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手機有一個“最佳員工獎”,28歲的Sarah Long大概早就拿到手軟。
她每天在手機上花10個小時,比大部分上班族在工位上的時間還要多。刷視頻、聽歌、刷社交媒體,再順便經營一下自己在社交媒體上的賬號,她的生活幾乎全靠這塊小屏幕來調味。
這位來自英國中部的年輕媽媽,在2021年懷孕時開設賬號,短短三年積累了4.5萬粉絲??雌饋硎莻€標準的“全職帶娃+副業(yè)做博主”的勵志故事。但翻車點來了——她的女兒Willow三歲時的一句話,把她打醒了。
事情發(fā)生得很普通。那天,Sarah一邊刷手機,一邊敷衍地答應女兒的要求。突然,Willow抬起小腦袋,對她說了一句:
“Mummy, just get off your phone.”媽媽,把手機放下吧。
這不是撒嬌,也不是調皮,而是帶著一點點失望和懇求。瞬間,Sarah的心“咔嚓”一聲碎了。她說:“那一刻我覺得自己不是個好媽媽,我甚至在想,我的女兒會不會以為手機比她更重要?”
這句話成了她的“戒斷信號”,比任何一條健康指南、專家演講都來得更猛烈。因為提醒她的人,不是別人,而是那個最需要她陪伴的小姑娘。
Sarah形容自己拿起手機就像“肌肉記憶”。不是因為有急事,也不是一定有通知,而是手一閑,就會條件反射般點開屏幕。夜里喂奶時刷,換尿布時刷,孩子午睡時更要刷。結果,本來就分散的時間,被手機切割得更加零碎。
她說:“我以為自己只是打發(fā)時間,直到女兒那句話讓我意識到,我其實在用手機躲避真實生活?!?/p>
是不是很熟悉?多少人一邊喊“陪娃好累”,一邊默默用刷短視頻當作“精神小憩”。只不過,孩子的眼睛,比我們以為的要更敏感。
受到女兒的“靈魂拷問”后,Sarah和伴侶Rob迅速立下規(guī)矩:
手機留在廚房——盡量不帶進客廳和臥室;餐桌禁令——吃飯時禁止看屏幕,重新把飯桌變成“聊天桌”;晚間無機時光——夫妻倆一起放下手機,看孩子、看彼此,而不是看屏幕。
沒想到,這一系列操作立竿見影:
女兒們吃飯更認真了,再也不用端著平板追著喂;家里氛圍輕松了,夫妻感情升溫了,畢竟Rob終于有機會和Sarah面對面交流,而不是和她的手機“競爭”。
Sarah笑稱:“原來我們家不是需要更快的網,而是需要更慢的陪伴?!?/strong>
最驚喜的是Willow的表現(xiàn)。
Sarah說,自從她少了“低頭時間”,女兒的情緒也更穩(wěn)定了,甚至變得更聽話。因為小朋友感受到了足夠的“一對一時間”,當媽媽真的需要看手機時,她也更容易理解。
簡單來說,陪伴不是無限量供應的,而是“質量勝于數(shù)量”。當孩子確定你是真的在意她時,她反而會更大方地“放你走”。
不僅如此,Sarah也明顯感覺到自己的變化。她說:“我不再那么容易煩躁,整個人都輕松了。”
少了10個小時的屏幕轟炸,大腦終于得到喘息的空間。
以前,她常常在無意識刷屏后陷入焦慮;現(xiàn)在,她能有意識地選擇做些小事,比如和Rob聊天、陪孩子玩、甚至發(fā)呆。
這種生活方式,讓她覺得“更被愛,也更會愛”。
當然,Sarah并不是完全“反屏幕”。她很清楚,在這個數(shù)字時代,孩子們不可能沒有屏幕?!斑m度的使用是必要的,他們需要學會如何在屏幕世界生存,尤其是學會如何安全使用互聯(lián)網?!?/p>
所以她和Rob的目標,不是完全禁止,而是“做出榜樣”:
父母怎么用,孩子就會學著怎么用;父母能放下,孩子才會懂得節(jié)制。
說到底,戒掉的不是“手機”,而是“讓手機排在孩子之前”。
其實,這不是孤例。研究顯示,近一半的英國人都曾被家人要求“放下手機”,甚至10%的父母承認,自己被孩子“點名批評”。
而Sarah的故事,就是這個統(tǒng)計最生動的注腳。她不是被專家說服的,不是被新聞嚇到的,而是被三歲女兒的一句提醒擊中了心。
有時候,真正能打斷我們沉迷的,不是戒斷App,也不是時間提醒,而是一個小孩認真的眼神。
Ref:
https://www.dailymail.co.uk/femail/article-15145009/mother-begged-toddler-phone-screentime.html
文|閃電
點「贊」「在看」為我們打call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