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故宮博物院建院100周年,百年時光流轉,這座歷經明清兩代王朝的皇家禁苑,如今已經變?yōu)橄蛉耖_放的文化殿堂。從9月30日開始,故宮博物院建院百年大展“百年守護——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在午門展廳正式對外開放。
本次展覽通過一脈文淵、百年傳承、萬千氣象三大篇章,以200件(套)珍貴文物,全方位展現(xiàn)了對故宮博物院文物守護與傳承的歷史。那些曾在晚清風雨中流散的國之瑰寶,歷經磨難,最終在國家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重歸紫禁城。它們不僅是藝術的巔峰,更是歷史的親歷者與見證者。本次大展甄選的每一件書畫,都與故宮的百年院史緊密相連。它們或曾是清宮舊藏的核心,或是歷經流散、輾轉回歸的傳奇,又或是填補舊藏空白的新篇。戳視頻,走近故宮博物院這些“壓箱底”文物,了解它們背后的故事。
藏品兩大體系:“故字號”與“新字號”
要理解故宮的百年收藏史,首先要了解其內部對藏品的兩大劃分體系:“故字號”與“新字號”。
- “故字號”主要指繼承自清宮舊藏的文物,是故宮的基石,體現(xiàn)了從皇家私藏向國家寶藏轉變的早期努力;
- “新字號”則是新中國成立后,通過收購、撥交、捐贈等方式入藏的28萬余件文物,它們極大地豐富了故宮的收藏。
它們的故事,集中體現(xiàn)了國家對文化遺產的珍視與守護,以及故宮博物院在新時代不斷發(fā)展的嶄新面貌。
“故字號”文物:承襲文脈 奠定百年基石
故宮博物院的根基,深植于明清兩代皇家的宏富收藏。這次展覽的核心,首先便是要呈現(xiàn)這份來自“清宮舊藏”的文脈正源。王珣的《伯遠帖》作為乾隆皇帝“三希堂”的稀世珍寶,它的入選,正是彰顯故宮對這份頂級皇家收藏的直接繼承。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 許彤:我們知道乾隆有非常有名的一個三希堂,它主要是藏了三件稀世珍寶。其中有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還有王珣的《伯遠帖》。這次展示的就是‘三?!坏耐醌懙摹恫h帖》。王洵的這件《伯遠帖》非常重要,在于它是現(xiàn)在存世的近代有名款的法書真跡,可以說是最早的。它本身的藝術價值非常高,同時它又跟百年院史充分結合,所以選取了這些藏品,既有歷史價值,又有充分的藝術價值。
故宮博物院的“故字號”家底,并非全部來自紫禁城一地。它的前身,也就是成立于1914年的古物陳列所,匯集了來自熱河行宮和沈陽故宮等多處皇家遺珍,也為日后故宮博物院的宏大格局奠定了基礎。
“新字號”文物:國寶回家 見證時代史詩
看完了故宮博物院的基石“故字號”文物,我們再來了解一下這次展出的"新字號"文物,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國寶級作品《清明上河圖》。
有些文物雖然源自清宮,但它們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它們曾因戰(zhàn)亂與動蕩流散,又在新中國成立后,在國家力量的護佑下重返故里。它們的展出,是對那段“國寶回家”歷史的最好見證。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 許彤:《清明上河圖》被帶到了長春的偽皇宮。1945年,解放軍在通化把它繳獲,后來在1958年又通過國家收藏于故宮博物院。經舉國之力,才能在今天把這件這么重要的國寶展示在故宮博物院。
這些回歸的文物,在展覽的第二個單元“百年傳承”中占據(jù)了核心位置。它們被定義為“新字號文物”,這個“新”字,不僅代表著它們入藏的新時期,更代表著故宮博物院在新時代下,通過多種方式豐富國家文化寶庫的歷史使命,這些國寶也一次次走進大眾視野,讓我們每一個普通人從各種不同的角度領略到中華文化的永恒魅力。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 許彤:我們知道每次到了故宮重要的院慶節(jié)點,《清明上河圖》都會出現(xiàn)。比如說故宮在80周年院慶的時候,它作為宋代風俗畫脈絡當中最重要的一個展品,在書畫專題展中呈現(xiàn)。2015年的時候,《清明上河圖》是作為《石渠寶笈》書畫特展中清宮舊藏體系的代表被展示的。這次2025年百年院慶的時候,清明上河圖再次出現(xiàn),充分結合了跟院史的關系。
兼容并蓄 完善中華藝術收藏版圖
故宮博物院在新中國成立后,有意識地填補清宮舊藏的空白領域,特別是那些未能進入皇家視野的地方畫派。羅聘的冊頁便是典型代表,它的入選,標志著故宮藏品體系向著更全面、更多元的藝術史維度進行拓展。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 許彤:羅聘屬于“揚州八怪”,這兩件冊頁也是故宮藏書畫的一級品,羅聘很精的一套冊頁當中,我們展示了兩開。其實在舊紫禁城的收藏體系當中,是沒有像“揚州八怪”這些地方畫派的收藏的,但是建國之后,隨著撥交、收購或者有識之士的捐贈,一直在豐富故宮博物院的藏品體系。
站在新時代的節(jié)點上,故宮的使命已從簡單的收藏,升華為立足于完整的中華文明體系,對所有藏品進行系統(tǒng)性研究與闡釋。
百年技藝傳承 精心守護賦予文物新生
文物的生命在于傳承,而傳承離不開精心地守護。故宮的百年,正是一部文物修復與技藝傳承的百年歷程。在展覽中,我們不僅能看到國寶本身,更能看到故宮人為修復和搶救文物付出的心血。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 許彤:很多文物被很好地保存,得以承傳、研究、修復,還有臨摹,是非常重要的。像《清明上河圖》是經過當時修復專家馮忠蓮的臨摹,可以說很好地忠實了臨摹的原件,這次也是跟《清明上河圖》的原件同時展示。
除了臨摹,更有“起死回生”式的搶救性修復。當傳世最早的紙本畫《五牛圖》回歸時,已是傷痕累累、破洞滿身。正是憑借修復專家數(shù)十年的深厚功力,才讓這件國寶重煥光彩。它的新生,是故宮文物修復事業(yè)最高水平的體現(xiàn),也是“百年守護”這一主題最生動的注腳。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 許彤:《五牛圖》也是50年代從香港收回的。它經歷了千百年的流轉,當時也是傷痕累累,它上面大小破洞應該有300多處,非常殘破。修復專家孫承枝老師憑借60余年的修復經驗,通過揭裱、修補、全色又重裝等等,最終讓國寶重光,獲得新生。
(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