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馬博覽會拿獎的茶,你喝過幾種
1915年,舊金山。
為慶祝巴拿馬運河通航,萬國博覽會在此召開。
中國首次以官方身份登場,運去四千件展品,
貴州的土陶酒壇、江南的絲綢、北方的糧食……靜靜陳列在西式展館中。
九個月的展期,中國拿下1200余獎章。
茅臺酒還未成為傳奇,它混在酒類展區(qū),其貌不揚。
但那只摔碎的土陶酒瓶,酒香四溢,成為后來國人最津津樂道的逸聞。
博覽會背后是兩大洋的貫通。
中國產(chǎn)品跨過新運河,縮短二十日航程。
獲獎名單里藏著張裕的白蘭地、湖南的湘繡,東方的茶,它們第一次被世界看見。
百年后,博覽會已成符號。
但真實歷史始終在場:
獎章分六級,華人勞工早于博覽會六十年前已抵達巴拿馬。
那一摔,摔出了東方的茶香,也摔開了現(xiàn)代商品交流的大門。
今天,跟諸位聊聊在巴拿馬博覽會獲過獎的中國茶……
浙江惠明茶
浙江景寧敕木山腳,惠明茶自唐咸通年間由惠明和尚開山種茶起,便浸著禪意與山霧。
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
它捧回一等證書與金質(zhì)褒章,民間傳說的“金獎”,
其“色如翡翠、香似幽蘭”的蘭韻果香,早讓這抹綠成了畬鄉(xiāng)的魂。
制茶仍守古法:
銅鍋殺青、竹匾晾青,四泡猶存韻。
畬民采茶時唱的山哈調(diào)子,比茶香還醇。
安徽祁門紅茶
茶鄉(xiāng)人常說“不喝祁紅,白來一趟”。
1915年巴拿馬博覽會上,祁紅摘得甲等大獎章,
與大吉嶺、錫蘭紅茶并稱“世界三大高香”。
其制法講究:
鮮葉經(jīng)萎凋、揉捻、發(fā)酵、烘干,再經(jīng)篩分、風選、揀剔等十余道精制工序,
方得條索緊細、烏潤顯毫的干茶。
沖泡后,湯色紅艷如瑪瑙,杯沿金圈閃爍,香氣似蘭似蜜,啜一口“甜如浸蜜”,回甘悠長。
當?shù)乩喜柁r(nóng)說:“這茶,泡到第三道,香還在舌尖打轉(zhuǎn)!”
如今祁門紅茶入選人類非遺,
每片茶葉都浸著百年匠心,喝的是茶,品的是時光里的東方韻味。
安徽太平猴魁
產(chǎn)自黃山區(qū)猴坑一帶,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摘得金獎,是皖茶“魁首”。
相傳清光緒年間,茶農(nóng)王魁成創(chuàng)制此茶,
專采陰山云霧中的一芽二葉,經(jīng)“四揀八不要”嚴選,
再經(jīng)炭火殺青、整形烘烤,終成兩葉抱芽、
扁平挺直的“猴魁”,蘭香馥郁,鮮爽回甘,喝一口如含黃山晨霧。
如今仍沿襲古法:
采茶人清晨披霧上山,按“坐北朝南陰山、柿大茶棵、粗壯嫩枝”四揀標準采摘,
再經(jīng)攤青、殺青、頭烘二烘三烘,最后“拖老烘”提香。
當?shù)厝碎_茶前必祭茶圣陸羽和猴魁始祖,
儀式里藏著皖南人對自然的敬畏。
這杯茶,喝的是歷史,更是皖南人的魂兒。
九華毛峰
安徽青陽九華山特產(chǎn),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得主。
唐時金地藏攜茶入山,僧道采其治病,留“黃石溪”傳說。
明清風靡,今成“佛茶”代表,茶園多在海拔500-700米云霧間,
條索緊結(jié)如佛手,湯色黃綠似山澗。
葉尖白毫密布,沸水一沖,香氣清冽如松風穿竹,滋味鮮醇回甘,三泡仍留余韻。
傳統(tǒng)工藝講究“殺青抖悶結(jié)合,烘焙三火三溫”,
現(xiàn)結(jié)合無性系良種,茶旅融合,
九華山茶農(nóng)常說“茶是山魂,喝一口,連呼吸都帶著仙氣”。
廣德太極云毫
原名廣德云霧,1915年巴拿馬博覽會摘金,后沉寂半世紀,
1982年復產(chǎn),1989年更名。
產(chǎn)自安徽廣德楊灘鎮(zhèn)五合村,天目山與黃山余脈交界處,年均15.4℃、
雨霧豐沛,紅黃壤肥得能“攥出油”。
這茶像極皖南人的性子,
外形扁平挺直似竹節(jié),翠綠顯毫如春芽,沸水一沖,香氣清高得能“掀蓋”,
滋味鮮醇似“吃了一口春天”,湯色淺綠透亮,
連葉底都“勻整得像畫”。
當?shù)乩喜杩统Uf:“喝口云毫,賽過活神仙!”
制茶講究“三炒三晾”,從鮮葉到成品,需經(jīng)殺青、揉捻、做形、干燥四道關(guān),
每一步都像在“雕琢玉”,慢工出細活,才得這“色、香、味、形”四絕的寶貝。
江西婺源珠蘭精茶
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得主。
唐代陸羽《茶經(jīng)》載“歙州茶生婺源山谷”,宋時謝源茶列六大絕品,明清更成貢品。
清宣統(tǒng)年間,俞杰然建“祥馨實業(yè)花園”,種珠蘭窨茶,
其子俞仰清創(chuàng)“珠蘭龍井”,在首屆巴拿馬博覽會上斬獲金獎。
婺源人講“珠蘭香,茶更濃”,這縷香穿越百年,至今仍飄在婺源的茶亭里、田埂上。
珠蘭精的魂在窨制工藝,
珠蘭鮮花與烘青綠茶層層鋪疊,靜置吸香,通花散熱,帶花復火,最終成茶條索緊結(jié),
湯色黃綠透亮,花香茶香交融,鮮爽持久。
江西遂川狗牯腦茶
山形似狗頭,得名帶著鄉(xiāng)土野趣。
清嘉慶年間梁為鎰攜茶籽返鄉(xiāng),創(chuàng)制此茶,1915年巴拿馬世博會摘金,與茅臺同耀百年。
制茶需經(jīng)“雙殺青雙揉捻”古法,手工炒制,每芽一葉皆匠心。
茶形緊細如雀舌,白毫披身似銀霜。
沸水沖泡,香氣清高似春山,滋味醇厚如米酒,回甘綿長似鄉(xiāng)愁。
老表常說:“狗牯腦茶,喝一口,賽過活神仙!
”如今,它從非遺技藝走向國際舞臺,續(xù)寫著中國茶的千年傳奇。
信陽毛尖
河南信陽的“茶魂”,1915年巴拿馬博覽會獲金獎。
這茶源于唐代陸羽《茶經(jīng)》“淮南茶,光州上”的記載,
清末甘周源等茶人引六安瓜片炒法、融龍井抓條技藝,
在車云山、董家河的深山里“炒”出細圓光直、香高味濃的“毛尖”。
如今浉河港茶山仍飄著千年茶香,茶農(nóng)采茶用“三龍護鼎”手姿,
炒茶時“生鍋熟鍋”甩條如舞,茶湯嫩綠明亮,
喝一口鮮爽回甘,像把春天的山風都含在嘴里。
信陽人敬茶講究“茶好水好杯凈”,客來必泡,親朋送茶比送酒更顯情深,
這茶,是刻進骨子里的待客禮,也是歲月熬出來的“茶中茅臺”。
廣西橫州南山白毛茶
明朝建文帝避難時栽下“圣種”,六百年茶香未斷。
1822年巴拿馬國際農(nóng)產(chǎn)品展銀獎,1915年萬國博覽會再摘銀,
是國際最早獲獎的中國名茶之一。
當?shù)孛裰V“卜基六鳳好細茶”,春分至清明采一芽一葉,鐵鍋殺青、炭火烘干,
茶湯清綠透亮,荷香裹著蛋奶香,
入口甘醇回甘,像咬開春日的嫩竹尖。
貴州都勻毛尖
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加身,連朱元璋都贊“雪芽芳香勝瓊漿”。
這茶芽頭肥壯似魚鉤,白毫密披如雪,沸水沖下,嫩栗香裹著山霧直竄鼻腔。
制茶講究“火中取寶”,殺青、揉捻、搓團提毫全在一口鐵鍋完成,非老茶農(nóng)不能掌火候。
布依族“姑娘茶”更絕,
少女采的雀嘴芽疊成圓錐,系紅絲線象征喜慶,
喝一口,仿佛把黔南的云霧都喝進了肚里。
茶喝到最后,杯底總剩點渣。
人們說好茶沉底,像日子的苦和香,都得咽下去。
你泡一杯,熱氣糊了眼鏡片,
鄰居推門進來借醋,貓?zhí)献劳堤蛲胙兀?/p>
茶還在那里,綠得透亮,像說不完的話。
喝吧,燙了就吹吹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