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待美國來玩的朋友,跟我聊起他學妹近況,還是很唏噓的。
他學妹本科是復旦的,學的化學,碩士到美國轉碼(喬治城),學的計算機。去年畢業(yè),在美國找了一年工作都沒有找到,今年回國了。
我為啥唏噓呢,因為我們有一個朋友正好就是本科復旦學化學,計算機去美國轉碼,21年找工作,正好遇到互聯網大擴招,然后順利去了亞馬遜。根據他說的,當年他大概30%的華人同學都順利找到工作留美了。
他兩真是直系,連復旦的授課老師都一樣,都在美國轉碼,但是命運完全不同。
如果讀者是應屆生,應該體感非常強,從2023年開始,就業(yè)就一年不如一年,下滑非常迅速。而且不僅是中國,國外也是一樣(對于華人)。
我研究生同學,JHU的碩士,剛畢業(yè)的時候還在美國當餐廳服務員。雖然美國藍領和白領工資差距不大,在美國當中高檔餐廳服務員也能賺六千美元左右,但是依舊很夸張。JHU的排名可是全球前30(她本科也是中等211),世界排名前30的碩士為了留美,能找到的工作竟然是服務員?這絕對是我身邊的真實案例,學歷光環(huán)早已不在。
之前廣為流傳的北大數院應屆生就業(yè)報告,很多人去了教培,也是非常諷刺。北大數院的人作為中國最頂級的天賦,就算不去搞科研造福人類,至少也應該去頂級研發(fā)機構賺大錢,但是去搞教培教競賽,讓我感覺現在上學的意義就是教別的孩子上學,形成內部閉環(huán),自己跟自己玩。
北大數院距離我太遙遠,但是最近刷到對外經貿的碩士就業(yè)報告,還是感覺很貼近我的,跟我的同學就業(yè)去向很像。
審計去了很多人,這種之前屬于兩財一貿學生保底的就業(yè)單位,現在都算是常規(guī)去向了。
銀行,這個絕對是大頭。金融行業(yè)塌陷后,銀行就肩負起解決應屆生就業(yè)指標的任務,我的同學感覺一半都去了銀行,都在全國各地的柜臺“發(fā)光發(fā)熱”。
其他體制內,另外一個就業(yè)大頭,感覺能占三分之一。沒有關系的考公務員,有關系的去央國企,這部分人目前的境遇相對是最符合預期的。當然肯定也有下滑,但是下滑不多,尤其是跟體制外機構(投行、行研、銷售)相比。
現在真的感覺在高收入崗位數量大幅縮減之后,學校和個人能力的差距大大縮小了。反正大家都是去銀行,都是去當公務員,或者去當研究員拿個一兩萬工資躺平,管你是清北復交,還是兩財一貿,還是川大山大,出路都一樣,高考多考幾十分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考試能否多考三四十分,這在學生時代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特別是“高端局”當中)。當年每次考完試,都為多錯幾道題而捶胸頓足。如今看來,真的世事難料,很多當年糾結的點,過后去看真的毫無意義。未來難以把控,過好自己的每一天才是真正有價值的事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