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賴這姑娘,出生在臺灣云林,那地方稻田連片,日子過得平實。她小時候聽家里長輩閑聊祖上事,總覺得那段歷史像隔了層霧。父親是個細(xì)心人,早年從族譜上抄下個地址,康熙年間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深田爐溪社,壓箱底藏著。
大學(xué)畢業(yè)后,她跑到北京打拼,媒體這份活兒讓她見識廣了些,可閑下來還是會翻翻那頁舊紙。2022年夏天,父親知道她中秋要回臺灣,順帶提了句帶上地址去福建瞧瞧。
她一想,也行,就在社交平臺上發(fā)了條帖,配著族譜照片,問這老地址現(xiàn)在對得上嗎。 沒想到,這隨手一發(fā),拉開了一場跨越三百年的家族重逢。
帖子里,她沒多啰嗦,就說中秋去福建轉(zhuǎn)轉(zhuǎn),家里譜上康熙朝的祖籍是漳州平和縣深田爐溪社,不知還能找著不。漳州地名多變,老稱呼更是一筆糊涂賬,平和縣底下村鎮(zhèn)幾十個,深田爐溪社這六個字,現(xiàn)代地圖上搜不著影兒。 賴賴家那本譜,是祖上在臺灣抄的,傳了七代,中間斷斷續(xù)續(xù),只記了康熙年間從平和遷云林,沒細(xì)村名。
發(fā)帖沒兩天,評論就刷屏了,有人猜是閩南話寫岔了,深田聽起來像心田村;有人說查地方志,康熙那會兒的鄉(xiāng)社制,社是最小單位,常按地形家族取名。 這些留言像鑰匙,慢慢撬開塵封的門。
坂仔鎮(zhèn)心田村這地方,很快就浮出水面。一個網(wǎng)友陳不二跳出來,說自家老家就在那兒,翻出老人留的舊譜和心田宮記載,里面提爐溪社,還列了清代賴姓名單。 賴賴對照自家譜,祖上賴某成,字子良,康熙三十年由漳州府平和縣深田爐溪社渡臺,居云林,對得上時間和地名。
歷史迷們跟進(jìn),挖出康熙平和縣鄉(xiāng)社地圖,心田一帶分了好幾個社,爐溪社在上坪附近,民國后社制廢了,村名才變。 平和縣志里頭,有段話直指爐溪社今坂仔鎮(zhèn)心田村一帶,深田是老方言,抄譜時用錯了個深字。 線索越攢越多,賴賴從北京訂了票,九月初直奔漳州。這不光是旅游了,成了件正經(jīng)尋根事。
心田村是賴姓大本營,當(dāng)?shù)刈谟H超五萬散在臺灣,早年移民多,康熙那批就不少。 村支書賴春生接到消息,聯(lián)系宗親會,準(zhǔn)備族譜檔和祠堂記錄。賴賴帶了復(fù)印件和老照片,到村里攤開資料,對上十三世賴某成,遷臺留祭位空著三百年。
祠堂當(dāng)場立文書,寫賴氏十九世賴某歸心田社,貼墻上,等春祭掛入譜。心田宮里存檔更全,賴氏開社三祖神像還在,村里老宅和祖井保存著,明末就有的。 這趟下來,斷了三百年的線,接上了。賴賴帶走塊碎瓦片,當(dāng)作念想,村人拍合影送行。
尋根這事兒,說白了是血脈的拉扯。賴賴祖上康熙三十年走海路,從漳浦碼頭上船,那時候臺灣開發(fā)正熱,福建人渡臺潮涌。 遷后斷了音訊,譜上只留空位,等后人填。平和賴氏傳承嚴(yán),祠堂文化深,譜牒意識強(qiáng),分隔再久,對上名就能認(rèn)。 賴賴這帖一發(fā),網(wǎng)友不光幫查資料,還翻自家老契和志書,坂仔鎮(zhèn)的爐溪河還在繞村,祖墳一年一祭,早年宗親埋那兒。整個過程,靠的就是這份陌生人的熱心,擱誰身上,都得感慨一句,世上總有善意在接力。
回北京后,賴賴把照片打印,夾進(jìn)譜里,日子照過。社交帖熱度退了,可私信不斷,有人分享自家尋根經(jīng)歷,她一一回,謝過幫忙。 漳州那邊,宗親會商量修祖屋,賴春生帶頭,村委支持。賴賴收到邀請,隔年春去了一次,帶水果見賴瀚鐘,聊譜牒更新,河邊轉(zhuǎn)悠,看新碑區(qū)。
夏日她出差繞道,教村里孩子閩南話,筆尖沙沙響。秋收云林,她幫父親割稻,寄種子給心田,賴春生種下,苗齊綠。 這些小事,串起兩岸的日常,尋根不光是認(rèn)名,更是活絡(luò)那份親情。
2023年中秋,賴賴在北京吃團(tuán)圓飯,月餅切開,手機(jī)連賴瀚鐘,村燈火點點,他舉杯遙敬。 冬去春來,2024年元宵前,她帶父母回村。父親退休,云林院子添口仿心田的井,母親澆水手濕。飛機(jī)降漳州,空氣濕潤,巴士搖到坂仔鎮(zhèn),村口牌坊迎眼。
賴春生抱拳,全家來了。祠堂香燭點,煙霧繞,賴瀚鐘領(lǐng)讀譜,聲音洪亮。父親跪墊,雙手合十,母親跟跪,膝微顫。她遞香,火苗舔紙,灰落盤。墻上新牌位紅亮,墨字端正。
祭祖后,村頭河邊,父親撿石扔水,濺圈,母親沿岸走,裙沾泥。她拍照,一家三口背影溪彎。賴春生請飯,元宵湯圓白胖,勺舀熱氣騰。
下午心田宮跪拜,神龕木雕斑,老人們圍坐念珠轉(zhuǎn),沖他們笑。祖屋修好,墻粉新,門漆紅,她推門,地板平,柴整齊。父親摸墻,泥味淡,母親坐石階,風(fēng)吹發(fā)。晚間小宴,燈籠紅光晃,賴瀚鐘敬酒,杯碰響,父親回敬,手穩(wěn)。歌起閩南調(diào),眾人拍手,她夾菜給父母,碗沿碰桌。
次日轉(zhuǎn)村,祖墳上香,紙錢燒化,煙卷天。父親彎腰插香,膝撐地,母親灑酒,液滲土。她跟后,腳步輕,風(fēng)攜灰飄。回程機(jī)場,父親提包,母親靠椅,她抱譜安檢。飛機(jī)起,窗云層,村漸遠(yuǎn)。從此譜空位填,根連牢,賴賴北京工作,云林探親,心田常歸。
這故事擱2025年8月看,還在續(xù)。賴賴升職,辦公室掛心田照,框塵少。春季她參兩岸宗親會,北京會議投影坂仔,她發(fā)言,手握筒,聲清。 夏高溫漳州,她去村續(xù)譜,電子檔更新,代序號對齊。父親云林寄土產(chǎn),茶葉香撲,她泡壺憶井水咸甜。村里賴氏超五萬臺灣散,疫情緩后,交流多起來,宗親聯(lián)誼年年辦,譜牒共享。 尋根這活兒,本就接地氣,賴賴從一帖起步,牽出大網(wǎng),家族紐帶拉緊了些。
想想康熙那會兒,渡臺不易,海路顛簸,賴某成帶全家走,從九侯山小道到漳浦船上,落地云林開枝散葉。 三百年后,賴賴用手機(jī)地圖和網(wǎng)友留言,橋接這段。
平和心田村,賴姓聚居,祠堂牌位上排康熙名,爐溪社格局雖變,河水祖井在。 這不只是個地址,是根基。賴賴帶父母祭祖那天,元宵燈亮,村宴熱騰,親情味兒濃,擱誰家都得說,血脈這東西,遠(yuǎn)了也近。
如今兩岸人來往頻,尋根故事層出,賴賴這事兒成典型,媒體報道多,網(wǎng)友轉(zhuǎn)發(fā)廣。 她沒停步,2024后繼續(xù)聯(lián)宗,坂仔鎮(zhèn)辦活動,她線上線下幫,孩子學(xué)譜,老人講史。父親退休前,翻新譜添注,母親繡家徽,針腳密。賴賴北京忙,節(jié)假繞道去,行李總多本冊子。心田村變化小,祖屋修穩(wěn),井水清,宗親會壯,交流橋穩(wěn)。
說到底,尋根是件暖心活兒。賴賴從北京到云林到心田,路繞半圈島,撿起丟了的線。康熙地址模糊,網(wǎng)友線索亮,村譜對名準(zhǔn),祭祖煙香繞。擱2025年夏,這故事還熱,提醒人,家底厚,根深了,日子才有味兒。家族這玩意兒,不光譜上字,是活的,接得牢,走得遠(yuǎn)。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