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zhèn)的“雞排哥”李俊永火了,抖音上有46.7萬的粉絲。這讓我想起當年的淄博燒烤。
看了幾期他的視頻,注意到“雞排哥”使用的是其實就是市井語言。這樣的人在各個城市的街頭也并不少見,不需要太多的文化,只需要真誠但不油膩的表達就行??上У氖?,單就這一點很多人就做不到,可以預料到,后面會有很多“雞排哥”的模仿者,但是他們的表達會十分油膩,或是端著,或是夸大其詞。
我也留意到,“雞排哥”在景德鎮(zhèn)文旅工作座談會上的發(fā)言,面對身邊許多官員,“雞排哥”也沒有流露出一種小人物的自卑,就是真誠地表達自己的看法。某種意義上他是有些遲鈍的,但是恰恰是這種遲鈍,讓他在浮躁的互聯(lián)網(wǎng)生態(tài)中成為異景,喚醒人們內(nèi)心深處很熟悉但是被遺忘很久的東西。
雞排哥說,“你可以拒絕我,但是請你不要拒絕美味”“如果不及時吃,導致雞排不脆,我將停止對你的售賣”。
這其實就是人說話的語言,不需要太多摻油的套路,不會引起消費者的反感。
對比我時常在商圈某著名雞排店聽見的套路宣傳“改革開放幾十年,沒人差這幾個錢,大哥買來送大嫂......”,“雞排哥”會讓人意識到,這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在給自己煎雞排,這樣的感受很重要。
“南風窗”等媒體,將“雞排哥”跟西貝進行對比,這是一個重要的發(fā)現(xiàn)。
西貝故事最令人感到厭煩的,恰恰是那種失真的煽情,只能感動上級,卻無法讓網(wǎng)民共情。
“大機構(gòu)”的營銷語言在“雞排哥”這樣并不需要多少文化背景以及公關費的表達上,徹底破產(chǎn)。而“雞排哥”也敏銳地抓住了“預制菜”和“食品安全”這個人們很關注的點,強調(diào)自己是“晚上切肉腌肉,第二天賣出去,不是預制菜”。沒人在乎他的雞排到底算不算是預制菜,關于預制菜的定義和邊界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們愿意相信他的語言,因為他的語言代表平民,代表一般人,代表市井。
據(jù)說,“雞排哥”已經(jīng)擺攤五年了,沒做過連鎖店,也沒有擴大經(jīng)營的念頭。以他這樣的制作雞排的效率和售價,很容易就可以判斷,他賺不到什么大錢,除非他擴大經(jīng)營,也做成西貝那樣的可以復制的可以量產(chǎn)的餐飲店,或是搞直播帶貨。但是倘若是這樣,“雞排哥”也將失去他的價值。
“雞排哥”或許可以短期帶火景德鎮(zhèn),成為某一段此地的歷史名片,但是更為長遠的價值卻看不出來,這也是其中的殘酷之處。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作為一個討生活的人,其本身的價值有多么高。他是反套路的,反擴張的,反營銷的,他是一種悖論,一個異質(zhì)的存在。
但是仔細看看街頭,你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人還真不少見。他們只是缺乏應對流量時代和宣傳需求的頓感、直率以及機會。
“雞排哥”不能被復制,正如每一個健康的心靈都不應該被復制一樣。當我們習慣了看到整齊劃一的灌輸式的語言的時候,“雞排哥”的幾句人話,就如一陣熟悉的春風,吸引了遠方的人,這是一個案例,更是一種警醒:永遠不要低估一個人本身的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