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品詩,看電影
悟人生
我是威評書影史
01
《詠煤炭》
明·于謙
鑿開混沌得烏金,藏蓄陽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爐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賴生成力,鐵石猶存死后心。
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
這是明朝于謙的托物言志詩,蘊含物性哲思。
說起明朝名臣于謙,人們往往會想起他那句“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錚錚誓言。這位歷經(jīng)五朝的老臣,用一生詮釋了何為文人的風(fēng)骨與擔(dān)當(dāng)。
在土木堡之變后,明英宗被俘,瓦剌大軍直逼北京,朝野震動。許多大臣主張南遷避禍,唯獨于謙挺身而出,厲聲喝道:“言南遷者,可斬也!”他力主堅守北京,親自披甲上陣,指揮軍民抵御外敵。最終,明軍在于謙的率領(lǐng)下?lián)敉送哓?,保住了大明江山?/p>
然而,命運的轉(zhuǎn)折總是令人唏噓。英宗復(fù)辟后,于謙因曾擁立景泰帝而被誣陷謀反。面對不公的審判,他始終神色坦然,只留下一句:“辯之何益?”最終含冤而死,家無余財,唯有一腔忠義。
于謙的一生,正如他筆下的石灰,歷經(jīng)千錘百煉,卻始終清白如初。他的精神跨越時空,至今仍激勵著后人堅守正道,無畏艱險。
02
很多人都知道于謙寫的《石灰吟》,其實他還寫了一首《詠煤炭》,這一白一黑,把他的品格和人生志向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煤炭深藏地底,歷經(jīng)千萬年沉淀,默默積蓄著光與熱的力量。它不似石灰那般經(jīng)烈火灼燒便粉身碎骨,卻在漫長的黑暗中孕育著更持久的溫暖。正如于謙一生,既有石灰般寧折不彎的剛烈,亦有煤炭般隱忍堅韌的深情。
"但愿蒼生俱飽暖"——這擲地有聲的誓言,恰似煤塊投入洪爐時迸發(fā)的火光。他兩袖清風(fēng),卻以血肉之軀為薪柴:巡撫山西時開倉賑災(zāi),土木之變后獨守京城,即便被誣下獄仍寫下"粉骨碎身全不怕"。那黑色礦石般的沉默里,藏著他將生命燃作萬家燈火的決絕。
更令人動容的是詩中"鐵石猶存死后心"的隱喻。煤炭燃盡后化為焦土,卻讓精魂凝作鑄鐵,在犁鏵、刀劍中延續(xù)生命的重量。這恰似于謙蒙冤而死后,百姓私祭的香火從未斷絕,連抄家的錦衣衛(wèi)見其家徒四壁亦潸然淚下。史書里那截烏黑的墨跡,終究在時光洪爐中煉成了不朽的鼎彝。
當(dāng)重讀這首《詠煤炭》,會發(fā)現(xiàn)在"烏金""陽和"的樸素比喻下,跳動著一顆比石灰更熾熱的心。它不追求"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凜冽宣言,而是將溫暖滲入歷史肌理,正如煤炭燃燒時無聲無息,卻讓整個寒冬有了溫度。
“混沌烏金”賦予煤炭創(chuàng)世神話色彩,“爝火燃春”將熱能轉(zhuǎn)化為生命復(fù)蘇意象,蘊含民生關(guān)懷。
“鐵石死后心”暗喻忠臣?xì)夤?jié),末句“不辭辛苦出山林”以擬人手法升華奉獻(xiàn)精神,其崇高境界可比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仁者情懷。
03
于謙,被譽(yù)為“明朝第一忠臣”,更有“救時宰相”之譽(yù)!偏偏最后卻被冤殺,悲壯而讓人惋惜!其實,他是宮廷斗爭的犧牲品!
于謙的悲劇,正是明朝中期政治生態(tài)的縮影。這位曾在北京保衛(wèi)戰(zhàn)中力挽狂瀾的能臣,最終卻倒在了一場精心編織的政治羅網(wǎng)之中。當(dāng)瓦剌大軍壓境時,他運籌帷幄的軍事才能與臨危不懼的膽識,此刻卻成了政敵眼中最危險的鋒芒。
土木堡之變后,于謙力主抗戰(zhàn)的強(qiáng)硬立場,與徐有貞等主和派形成了尖銳對立。他扶持景泰帝登基的果斷舉措,雖保全了大明江山,卻也為日后埋下了禍根。那些被觸動的既得利益者,像潛伏在暗處的毒蛇,等待著反撲的時機(jī)。奪門之變就像一場蓄謀已久的政治風(fēng)暴,當(dāng)英宗復(fù)辟的鐘聲敲響時,徐有貞立即給于謙扣上了"意欲謀立外藩"的罪名——這個在律法上等同于謀反的指控,成了最鋒利的政治匕首。
刑場上的于謙始終保持著文人風(fēng)骨,他整理衣冠的動作,仿佛是在為這個扭曲的時代做最后的正冠。當(dāng)劊子手的刀光閃過時,連監(jiān)刑的錦衣衛(wèi)都忍不住背過身去。百姓們自發(fā)設(shè)立的衣冠冢,在京城各處悄然出現(xiàn),這些沉默的紀(jì)念,比任何史官的春秋筆法都更直白地訴說著民心向背。
歷史總是充滿諷刺,當(dāng)年力主誅殺于謙的徐有貞,不久后也淪為了宮廷斗爭的犧牲品。而明憲宗即位后的平反詔書,終究換不回那個曾在德勝門外橫刀立馬的身影。于謙之死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真相:在絕對的權(quán)力面前,即便是再造社稷的功勛,也可能淪為棋盤上任人宰割的棋子。他的血染紅了明代朝廷的底色,也讓后世看清了封建官場"狡兔死走狗烹"的生存法則。
04
于謙這首《詠煤炭》詠志詩,道盡不悔,人生當(dāng)堅守正道排除萬難無畏艱險!
煤塊深埋地底時,世人只見其黝黑粗糲;待到投入爐膛,方見那熾烈心魄。于少保筆下"鑿開混沌得烏金",恰似君子剖開浮世迷障,將一顆丹心淬煉成照亮山河的火種。
這團(tuán)火曾溫暖過正統(tǒng)年間的寒夜。當(dāng)五十萬大軍潰敗于土木堡,紫禁城的琉璃瓦上結(jié)滿冰霜,是那執(zhí)鐵骨的人站在德勝門前,將畢生熱力化作沖天烽火。史載他"衣不解帶七日",那何嘗不是一塊燃燒的煤?在君王被俘、群臣南遷的至暗時刻,硬生生燒穿了蒙塵的史冊,在青史上烙下"北京保衛(wèi)戰(zhàn)"五個燙金大字。
煤的宿命從來不是做案頭清供??茨敲涸跔t箅上嗶剝作響,多像于謙面對抄家官員時的朗笑。錦衣衛(wèi)翻箱倒柜只尋得御賜蟒袍與寶劍,正如煤塊燃盡后的白灰,清白得刺目。后世書生總愛爭論"粉身碎骨全不怕"是否過于剛烈,卻忘了煤若不碎,如何能迸發(fā)全部光熱?
今人讀此詩,當(dāng)見字縫里躍動的不是墨痕,是六百年前那簇不肯熄滅的火焰。它仍在煅燒著茍且者的怯懦,烘烤著投機(jī)者的算計。當(dāng)你在人生巷道里獨自前行時,不妨摸摸胸口——那里是否也藏著一塊"烏金",正等待某個凜冬破土而出?
05
是非黑白,就留待后人去說吧!
-作者-
威評書影史,自評自說自開懷,更多詩評、書評、影評,給您不一樣的感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