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民房女士在朝陽區(qū)一座大廈樓下發(fā)現(xiàn)躺著許多只小鳥,橫七豎八、足足有14只,其中有兩只在地面緩了一會兒就飛走了,而剩下的12只則都死亡了。
經(jīng)過確定,這些鳥都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紅脅繡眼鳥,它們是一種候鳥,是在遷徙過程中撞到了大廈的玻璃。
最后在方女士的積極推動下,大廈管理方?jīng)Q定在大廈玻璃幕墻上張貼防鳥撞貼紙——一種間距在5厘米左右白色波點貼紙。
這里必須得給房女士點個贊,她是堅持不懈地、反復(fù)地與大廈管理方、屬地街道溝通,最終大廈才做出這樣的防鳥撞措施。
在中國,很少有人關(guān)注鳥類撞上玻璃的問題,中國也很少有相關(guān)的研究,但其實這種情況在中國應(yīng)該比想象得要嚴(yán)峻得多。
鳥類容易撞擊玻璃的原因很簡單,因為玻璃的反光和透光性,鳥類的眼睛難以識別到玻璃的存在。
對于人類說,我們可能更容易被透光性好的玻璃迷惑而撞上玻璃,但是對于鳥類來說,它們更容易被反光性強的玻璃迷惑,當(dāng)玻璃反射周圍的天空和環(huán)境,這樣鳥類很難意識到玻璃的存在。
有研究表明,遷徙鳥類(也就是候鳥)是最容易撞上玻璃的,而鳥類撞擊玻璃事件高發(fā)的時間則是在秋冬季節(jié)——正是鳥類開始遷徙的時候。
這是因為遷徙時鳥類很容易被城市燈光等因素吸引,同時結(jié)群的遷徙模式會讓鳥類跟隨自己周圍的同伴運動,從而忽略周圍的環(huán)境。
中國幅員遼闊,南北跨度很大,所以遷徙鳥類的種類非常多,據(jù)信中國大約1500種鳥類,其中一半左右(約700多種)是遷徙鳥類。
所以,這14只撞死、撞傷的紅脅繡眼鳥只是冰山一角而已,在中國肯定有更多的鳥類死于玻璃撞擊。
至于中國每年到底有多少只鳥因碰撞到玻璃而死亡?
我并沒有看到有相應(yīng)的研究指相應(yīng)數(shù)據(jù),不過我想我們國家的情況應(yīng)該和美國是差不多,一項研究估算美國每年有超過10億只鳥死于建筑撞擊[1]。
“每年10億只”,這種表達方式可能很多人感觸不是很深,換算成每天的話可能會讓人更印象深刻一點——僅在美國差不多每天就有300萬只鳥死于這種撞擊。
這項研究是通過長期收集撞擊死亡的鳥類尸體估算出這個數(shù)據(jù),另外,該研究還跟蹤了3100起鳥類撞擊后的康復(fù)記錄,其中60%鳥類在撞擊后,即便得到救治最終也會死亡。
如何避免鳥類撞擊?
其實,只要想辦法讓鳥類能夠看到玻璃的存在就好了。
人們嘗試的方案有很多!
比如,由于許多鳥類可以看到紫外線,所以一些建筑會在玻璃表面涂上一層能夠反射紫外線的涂料,用來提示鳥類玻璃的存在,這種方法被證明確實可以減少撞擊,是過去較為常見的做法;
再比如,由于鳥類會躲避猛禽,所以一些建筑會在玻璃上張貼掠食性鳥類的輪廓,不過這種方法被證明沒啥實際效果;
另外就是像這次事件中大廈最終的做法一樣,給玻璃貼上間距在5厘米左右白色波點貼紙。
這種方法的成本不高,操作也簡單,但是它確實有效果。
2023年秋季的一個晚上,有將近1000只鳥撞死在芝加哥湖畔會議中心的玻璃上(主要原因是那里有大面積的玻璃),此后當(dāng)?shù)鼐烷_始了一項讓鳥類更容易看到該建筑窗戶的計劃,其實主要就是給玻璃貼上這種白色波點,事實證明,這樣做之后鳥類的撞擊減少了95%。
所以,如果發(fā)現(xiàn)建筑周圍經(jīng)常有鳥類撞擊事件的話,可以試試這種方法。
我之前有看過報道,騰訊大樓在2023年的時候就做過這樣的防鳥撞擊改造,給騰訊總部大樓的一二層穿上了“白色波點外衣”。
騰訊的做法非常有意義,可以讓更多人知道鳥類的這一“隱形殺手”,另外作為中國的標(biāo)桿企業(yè),相信也會有很多企業(yè)效仿他們。
當(dāng)然,如果騰訊試點之后,能夠?qū)⑾嚓P(guān)數(shù)據(jù)公布出來就更好了,這樣就能讓更多人知道這樣做的效果了。
參考:
[1].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306362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