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永浩和西貝正打得不可開交。一個喊著“預制菜是騙局”,一個解釋“中央廚房是標準化”。
熱鬧非凡之下,全國觀眾一邊吃瓜一邊罵,而西貝的名聲已經(jīng)在罵聲忠跌到了谷底,成了大家心目中的“反面符號”。
這就是所謂的超級大風口,羅永浩和西貝賈老板劍拔弩張,熱度擺在臺面上,觀眾的情緒也已經(jīng)被吊足,稍稍擦槍走火,就是硝煙遍地。
偏偏在這時候,上海一些家長冷不丁甩出一句話:“請西貝來給孩子們做學生餐吧。”
看上去荒謬,仿佛在幫西貝洗地,實際上卻是精準的反諷。意思再直白不過:綠捷的飯難吃到臭,甚至比起全國都在罵的西貝還差得遠。
用一個負面去襯托另一個負面,形成了奇妙的對比感,就像是說“隔壁小偷再壞,總比家里的毒蛇強”。
這種說法的高明之處在于,它不需要長篇大論,不需要證據(jù)堆砌,一句話就能讓公眾情緒完成遷移。
人們一看,哈哈一笑,再仔細一想,立刻氣得牙癢癢。
而這一笑一癢,綠捷就坐不住了。
事情很快上升為新聞:先是家長控訴“蝦仁炒蛋發(fā)臭”,接著媒體跟進,最后公安、市監(jiān)、教委一起出手,直接把綠捷推上了風口。
羅永浩和西貝的戰(zhàn)爭,沒想到最后被上海家長順勢一借,結果舞臺燈光突然對準了綠捷。
原本是一場“餐飲行業(yè)的公關大戰(zhàn)”,愣是被擰成了一場“校園餐安全大事件”。
這就像是奧利奧當年在超級碗停電時發(fā)的那句“黑暗中也能蘸著吃”。
一句話,卻比幾千萬廣告費還管用。
或者更早一點,溫迪老太太喊“Where’s the beef?”,原本是快餐廣告,硬是被總統(tǒng)候選人借去罵對手政策空心,結果廣告和政治雙雙出圈。
綠捷這回中招,邏輯如出一轍:大風口里塞進一個小動作,反常識又好笑,于是全民買賬。
當然,綠捷一點都不冤。上海家長苦綠捷久矣。
校園餐不是茶余飯后的調侃,而是孩子每天都要吃的東西,家長的憤怒一點就著。
家長們平時也許忍氣吞聲,這回有了現(xiàn)成的符號——西貝——于是順勢發(fā)力,一刀切開。
輿論有了出口,媒體有了選題,監(jiān)管也有了方向。
結果就是,龐然大物綠捷,就這么倒下來了。
要說這背后是不是高人策劃?我覺得不會。
這更像是靈機一動,那真的就是神來之筆。
卡風口、找反襯、拋符號、逼回應,一步不差。
所謂高手在民間,說的就是這種場景:家長們只是隨手吐槽,卻完成了傳播學里的“滿分作業(yè)”。
傳播的力量往往如此荒誕。你可能砸千萬預算買廣告位,最后不如一個輕描淡寫的帖子。
而這個帖子,成就了一次傳播奇跡:一句話就能掀翻龐然大物。
羅永浩在舞臺上和西貝打得火熱,卻無意中給了上海家長們一把現(xiàn)成的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