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段波瀾壯闊卻又滿是滄桑的歷史歲月里,有一個令人揪心的片段。毛主席得知大兒子毛岸英犧牲在朝鮮戰(zhàn)場的噩耗后,內(nèi)心承受著巨大的悲痛。彼時,他坐在床上,整整一天未曾進食,沉浸在喪子之痛中,雖未落淚,可旁人都能感知那份深沉哀傷。而衛(wèi)士馬武義含淚回憶,當看到百姓吃糠窩窩頭時,主席卻潸然淚下。就在這期間,毛主席留下一幅 12 個字的書法作品,情感深沉,仿若凝聚著無盡的哀思與堅韌,讓人觀之動容。
先從筆鋒來看,這幅作品中筆鋒的長短變化豐富至極。在一些豎向筆畫上,長鋒落下,如 “坐” 字的豎畫,筆鋒由上至下,流暢且富有力量感,像是要穿透紙面,那是一種宣泄,宣泄著內(nèi)心的沉痛;而短鋒則在筆畫的轉(zhuǎn)折、勾連處巧妙運用,像 “上” 字的橫折,短鋒輕點、急轉(zhuǎn),利落干脆,為字體增添了幾分硬朗。筆畫的排列更是規(guī)整中有變化,既有著漢字書寫的基本秩序,又因情感的融入,讓字與字之間似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一” 字的橫畫平穩(wěn)簡潔,為后續(xù)稍復雜的字做了鋪墊,仿佛是在壓抑情緒后的開篇,后續(xù)筆畫漸多的字則如同情緒的逐步釋放,層層遞進。
說到 “床”“飯” 兩字,側(cè)鋒與露鋒的運用精妙絕倫?!按病?字的廣字頭,側(cè)鋒起筆,緩緩鋪毫,使得筆畫寬厚,給人一種沉重、壓抑之感,似承載著主席當時滿心的悲戚;露鋒則在一些筆畫的收尾處,如 “飯” 字右半部分的捺畫,收筆時鋒芒盡顯,仿佛是在悲傷中透出的一股倔強,一種不服輸?shù)木珰馍???瞻滋幚砩希謨?nèi)留白疏密得當,字間空隙恰到好處,讓觀者在欣賞時既能聚焦于每個字的細節(jié),又能感受到整體的和諧統(tǒng)一,如同主席在悲痛中依然保持著對大局的把控。
再品整體韻味和節(jié)奏,筆畫的快慢、輕重、長短變化隨著書寫情緒起伏。開篇 “坐在床上” 四字,書寫相對緩慢、凝重,筆畫較重,每一筆都似帶著千鈞之力,是主席沉浸在喪子之痛中的直觀體現(xiàn);而后 “一天沒吃飯” 幾字,速度略有加快,筆畫輕重交替,像是在壓抑與宣泄間徘徊,有對兒子的思念,更有對未來的思索,仿若要從悲痛中掙脫出來,重新振奮。
撇筆造型多樣,“沒” 字的撇短而有力,如斷箭般決絕,是痛到極致的隱忍;“吃” 字的撇則稍長,略帶弧度,似有無奈之感。豎筆皆剛直挺拔,“床” 字中間的豎、“飯” 字右部的豎,都直直挺立,象征著主席即便內(nèi)心悲痛,骨子里的堅毅從未動搖,那是經(jīng)歷無數(shù)風雨后的頑強,是面對家國大事的擔當。
這幅書法所蘊含的情感表達復雜深沉。既有失去至親的切膚之痛,從筆鋒的顫抖、筆畫的凝滯處可窺一二;又有對國家命運、百姓生活的牽掛,在筆畫的縱橫捭闔、布局的統(tǒng)籌兼顧中得以彰顯?!白?字看似靜態(tài),卻飽含掙扎;“床” 字承載哀愁;“一天” 寫出煎熬時長;“沒吃飯” 則是身心俱疲的外化,而貫穿其中的,是毛主席作為領(lǐng)袖、作為父親的偉大情懷,他將個人悲痛深埋心底,把人民、把國家扛在肩頭,用筆墨傾訴,讓后人在欣賞書法時,也能觸摸到那段歷史的溫度,銘記偉人的堅韌與擔當。
毛主席的這幅書法,已然超越藝術(shù)作品本身,它是歷史的見證,是情感的豐碑,值得我們每一位書法愛好者、每一個銘記歷史的人,反復品味、敬仰學習,汲取那份在苦難中前行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