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產業(yè)正經歷從實驗室演示到規(guī)模化商業(yè)落地的關鍵轉折,而2025年則被廣泛認為是“人形機器人商業(yè)化元年”。
當前,人形機器人正以一股前所未有的熱潮席卷全球科技界與工業(yè)界。
市場的狂熱情緒顯而易見,宇樹科技作為國內領先的機器人公司,其沖刺上市的消息無疑為行業(yè)注入了一針強心劑,相關概念股紛紛大漲,其中首開股份12個交易日漲超206%。
但與此同時,一個冷靜的聲音也隨之而來:眼下的人形機器人還“很弱”。這種“弱”體現在諸多方面:其靈巧手的精細操作能力尚不及幼童,在復雜非結構化環(huán)境下的自主決策能力仍十分有限,續(xù)航與負載能力距離理想中的“通用”目標還有漫漫長路。然而,資本的邏輯往往著眼于未來。
從宇樹科技到被譽為王興興對手的Figure,后者憑借與OpenAI、寶馬等巨頭的合作,估值一度被推高至驚人的2700億量級,這并非是對其當下產品成熟度的定價,而是對其所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物理化身”這一終極愿景的期權。
過去的機器人更多是“自動化設備”,針對特定場景進行精密編程,而今天的人形機器人,其“靈魂”正逐漸被人工智能所重塑。當AI擁有了理解自然語言、進行邏輯推理甚至初步規(guī)劃的能力時,將其“注入”一個類人的軀體,便催生了革命性的可能性。
而在這個“50萬億市場”的競賽中,中美兩國展現出截然不同的風格與路徑。美國陣營以Figure、特斯拉的Optimus為代表,特斯拉將其在電動汽車領域積累的規(guī)模化制造能力、電池管理技術和視覺感知系統(tǒng)無縫嫁接至Optimus的研發(fā)中,形成了獨特的協(xié)同優(yōu)勢。
中國陣營則以宇樹科技、智元機器人等企業(yè)為先鋒,展現出一種敏捷的工程師風格。他們在機電一體化、運動控制、成本控制與快速迭代方面擁有深厚積累。
此外,中國強大的供應鏈網絡為人形機器人的關鍵零部件(如關節(jié)模組、減速器、傳感器)提供了可能性和成本優(yōu)勢,這使得“快速試錯、快速改進、快速降低成本”成為中國玩家的一張王牌。
除了這些機器人新秀,小米、小鵬、廣汽等眾多國內車企也都紛紛扎堆涌入人形機器人賽道。從商業(yè)邏輯看,智能電動汽車本身就是“輪式機器人”,其在感知(激光雷達、攝像頭)、決策(智能座艙、自動駕駛芯片)、執(zhí)行(電控系統(tǒng))三大系統(tǒng)上與人形機器人有著極高的技術同源性。
人形機器人從“很弱”到“強大”的進程,可能會比我們想象的更快。浪潮已至,無人愿意缺席。
若你渴望捕捉更多實時產業(yè)動態(tài)、行業(yè)深度專題,不妨下載環(huán)球老虎財經APP——這里匯聚了眾多優(yōu)質專欄,既有對市場趨勢的敏銳洞察,也有對行業(yè)邏輯的深度拆解,讓你的每一次閱讀都成為探索價值的旅程。
責任編輯丨陳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