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橫跨歐亞非的超級帝國,說垮就垮?并且分裂成數(shù)十個小國家,你敢相信嗎?”
這話擱在今天,可能有人覺得夸張。但16世紀的歐洲王室,聽到“奧斯曼”三個字,晚上真能做噩夢??烧l能料到,這個曾經(jīng)讓整個西方瑟瑟發(fā)抖的龐然大物,竟在短短百年間縮水八成六,最后連骨灰都被列強分干凈,連個完整墳頭都沒留下。
今天咱們不翻教科書,也不背年份,就坐下來,像聊隔壁老張家的興衰一樣,說說這個帝國是怎么把自己“熬”沒的。
先說它最風(fēng)光的時候,蘇萊曼大帝坐在伊斯坦布爾的宮殿里,一邊啜著剛從也門運來的咖啡,一邊看地圖:東邊波斯灣歸我管,西邊阿爾及利亞乖乖交稅,北邊維也納城墻都快被炮火轟塌了,南邊紅海商船排著隊交“過路費”。地中海?那不是海,是自家后花園的泳池;黑海?早裝上防盜門了。
但奧斯曼厲害,不光靠刀快馬壯。它有一套“高情商”治理術(shù):軍隊用“耶尼切里”——從小從基督徒家庭里挑孩子,洗腦、訓(xùn)練、給編制,只認蘇丹不認爹媽,忠誠度拉滿;地方搞“蒂瑪爾制”,誰打仗立功就賞塊地收稅,但不能傳給兒子,防的就是軍閥割據(jù);最絕的是“米勒特制度”——穆斯林、基督徒、猶太人各過各的日子,只要不造反、按時交稅,信仰自由、社區(qū)自治,連教堂清真寺都能挨著建。這套玩法,放現(xiàn)在都算“多元包容”的天花板。
可人一順,就容易飄,在安逸的環(huán)境之中呆久了,就容易頹廢。
17世紀,世界悄悄換了頻道。葡萄牙人繞過好望角直奔印度,西班牙人在美洲挖銀子挖到手軟,英國工廠里蒸汽機轟隆作響,法國街頭喊著“自由、平等、博愛”……整個地球在加速,奧斯曼卻還在原地跳老舞,就像一個80歲的老大媽一樣。
不是沒人想改。塞利姆三世眼睜睜看著歐洲火炮把城墻轟成渣,急得團團轉(zhuǎn),立馬推“新秩序”:建西式軍校、買新槍、裁冗官。結(jié)果呢?耶尼切里軍團直接嘩變,把他拖下臺——“動我鐵飯碗?你算老幾?有實力嗎?”
后來馬哈茂德二世學(xué)聰明了,不吵不鬧,設(shè)了個局,一頓操作猛如虎,把耶尼切里連鍋端了,血洗軍營,這才騰出手搞改革??蛇@時候,歐洲已經(jīng)跑出銀河系了。奧斯曼還在靠手工織布糊口,英國工廠一天的產(chǎn)量頂它一個月;人家海軍開鐵甲艦劈波斬浪,它還在修木頭帆船補窟窿。
更糟的是,錢袋子癟了,沒錢,干什么都不行。新航路一開,香料、絲綢全走大西洋,誰還冒險走你那又貴又亂的地中海陸路?財政吃緊,只能借外債,要不然怎么辦?就這樣,借著借著,海關(guān)稅收權(quán)都抵押給了英法銀行!說白了,國家命脈,攥在別人手心里,別人一旦不高興,他的后果可想而知。
這時候,外頭的狼也圍上來了。
沙俄最積極,嘴上喊著“保護東正教兄弟”,心里盤算的是黑海出海口。在200年之內(nèi),打了不下于十幾次仗,奧斯曼越打越瘦,越打越惱火,不但把克里米亞丟了,而且連高加索也沒了,最后搞得連黑海北岸都守不住。
英法更“老狐貍”。嘴上拍著胸脯:“兄弟別怕,有哥在!”背地里卻和俄國密謀:“你拿東邊,我占西邊,咱別讓對方吃獨食。”1853年克里米亞戰(zhàn)爭,表面是幫奧斯曼抗俄,實則是怕俄國一家獨大,壞了歐洲的“權(quán)力平衡”。仗打完了,奧斯曼沒撈著半點好處,反而欠下一屁股債,徹底淪為“金融殖民地”。
歐洲人干脆送它個外號:“西亞病夫”——聽著扎心,但真沒冤枉。
可最狠的一刀,不是從外面捅的,是從里面裂的,那么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19世紀,民族主義像野火一樣燒過歐洲,也燎到了奧斯曼的千族萬民。希臘人先坐不住了:“我們祖上可是柏拉圖、蘇格拉底,憑什么被土耳其人管?這不合理?。俊?,就這樣,在1821年,希臘起義,歐洲列強立馬下場,英國詩人拜倫親自跑去參戰(zhàn),法國俄國送槍送炮,就差沒派正規(guī)軍了。
1830年,希臘宣布獨立成功。這一下,巴爾干徹底炸鍋。塞爾維亞人也在這時吶喊:“終于輪到我們了!”羅馬尼亞人舉旗:“我們也單干!”,隨后就是保加利亞人,他們也緊隨其后…帝國雖然派兵鎮(zhèn)壓?但是根本打不過。搞懷柔政策?又根本沒人信,你說,這還能怎么玩下去?
后來在被逼無奈之下,搞了個“坦志麥特改革”,宣稱:要法律平等、建新學(xué)校、廢酷刑。文件寫得天花亂墜,可地方總督陽奉陰違,穆斯林貴族照樣騎在基督徒頭上。老百姓只看現(xiàn)實:說得好聽,不如一碗飯實在。
到了1877年,俄土再次發(fā)生大戰(zhàn),奧斯曼慘敗?!栋亓謼l約》一簽,塞爾維亞、羅馬尼亞、黑山全都獨立了,大片領(lǐng)土割給俄國和奧匈帝國,他們根本無法阻止,也根本控制不了局勢。就這樣,巴爾干,這個帝國在歐洲的“心臟”,徹底停跳。
到了20世紀初,奧斯曼最多只剩半口氣,只是還吊著命,并沒有直接死掉。1914年一戰(zhàn)爆發(fā),它腦子一熱,表示要站隊德國。為啥?因為英法早把它當(dāng)“待宰的肥羊”,只有德國愿意賣武器、派顧問,還拍肩膀說:“咱是兄弟,但這話,你敢相信嗎?”
結(jié)果?同盟國輸?shù)眠B褲衩都不剩。到了1918年停戰(zhàn)之時,協(xié)約國立馬開分贓大會,就這樣直接敗給了現(xiàn)實。1920年《色佛爾條約》出爐:奧斯曼只剩安納托利亞中部一小塊地,其余全被瓜分:敘利亞、黎巴嫩歸法國;伊拉克、巴勒斯坦歸英國;愛琴海島嶼劃給希臘;連庫爾德人都差點建國……
這哪是和平條約?分明是“死亡確認書”。
就在所有人都以為奧斯曼徹底涼透時,一個叫凱末爾的軍官站了出來。他拒簽條約,拉起國民軍,硬是在安納托利亞的山溝里把希臘軍隊打得滿地找牙,逼列強重新坐回談判桌。1923年,土耳其共和國也宣布成立,就這樣,奧斯曼帝國正式謝幕。
可帝國的其他孩子呢?再也回不了家了。
今天中東的亂局——敘利亞內(nèi)戰(zhàn)、庫爾德人四處奔走、巴以沖突年年上演、伊拉克教派撕得你死我活——很多根子,都能追溯到當(dāng)年英法那張“委任統(tǒng)治”的地圖。他們拿著尺子,按自己的利益劃界,完全不管這片土地上千年的民族、宗教、部落關(guān)系。硬生生把一塊多元共生的文明拼圖,切成一堆互不兼容的火藥桶。
說到底,奧斯曼不是被某一場戰(zhàn)役打垮的,而是被“不變”拖垮的。
當(dāng)世界在變,它選擇守舊;
當(dāng)科技在飛躍,它沉迷傳統(tǒng);
當(dāng)人心在覺醒,它還在揮舞大棒;
當(dāng)列強在布局未來,它卻在內(nèi)斗搶地盤。
像這樣的做法,又豈能長久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