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之間刷到了一個視頻,該博主在互聯(lián)網上發(fā)布一個視頻,哀嘆河南的雨莊稼基本廢了。
我記得昨天因為牙疼去看牙的途中和滴滴司機還聊到相關的話題,滴滴司機告訴我,自己家里的花生因為下雨的事情現(xiàn)在還沒有收,如果繼續(xù)下雨,真的不知道這些花生究竟該怎么收。
言語當中有非常多的無奈,有的時候不得不感慨,雖然說時代發(fā)展了,科技進步了,可是面對這樣的天氣狀況,很多時候一年辛苦的努力好像回報。
并沒有那么的美好,要么就是干旱,要么就是洪澇,一些人真的感到既無奈又心酸。
十月的河南,本該是豐收的季節(jié)。田野里卻少見金黃的玉米,只有一片片渾濁的水洼。
一位博主發(fā)布的視頻中,站在幾乎被雨水淹沒的田埂上,眼神呆滯地望著原本應該收割的玉米地。
“莊稼基本上已經廢了?!?/strong>
這場持續(xù)了半個多月的秋雨,讓許多農民一年的希望化為泡影。
視頻引發(fā)眾多網友共鳴,一位坐標阜陽的網友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我家種了大大小小地塊,大概9畝左右?!彼敿氂嬎懔朔N植成本:平均每畝成本300元,加上機器收割90元/畝,總計390元。
但收獲令人失望。他購買的玉米種,“在地里長著就發(fā)霉生蟲了”。
最后賣糧時,老板因玉米發(fā)白只給出每斤7毛的價格。按畝產600-700斤計算,每畝收入只有420-490元。
辛苦一整年,每畝利潤僅30-100元。這點微薄利潤,還未計算他們付出的勞力成本。
“從9月1號開始秋收,我和奶奶基本沒閑著?!本W友寫道,“下雨天收割回來,還得趁著不下雨趕緊拉到壩子上水泥路上晾曬?!?/p>
這耗費的精力和時間真的很大,干農活確實又臟又累,還容易腰酸背痛。
最讓人心酸的是,網友78歲的奶奶不肯放棄這些土地?!半m然我家條件差,我掙錢能力一般,但還真不差這幾畝地的錢?!彼麩o奈地說,“包出去一畝一年也能幾百元。可是她不舍得丟啊?!?/p>
“那沒人幫她干,怕她累著,我只能一到夏收秋收季節(jié)就回來和她一起收和種。”
今年的天氣確實反常。農業(yè)農村部和中國氣象局10月5日聯(lián)合發(fā)布了連陰雨災害風險預警。
預計10月6-10日,西北地區(qū)東部、華北、黃淮北部等地多降雨天氣,降雨量較常年同期明顯偏多。
河南北部被列為連陰雨風險較高地區(qū)(黃色預警),河南東北部更是風險高(橙色預警)。
專家指出,這種天氣可能導致“部分農田積水,成熟作物收曬困難”,影響收獲進度和品質。
上述網友算了一筆賬:他跑外賣,“一天差的時候還有150元”,而種九畝地,整個秋收季節(jié)的利潤最多不過900元。
這還不包括他們祖孫二人投入的大量時間和精力。如果計算人力成本,種地實際上是賠錢的。
他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所以如果不是南街村或周家莊那種集體模式,那土地還真的流轉到大戶那是大勢所趨吧,小農戶抗風險能力太差收益也低,只能是7老八十的人在種了?!?/strong>
這一觀點引發(fā)了許多網友的共鳴。不少人表示,在自己的家鄉(xiāng),確實主要是老人在堅持種地,年輕人更愿意外出打工。
其實早在今年6月,河南就經歷過一輪強降雨過程。河南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邵宇翔當時指出:
“這次強降水過程的雨強非常突出,部分地區(qū)最大小時雨強能達50毫米至80毫米”。
當時,省氣象科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胡麗婷解釋:“前期土壤干旱,一旦短時間內大量降水,土壤無法及時吸收和滲透,就會在低洼處形成積水?!?/p>
這種 “旱澇急轉” 的現(xiàn)象,對農作物來說是致命的打擊。
今年夏天的西峽縣暴雨災害就是前兆。
在視頻的評論區(qū),一位網友的話引起了無數(shù)點贊:“我爹看了這個視頻后,整整一晚上沒說話,第二天一早穿著雨衣又去地里了。媽媽說,他就在地頭蹲著,看著那片水淹的玉米地,仿佛這樣就能把莊稼看熟了、看干了?!?/strong>
這些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依然在雨中和時間賽跑,搶收那些尚未完全爛在地里的莊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