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中講:“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一個人真正的成熟,從深刻地認(rèn)識自己開始。
然而人很容易看清別人的對錯,卻很難看清自己的模樣。
借助別人的反饋,找到自己的位置,是一種難得的能力。
相遇是命運的安排,生命中遇到的每個人都會幫助我們照見自己,完善自己。
1、所有的人際關(guān)系,都是一面鏡子
《周易》里講:“同聲相應(yīng),同氣相求?!?/strong>
生命中來來往往的每一個人,無論親疏好壞,都絕非偶然。
他們是一面鏡子,毫無保留地映照出我們真實的脾氣秉性。
竹匠與漆匠,初遇時都在市集擺攤。
一個編竹器扎實耐用,一個調(diào)漆料色澤溫潤。
兩人都不愿偷工減料,彼此看順眼,常湊在一起喝茶聊天,漸漸成了摯友。
竹匠講義氣,見漆匠調(diào)漆缺好料,便把自家后山的漆樹分給對方采割,還幫著打磨待漆的木胎。
漆匠也重情義,知道竹匠編竹籃怕受潮,便特意調(diào)了耐水漆,免費幫他給竹器上漆。
有回漆匠母親生病,急需用錢,竹匠就悄悄把剛收到的工錢塞給他。
后來竹匠的竹器作坊遭了火災(zāi),竹料燒得精光,他蹲在廢墟前發(fā)愁。
漆匠見狀,不僅拿出積蓄幫他重建作坊,還發(fā)動相熟的匠人幫忙,連夜里都來搭手。
往后數(shù)十年,兩人的生意都漸漸紅火,卻始終相互扶持。
與人相交,照見的不只是別人,更是自己。
愿意幫襯你的人,從來不是憑空出現(xiàn),而是因你的人品而來。
你平時肯伸手幫別人,遇事時才有人愿意拉你一把。
你待人守信用、講分寸,別人才敢放心把事托付給你。
歸根結(jié)底,你是怎樣的人,便會遇見怎樣的同行者,進而擁有怎樣的人生。
2、透過別人,看到的是自己
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看到別人的優(yōu)點,就想著向他學(xué)習(xí);看到別人的缺點,就反思自己是否也有同樣的問題。
很多時候,我們對別人的看法,其實都是自己內(nèi)心的影子。
曾經(jīng)有一位官員,仕途多舛卻常懷豁達。
任某地知州時,他見同僚野心勃勃,為攀附權(quán)貴不擇手段,以卑劣行徑打壓異己、陷害無辜,心中滿是不齒。
可轉(zhuǎn)念間,官員反觀自身。
年輕時,他亦因才華出眾而恃才傲物,在朝堂之上直言進諫時,常不顧及他人感受,最終得罪權(quán)貴,影響仕途。
他猛然發(fā)覺,雖自己與同僚出發(fā)點截然不同,但那份行事不顧他人的魯莽,竟有幾分相似。
自此,官員收斂鋒芒,言行愈發(fā)謹(jǐn)慎,也更能體諒他人難處。
后來他被貶至偏遠(yuǎn)之地,生活困苦,卻借此靜心反思過往。
透過同僚這面鏡子,這位官員看清了自己曾經(jīng)的傲慢與沖動。
他開始學(xué)會以平和心態(tài)面對人生起落。
這份清醒的自我認(rèn)知,讓他時刻修正己身,贏得百姓愛戴,留下美名。
魯迅說:“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面地解剖我自己?!?/strong>
透過別人的言行舉止,我們能看到自己隱藏在內(nèi)心深處的欲望和缺點。
當(dāng)我們對他人產(chǎn)生強烈的喜惡情緒時,不妨反觀己身。
你對別人的不滿,往往是對自己某方面的不接納。
正視缺憾,不斷完善自己,便能讓人生的路越走越寬。
3、人最大的清醒:以人為鏡,認(rèn)清自己
《道德經(jīng)》有言:“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一個人終其一生最重要的修行就是認(rèn)識自己。
而身邊人是我們認(rèn)識自己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
唐代名相魏征以敢于直諫而聞名于世。
在李世民即位初期,雖有一統(tǒng)天下的雄才大略,但難免有驕傲自滿、追求享樂的時候。
而魏征,總是那個在最關(guān)鍵時刻站出來潑冷水的人。
有一次,李世民得到一只心愛的鷂鷹,正在逗玩,遠(yuǎn)遠(yuǎn)看見魏征走來,怕他批評自己玩物喪志,急忙把鳥藏在懷里。
魏征其實早已看見,便故意奏事很久,拖延時間。
結(jié)果等魏征走后,鷂鷹竟然悶死在了太宗懷里。
太宗大怒,但回到后宮后,他冷靜下來,想到魏征的忠心,反而更加敬重他。
類似的事情數(shù)不勝數(shù),魏征的諫言常常尖銳刺耳,不留情面,讓太宗在群臣面前下不來臺,甚至多次動過殺心。
但難能可貴的是,李世民具備了一位杰出君主罕見的清醒和雅量。
他沒有因為魏征的冒犯而一味地憤怒,而是將魏征視為一面鏡子,映照出自己的缺點。
也正是李世民以人為鏡有過則改,最終成就了盛世。
荀子所說:“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真正的智者善于借助別人的力量看清并完善自己。
看到優(yōu)秀的人,不嫉妒,而是想著如何向他看齊;
看到不賢的人,不輕視,而是反觀自己是否有類似的毛病。
一個人的境界,就在這不斷的自省與修正中得以確立。
《論語》有言:“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strong>
能了解別人的人是聰明的,但能認(rèn)識自己的人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清醒。
人生這場修行,歸根結(jié)底是走向自我的深處。
通過別人,我們最終要看清的,是自己內(nèi)心的貪嗔癡。
把向外挑剔的眼光收回來,審視和修正自己。
當(dāng)你的內(nèi)在變得和諧,外在的世界也隨之變得順?biāo)臁?/p>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