、對立性內容,每次撕裂背后,都是算法推波助瀾。
戶某風只是“棋子”,算法才是導演,將用戶困在信息繭房,放大焦慮,制造對立,流量滾滾而來。
于是,我們看到一個荒誕的網(wǎng)絡生態(tài):網(wǎng)紅借爭議出圈,平臺借算法逐利,粉絲借金句自慰。
戶某風被封,并非完成了“殉道”儀式——他還沒到那高度,不過是個流量產物,成功靠迎合情緒,失敗因樹大招風。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所以,別神話他,他的“高認知”多是淺層解構,忽略建設性,甚至可能誤導年輕人的零和思維。
平臺算法,不應是激化對立的“流量引擎”,而應成為滋養(yǎng)理性討論的“土壤”。與其“一刀切”封殺,不如改革算法,降低爭議權重,鼓勵理性討論。
否則,下一個戶某風還會冒出,切片還會泛濫,對立還會撕扯。
我們必須協(xié)力破除“情緒繭房”,這意味著平臺有責任打破由自身算法編織的信息壁壘,將用戶從偏執(zhí)的情緒回聲里解放出來,重新推回廣闊而多元的公共領域。
于我們每個普通用戶而言,則需保持一份“主動破繭”的清醒。 在面對任何輕易引發(fā)共鳴的“金句”時,都應多問一句“事實果真如此嗎?”;
網(wǎng)絡本該是橋梁,而非放大鏡。在這個算法主宰的時代,我們的“認知”,究竟是被破壁,還是被圍墻?
當平臺的算法開始向“善”優(yōu)化,當我們的選擇更加向“理”傾斜,這片喧囂的數(shù)字空間,才能真正從放大情緒的放大鏡,變回連接思想的橋梁,讓理性之聲終有回響。
真正的“認知破壁”,絕非在認同的聲音里自我加固,而是主動尋求異質觀點的碰撞,在思辨中完成自我迭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