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秋與往年大不同,牢記“3做,3不做”,為家人祈福
“月到中秋分外明,人逢佳節(jié)倍思親?!?/p>
當(dāng)2025年的中秋撞上國慶長假,8天的團圓時光里,我們不僅要賞月吃餅,更要讀懂節(jié)日里藏了幾千年的文化密碼。
這個中秋,記住“3做3不做”,既是對傳統(tǒng)的致敬,也是為家人祈福的智慧。
中秋的“3做”
第一做:庭院祭月
中秋祭月的傳統(tǒng),可追溯到周朝的“秋分夕月”之禮。
那時的天子要在月壇設(shè)壇,紅燭高燃,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等時令瓜果,西瓜需切成蓮花狀,全家人依次拜月,祈求五谷豐登、闔家平安。
到了唐代,祭月逐漸從皇家走向民間,演變?yōu)檩p松的賞月活動。
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曲》中記載的“唐玄宗夜游月宮”傳說,更讓中秋多了幾分浪漫色彩。
今年中秋,不妨在陽臺或庭院擺張小桌,放上月餅、石榴、柿子等象征團圓的果品,點一炷香,和家人一起對著明月行禮。
這不是迷信,而是對自然的敬畏,對祖先的感恩,更是讓下一代記住“我們從哪里來”的文化根脈。
第二做:分食月餅
月餅的“圓”,象征著團圓;“餅”與“并”諧音,寓意著家人并肩同行。
北宋時,月餅是宮廷祭月的供品,蘇東坡曾贊其“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
到了明清,月餅成為民間互贈的禮物,江南地區(qū)還流行“卜狀元”的游戲,
把月餅切成大、中、小三塊疊放,擲骰子決定誰吃“狀元餅”,歡聲笑語中,團圓有了更溫暖的注腳。
第三做:提燈走月
中秋夜“走月亮”的習(xí)俗,在江南地區(qū)流傳已久。
清代《燕京歲時記》記載:“每屆中秋,市人以竹篾扎燈,高可數(shù)尺,燃燭其中,兒童提燈游行,謂之走月亮。”
如今,雖然少了竹燈,但孩子提著柚皮燈、兔子燈在小區(qū)里嬉鬧,依然是最有煙火氣的中秋畫面。
中秋的“3不做”:避開禁忌,守住福氣
第一不做:忌結(jié)婚訂婚,避開“月破”之日
2025年的中秋是農(nóng)歷八月十五,干支為“戊申日”。
根據(jù)老黃歷,這一天“忌結(jié)婚、合婚訂婚”。
傳統(tǒng)認(rèn)為,中秋是月神最圓滿的日子,但“月滿則虧”,此時結(jié)婚易犯“月破”,寓意婚姻難長久。
雖然現(xiàn)代人不信這些,但若家中長輩在意,不妨避開這天,選個雙數(shù)吉日,既尊重傳統(tǒng),又讓婚禮更圓滿。
第二不做:忌爭吵分食
中秋是“團圓節(jié)”,最忌諱的是家人鬧矛盾。
民間有“中秋吵架,一年不順”的說法,雖無科學(xué)依據(jù),卻藏著“家和萬事興”的智慧。
今年中秋,若遇到瑣事想發(fā)火,不妨想想:一年就這一個團圓夜,何必為小事傷了和氣?
和家人一起剝石榴、分月餅,讓笑聲蓋過爭執(zhí),才是對節(jié)日最好的尊重。
第三不做:忌浪費食物
中秋正值秋收,月餅、瓜果都是大自然的饋贈。老話講“中秋浪費,來年缺糧”,雖是勸誡,卻提醒我們:每一塊月餅、每一顆石榴,都飽含著農(nóng)民的汗水。
今年擺供品時,量力而行;吃完后,把果皮、月餅渣收拾干凈,別讓“豐收”變成“浪費”。
這不僅是對食物的珍惜,更是對“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踐行。
從祭月到團圓,我們?yōu)楹芜^節(jié)?
上古時期,人們祭月是為了祈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
唐代,賞月成了文人雅士的浪漫;
宋代,夜市通宵、闔家圍坐,團圓成了核心;
明清,走月亮、舞火龍,節(jié)日更熱鬧。
2006年,中秋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2008年,成為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這些官方認(rèn)定,不是給節(jié)日“貼金”,而是告訴我們:有些傳統(tǒng),不能丟。
今年中秋,無論你是和家人圍坐,還是通過視頻“云團圓”,
記住“3做3不做”,不是為了迷信,而是為了守住那份“月圓人圓”的溫暖。
當(dāng)我們咬下一口月餅,提著燈籠走月時,其實是在告訴下一代:
我們的祖先曾這樣敬畏自然,這樣珍惜團圓,這樣把日子過成詩。
月光還是千年前的月光,團圓還是中國人最深的牽掛。
這個中秋,愿我們都能帶著文化記憶,走向更溫暖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