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大廠招聘需要看第一學歷嗎?現(xiàn)在正常情況下確實如此,但也有例外!不要笑,不是說人脈背景,那是血緣關系給的,筆者要說的,是個人實力!
北大口腔醫(yī)學院的博導田素坤就是如此,這位不到四十歲的博導,人生履歷堪稱“開掛”——從山東濱州職院大專起步,專升本到棗莊學院,碩士讀南華,博士進南航,博士后在山東大學,最后殺進北大口腔醫(yī)學院。這哪是逆襲?分明是“升級打怪”的真人版!
有人酸溜溜地問:“北大挑老師,難道不看第一學歷?”田老師用行動給出答案:能力才是硬通貨!他的學術之路,堪稱“跨學科狂魔”——從專科到博士階段都是機電一體化專業(yè),博士后階段在山大卻掉頭更換賽道,玩轉口腔醫(yī)學假體設計、醫(yī)學圖像處理,甚至和AI、仿生材料“拜了把子”。別人跨界是“跳槽”,他跨界是“織網(wǎng)”,把機電、計算機、材料、醫(yī)學縫成一張“醫(yī)工結合”的大網(wǎng),直接撈住北大口腔醫(yī)學院的“芳心”。
別以為這是運氣。田老師碩士期間就發(fā)了5篇高水平論文,還拿了湖南省研究生創(chuàng)新論壇一等獎;博士階段更猛,直接啃下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工學博士,博士后又在山東大學卷出優(yōu)秀博士論文。這哪是“努力”?分明是“拼命三郎”附體!他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錢雖然不多,只有30萬,但架不住人家用“牙齒虛擬動態(tài)調頜仿真系統(tǒng)”這種黑科技,把假牙設計玩出了花。更絕的是,他的“結構光掃描+自適應平面鏡”技術,直接把全弓種植體印模精度懟到6.6微米,比口內掃描儀準了約7倍,跨界還能突破業(yè)界標準,
有人說,北大博導的門檻是“非名校勿擾”。田老師用實力打臉:頂尖高校挑人,挑的是“能出成果、能帶團隊、能搞項目”的狠角色。他發(fā)表的18篇SCI/EI論文,10項發(fā)明專利,6項軟件著作權,還有日內瓦國際發(fā)明展金獎、中華口腔醫(yī)學會科技獎,哪一項不是硬通貨?更別說他還當了中國醫(yī)療器械行業(yè)協(xié)會的特聘專家,國際期刊的客座編輯——這哪是“逆襲”?分明是“降維打擊”!36歲那年,田老師就憑自己實力被聘為北大的博導。
當然,田老師的逆襲不是“爽文”。他的每一步都踩在“學歷躍升”的階梯上:專升本要考試,考研要面試,申博要論文,博士后要出站——每一步都是逼著自己再往前跨一步,“過五關斬六將”,硬是憑著一股子“踏踏實實努力做好每一件事”的勁兒,把每一步都走成了“升級”。這哪是“逆襲”?分明是“水到渠成”!
所以,別再說“第一學歷決定命運”了。田素坤的故事告訴我們:人生不是游戲,沒有“開掛”的按鈕,但只要肯努力、肯死磕、腦瓜靈,哪怕是??破瘘c,也能殺進北大當博導——畢竟,北大挑的是“能扛事兒”的人,不是“背名校”的人。
寫到這兒,送各位職校生一句話:不努力肯定不會成功,但努力了,努力到極致,說不定就能逆襲!畢竟,人生最爽的,不就是把“不可能”變成“我成了”嗎?榜樣在前,路就在自己腳下,就看我們如何邁出第一步了!
(圖源網(wǎng)絡,侵聯(lián)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