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溫度紀,作者|肆夕,編輯|路子甲
一個在普通中式家庭長大的小孩,長大后,大概率會隨機接受一場有關家庭的幻滅。
在中式家庭的典型敘事中,好好學習,長大爭氣然后掙錢,再去反哺家庭,是大家共享的皆大歡喜的人生劇本。從小被孝順觀點浸泡的孩子,總會被多年埋藏在心里的“補償欲”反復拉回原處。
父母在幾十年的時間里靠精打細算撐起一個家,他們總對于自己如何賺錢避而不談,卻對于孩子全部的期待就是好好讀書,含辛茹苦又飽含深情。但是,中國的傳統(tǒng)家庭似乎忘了,父母和子女之間終歸是一場以分離和獨立為目標的旅程。
那些長大了的孩子也在反復嘗試孝順父母中發(fā)現(xiàn):以愛為名去奉獻孝心,遠比預想中復雜,且駛向完全不同的方向,比如帶父母旅游、送禮物、常常只是一場大型的吃力不討好,并且會引起美滿家庭的濾鏡破裂。
這個十一假期疊加中秋,是家庭高頻團聚的日子,而準備反哺家庭的年輕人,已經(jīng)開始遭到自己的孝心反噬。
帶家人看世界后,關上自己的心門
這一代普通家庭被托舉的小孩長大最容易滋生愧疚感來源:我吃過的爸媽沒吃過,我見過的爸媽沒見過。
落地廈門機場已經(jīng)是深夜,排隊等出租車的幾分鐘里,林薇已經(jīng)盡最大努力向爸媽說明——現(xiàn)在已經(jīng)半夜,過了晚上十二點只能打車,沒法坐公交。
去酒店的路上,出租車手機里傳出“您的路線已偏航”,父親一直對司機說不要繞路,林薇從中勸和“出機場就一條直線,人家司機不會的”,母親沒接話只是把頭扭向窗外,臉色不太好看。
帶父母出游從來就不是件容易事,說服幾十年生活在內(nèi)陸城市老兩口出門尤其。
幾天前,父親對于林薇“帶你們看看大?!钡奶嶙h沉默處理,按動遙控器關下電視,留下一句“我真的不要去”轉(zhuǎn)身回自己的房間。而媽媽接連三句直白拒絕:“不想看我害怕水”“真沒必要”“看什么大海有條件你自己去”。
她清楚軟磨硬泡在這兩個人身上的作用微乎其微,只用“退機票要很多手續(xù)費”為由,終于把兩人勸到機場一起出發(fā)。
多年在外工作,讓林薇對家和父母時常有強烈思念和愧疚,而這層濾鏡在和兩人出行之后很快被輕松打破。
父母埋怨到機場的路程、埋怨要去那么遠、埋怨花這么多錢來遭罪,而這些數(shù)落都一一落到林薇身上,化成一句簡單的:都怪你,花錢送我們來遭罪。
帶父母旅行,矛盾沖突平均猛烈爆發(fā)在行程的每個環(huán)節(jié)中,尤其在需要花錢的場景中格外激烈。
在酒店辦入住時,父親就和她一起趴在前臺,大聲對著林薇“你先收聲,我問問他們酒店多少錢一間?!?/p>
貴了不滿意,訂了兩間房也不滿意,訂了早餐也不滿意,且一切不滿意都化高聲埋怨,深夜在燈火通明的酒店大廳,系數(shù)落在花錢又費力的林薇臉上。
直到第二天早上,父母對于酒店豐富的自助早餐還是視而不見,選了半天只拿雞蛋和白粥,開口閉口都是覺得這么貴的酒店,早飯也不怎么樣,林薇安慰自己——興許他們出了門就好了,見到大海就好了。沒想到出門后,倆人還是負氣式遠遠走在他的前面,看起來對一切景區(qū)景點也不感興趣,在陌生的城市,全天趕路式步行。
中午吃飯的時候,去面館隨便吃一口也是激烈爭吵后得來的結(jié)果,并在點單時三人只點兩碗,母親堅稱自己不餓,隨便吃口林薇剩下的就好。
在計劃這趟行程前,她已經(jīng)提前給自己做好心理建設,但仍想不懂,平時視頻通話里囑咐自己外面不要苦了自己的父母,怎么會因為一趟行程突然變成這樣。
出門前的預設中是互相提供情緒價值,父母因為出門玩開心,她因為父母開心而開心,結(jié)果給互相提供的只剩下壞情緒。
有問題和需要從來不提出來,包括要不要買瓶水這種小事,出門的幾天里,林薇注意到父母似乎始終在暗暗生悶氣,做不出任何選擇的同時,又否定她的一切提議。
帶爸媽見祖國大好河山的經(jīng)典結(jié)局,是花錢讓大好河山見證全家人爭吵。
十一期間始終是旅行的大旺季,尤其在旅游熱門城市,海邊人多的更是堪比下餃子,但父母還是在海邊站了很久。
林薇看著他們的背影,對自己說:算了,一切不就是為了這一刻嗎?
準備從海邊離開的時候,母親對林薇說“這下你滿意了?非要折騰我們這一圈,看見海了你舒坦了?”
好心好意花錢花時間花精力,最終化做受害者式的反問,沖垮了林薇最后的心理防線,一路上從期待到沮喪,用耐心換來委屈,她張嘴了幾次,最終把想說出口的話變成打落的牙咽下。
余下的行程中,她都極度安靜,討厭被冷暴力對待的人最終也成了沉默者,父母的不滿持續(xù)升級,但林薇已經(jīng)沒有想破冰的心思。
最終在分開前夕,父母搶在她前面說出了那句“一天到晚拉個臉,再也不和你出來玩!沒有下次!”
無休止供奉的孝心,永遠得不到的夸獎
為了籌備“悄悄給父母個驚喜”計劃,肖林已經(jīng)暗暗努力了小半年。
從第一次在網(wǎng)上看到金項鏈藏薯片桶里送媽媽,新手機藏巧克力派盒里送爸爸的視頻后,她就開始為攢“送禮基金”悄悄努力。
大學生想要攢錢,除了生活費節(jié)源就是做兼職開流,肖林不想用爸媽給的生活費給他們買禮物,畢竟即使攢下還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大三下學期,她試過在學校附近的夜市擺攤、在附近服裝店打工、去市中心的咖啡店做兼職,終于攢夠了6000塊。
原本打算暑假回家就給父母送上禮物,臨近放假被金價上漲打亂一次計劃,不想退而求其次的肖林,為了補齊一千多的送禮基金,在放假后堅持做了兩個禮拜的暑假工。
這個十一終于買好了禮物,肖林以發(fā)工資請爸媽吃飯為由,把爸媽叫到火鍋店,在他們看不到的地方悄悄立起了手機開始準備也錄下視頻。
長達近五個月的辛苦勞動,變成了爸媽看到禮物后的集體變臉。
沒有欣喜,看不出感動,沒有口頭埋怨亂花錢但看得出很喜歡的情緒掙扎,更沒有網(wǎng)上其他系列視頻里全家人一起眼泛淚花。
肖林能看到的只有倆人把臉沉下來,對視,再把她精心準備的禮物扔給她叫她趁早退掉。幾次推拉之間,肖林說出“我從上學時候就開始攢”之后,爸媽更是大發(fā)雷霆。
“送你上學不是讓你去打零工的”“大三下學期別人都在找實習,就你在浪費時間”“一年花幾萬送你去上大學全是白費”。
肖林付出努力想從父母身上換來一點正向反饋,而收到的只有“不走正路”的指控。
禮物怎么被揣來的,又被肖林怎么揣回去。原本想要記錄溫馨瞬間偷偷拍下的視頻,成了她心上永恒的疙瘩。
暑假結(jié)束,金項鏈和新手機被肖林悄悄留在家里茶幾的抽屜里。
在典型中式家庭中,送爸媽禮物向來都不是一件容易事,花錢買禮物的結(jié)果,很可能就是上一代人對后輩眼光、能力、消費觀的全盤推翻。
對東亞父母來說從來沒有完美的禮物,哪怕滿足物美價廉、有里有面、能被頻繁使用、又恰好是他們?nèi)粘傂璧亩Y物,送到父母眼前大抵也要換來一句“又亂花錢”。
肖林在離開家之前信誓旦旦,發(fā)誓不再為家里買一件東西花一分錢。
但她忘了,同樣在中式家庭中,距離和時間,又是效果上佳的止痛片,創(chuàng)傷能在游子離家那刻被一筆勾銷。
開學沒幾天,聽到同寢室的室友說天氣快變冷了,想給家里人買個電動車擋風被,肖林跟著給爸媽各挑了一個后,才想起還在和家里冷戰(zhàn)的事,吸取上次的教訓她決定不搞驚喜,提前打個電話問問爸媽。
不出所料,電話那邊還叫她不要買,多把心放在學習上,不要操沒用的閑心。
肖林積壓的情緒在小事上突然爆發(fā),終于問出“我怎么做你們才能滿意?”“我的付出你就看不見嗎?”之后,在爸媽的沉默中再度問出“那你們自己說,到底想要什么東西?”
電話那邊傳來父親一句輕飄飄的“想要的你也買不起”,讓肖林瞬間感覺全身脫力,掛掉電話,她決定不再和家里聯(lián)系,寒暑假不再回家。
不同的家庭環(huán)境會導向不同的結(jié)局
很快電話回撥過來,父親一反常態(tài)地在電話里大怒,問她怎么敢先掛電話。且在斥罵中,又一次提起她買的禮物“我不批評你,你就不知道天高地厚!我是你爸,我必須管著你,要是連我都順著你,你以后肯定會犯更大的錯!”
家庭,是最小計量的施展權利空間,否定和打壓,就是中式家庭中家長管用的固權手法。
普通家庭小孩半生都在虐待中滋生忠誠,生活陷入死循環(huán),人生也不會因為停止供奉孝心而獲得解脫。討好人格是最常見的性格底色,很多人一生都無法追逐到父母的夸獎,但其實一句夸獎又是最簡單的奢望。
家庭關系的扭曲隱形,只能共苦無法同甘
很多普通家庭的一種典型通病,是只能一起過苦日子但無法同甘。
今年國慶中秋雙節(jié)一起放了8天假期,張凱裝修了很久的房子也收尾了。他計劃十一搬到新家,全家一起好好過節(jié),即可以周邊自駕游,也可以一起在家里打打麻將,看看電視嘮嘮家常。
在張凱的記憶中,長大始終伴隨著精打細算,家境貧寒不代表生活困苦,反而喜歡一家人都擠在一個小房子的溫暖感覺。
都說窮人家的冬天難過,但冬天反而是張凱最喜歡的季節(jié)。雖然直到高中冬天還只能穿親戚家哥哥剩下來的舊棉衣和毛衣,但至少比起別的季節(jié)能多兩件換洗。家里偶爾會吃頓火鍋,雖然鍋里的白菜和豆腐要比肉多十倍,對他和妹妹來說也算打打牙祭。
在不了解什么是快樂閾值低的年紀里,滿足感也是最高的。
時運加努力,能推動全家人在幾年內(nèi)迅速扶搖直上。爸媽開了家小超市,借著地理位置、服務、回頭客的綜合因素讓家人迅速脫貧,張凱畢業(yè)后也成了打工人中“踩對點”的那一批人,能讓全家夠到中產(chǎn)群體的邊。
張凱小時候,曾幻想過家里將來一旦有錢會是什么樣,可真到搬新家過新生活這步,幸福感維持的比預想中短暫很多。
讓人由奢入儉消費降級或許很困難,但對窮怕了的一家人來說,消費升級也非常不簡單。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jīng),和省不夠的錢
住進新家大房子的第一天,父母就開始說家里曠得害怕,總是睡不著,話里話外帶著對張凱的埋怨。
家里雙開門帶制冰、保險和分區(qū)溫度的冰箱里,沒幾天就開始被剩菜填滿。張凱跟母親解釋總吃剩菜對身體不好,可她根本聽不進去,還會反過來指責張凱“你小時候就是被剩菜喂大的?!?/p>
比如家里開始堆滿不知道從哪撿來的快遞紙箱和易拉罐,爸媽會不知道從哪買來大量便宜沐浴露,導致全家過敏后仍然舍不得扔,背著張凱偷偷用,直到要去醫(yī)院看醫(yī)生。掃地機器人買下即歇業(yè),實際只是為了省幾度電。
他甚至發(fā)現(xiàn)家里碗筷總是油膩膩的,偶然一次才發(fā)現(xiàn)爸媽洗碗從來不用洗潔精。張凱和父母談,如果為了省錢沒意義,花了幾千塊裝的洗碗機,就是為了讓倆人少辛苦。
父母不知道是被價格嚇到,還是一時接受不了張凱的指控,一聲連一聲的罵他“忘本”“從小都是這么過的,有錢就變臉,養(yǎng)出了個白眼狼”。媳婦躲到了臥室,不想?yún)⑴c這場家庭大戰(zhàn),只是一直強調(diào):生活習慣不一樣,還是分開更好。
原本和氣的一家人開始頻繁爭吵,張凱總覺得父母的節(jié)儉已經(jīng)超出了正常的范圍,變成了一種病態(tài)的執(zhí)念。
與其說是喜歡沒苦硬吃,實際更接近一種幸福過敏,他們精通怎么在苦日子里創(chuàng)造出甜頭,又被好日子嚇得驚慌失措,而愧疚綁架是他們唯一能抓住的浮木。
學會和解,東亞家庭的普遍課題
長久以來,很多人都認為,只要日子過好了,有錢了,家庭矛盾就會減少,幸福感就會增加??珊芏嗳硕己雎粤耍陂L期貧困生活中,家庭成員的價值觀念,并不會隨著物質(zhì)條件的改善而立刻改變。
當一家人失去了“奔向好日子”共同目標,當生活從“共苦”轉(zhuǎn)向“同甘”,那些曾經(jīng)被生活壓力掩蓋的矛盾,就會立刻逐漸暴露出來。
父母習慣了將就,努力逃脫貧困的后輩覺得日子終于可以講究,這兩者之間,始終隔著不易沖破的屏障。
生活習慣的沖突只是表面,而家庭的權力隨著年輕一代長大而變化,這才是中式家庭的暗流。
而孝心受挫,注定是普通家庭子女成年后的必修課,那些曾藏在水下的隱形問題,總會因為環(huán)境也好,年齡和身體條件也罷,甚至是家庭內(nèi)部權力的一步一步偏移而顯露。
或許東亞小孩的這堂成年必修課,從來都不是為了學會如何正確孝順父母,而是為了學會如何與自己的愧疚和解,和終于長大了獨立了的自己和解。而這一課,是每個人路上必然走過的收費站。
注:本文人物均為化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