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排哥來了!” 下午兩點的景德鎮(zhèn)珠山大道街口,不知是誰喊了一聲,原本松散的人群瞬間收緊。李俊永騎著印著 “回頭客雞排” 的三輪車剛停穩(wěn),幾十個手機鏡頭已經齊刷刷對準了他 —— 黑色褲子配白色翻領 T 恤,這是他走紅后不變的行頭。
這個在五中門口擺了九年攤的南昌人,從沒想過自己會成為 “頂流”。直到本地博主 “甜甜小圓圈” 因和男友吵架拍的視頻意外走紅,他那句 “你可以侮辱我,但是不要侮辱我的顧客” 成了全網熱梗,7 天漲粉 47 萬,連二舅哥家的民宿都被慕名而來的游客住滿了。
就在全網都在刷 “雞排哥金句” 時,一條微博突然打破了追捧的氛圍。有博主直言:
“其實他家雞排挺一般的,都是營銷出來的,排隊都造成交通擁堵了,建議國慶后搬去深圳?!?br/>
這話像投入油鍋的涼水,評論區(qū)立刻炸了鍋。有人火速附和:“每年都有這種網紅,湖南理發(fā)店、淄博燒烤都是例子,熱乎兩三個月就涼了,80% 打卡的都是外地來的,純屬跟風”;
但反駁的聲音更激烈:“人家?guī)蛹亦l(xiāng)經濟,你倒好遠程指手畫腳,現(xiàn)實中倒像個死尸”。
要理清這場爭議,得先看清雞排攤前的真實景象。10 月 1 日國慶當天,有人早上 9 點就來排隊,等了整整 5 個小時,就為了接住雞排哥的一句梗,前一天還特意練了裝雞排的動作。
浙江來的游客說,刷到太多金句視頻,專門趁假期趕來 “現(xiàn)場聽脫口秀”;杭州的視力障礙小伙冒雨排了 4 小時,雞排哥破例多給了一份,讓他趕得上回杭的班。
但吐槽者說的 “擁堵” 并非虛言。走紅初期,五中門口的公交站被人群堵得水泄不通,連機器人直播都被卡得原路返回。有網約車司機一接到去五中的單就知道:“又是去排雞排的”。
不過這問題很快有了轉機,國慶前城管部門把攤位遷到了便民服務點,交警加派了疏導人手,當?shù)厥忻裰x先生還自費買了 100 個凳子供游客休息,晚上 11 點才收攤。
至于 “雞排一般” 的說法,分歧更明顯。本地吃貨小李和小陳騎 8 公里電動車來打卡,直言 “景德鎮(zhèn)小攤吃遍了,他家最酥脆”;網約車趙師傅吃了好幾年,覺得 “味道確實不一樣”。
但也有游客承認,排隊 3 小時買到后 “沒想象中驚艷”,更多是為了拍張照發(fā)圈 —— 有人沒排到號,借別人的雞排拍完就走。
雞排哥自己倒看得通透。面對鏡頭追問,他坦言那些火出圈的金句 “一開始就是為了留住顧客,讓等待不無聊”,算是種樸素的營銷策略。但他沒搞過直播帶貨,也拒絕開連鎖,6 元一份的雞排限購 2 份,還是因為 “顧客說吃不完浪費” 才改的規(guī)矩。
爭議的核心,其實是 “網紅經濟” 的老問題:熱度到底是營銷堆出來的,還是真有底氣?新京報的評論點出關鍵:“他 9 年沒換攤、沒漲虛價,信任是每天炸 200 塊雞排攢下的”。聾啞顧客優(yōu)先、孕婦免單的細節(jié),比任何營銷都管用。
就像有網友說的,大家追捧的不只是雞排,是 “把顧客當朋友” 的真誠 —— 這在套路滿滿的當下太稀缺了。
如今雞排哥成了景德鎮(zhèn)文旅推薦官,國慶期間全家開了 9 個攤位分流,還免費教親戚技術。人群依舊在排隊,但多了志愿者維持秩序,攤位旁擺著防暑藥品,曾經的擁堵早已不見蹤影。
那位吐槽的博主或許沒說錯,網紅熱度總會退去,但至少現(xiàn)在,這 6 元雞排撐起的不只是流量,還有一座城市的煙火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