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 10 月 7 日的晨光穿透北京的薄霧,天安門廣場上的五星紅旗早已在微風(fēng)中舒展。來自哈爾濱的王大爺裹緊外套,牽著剛上小學(xué)的孫子站在安檢隊伍里,指尖的小國旗被風(fēng)吹得獵獵作響:“假期快結(jié)束了,說啥也得帶娃來這兒看看?!?/p>
此時的廣場雖已過國慶首日的巔峰客流,但根據(jù)天安門地區(qū)管委會數(shù)據(jù),截至 10 月 3 日 16 時,假期前三日游客總量已達(dá) 143.25 萬人,10 月 7 日當(dāng)天的客流指數(shù)仍高達(dá) 23.74,較平日激增 124.4%。這片承載著民族記憶的土地,即便在假期尾聲,依舊涌動著滾燙的人氣與深情。
廣場中央,18 米高的 “祝福祖國” 巨型花籃無疑是最耀眼的焦點。暮色降臨時,當(dāng)燈光為花籃鍍上溫暖的金邊,無數(shù)手機屏幕同時亮起,像一片閃爍的星河。這個直徑 45 米的花壇底部,向日葵圖案在燈光下仿佛真的在 “追光”,金黃花瓣層層疊疊,恰如 “葵花朵朵向太陽” 的赤誠注解。
籃體兩側(cè) “祝福祖國,1949—2025” 與 “歡度國慶,1949—2025” 的紅色字樣格外醒目,76 年的時光刻度凝結(jié)其上,讓每一位駐足者都能觸摸到祖國發(fā)展的脈搏。今年花籃最令人驚喜的創(chuàng)新,是籃體周圍數(shù)十只 “會發(fā)光” 的鴿子雕塑,特殊透光材料制成的它們在夜晚亮起時振翅欲飛,白色光暈里藏著中國人對和平的永恒向往。
“看到這些鴿子,我就想起小時候課本里的故事?!?來自上海的李女士正給 8 歲的兒子講解,孩子踮著腳伸手想去觸碰光暈,小臉上滿是好奇。在花籃周圍,這樣的場景隨處可見:白發(fā)蒼蒼的老人牽著孫輩凝視,年輕情侶依偎著拍照定格,身著民族服飾的游客載歌載舞。
一位 80 歲的老奶奶坐在輪椅上,望著花籃熱淚盈眶:“我這輩子見證了祖國從窮到富,現(xiàn)在能看到這么漂亮的花壇,心里特別驕傲?!?這或許就是花籃年年成為 “頂流” 的秘密 —— 它從不只是一件景觀作品,而是承載情感的載體,把 “家國情懷” 這樣的宏大主題,化作了觸手可及的溫暖細(xì)節(jié)。
雙節(jié)尾聲的天安門,游客的 “打卡方式” 正悄然發(fā)生著變化。不再是簡單的 “拍照發(fā)圈”,更多人開始追求 “有深度的參與”。在花籃西側(cè),幾位高校學(xué)生正拿著筆記本記錄,他們是來完成 “國慶實踐作業(yè)” 的,要通過觀察景觀、采訪游客,寫下對家國情懷的理解。
廣場東側(cè),來自成都的夫妻帶著專業(yè)相機,計劃用三天拍攝 “天安門的日與夜”,“想做成相冊,等孩子長大了告訴他這是 2025 年的中國”。這種從 “到此一游” 到 “情感表達(dá)” 的升級,讓每一次打卡都成為與祖國的深度對話。
廣場上涌動的 “中國紅” 里,藏著最鮮活的愛國表達(dá)。扎著羊角辮的孩子系著紅領(lǐng)巾,挺胸抬頭向國旗敬少先隊禮;幾位身姿挺拔的年輕人并攏雙腳抬手敬禮,目光堅定望向城樓,一看便知是退伍軍人;穿漢服的姑娘在花籃前駐足,襦裙裙擺與鮮紅國旗相映,讓傳統(tǒng)文化與家國情懷濃烈交織。
有北京市民專門訂制了 “我愛中國” 的紅色 T 恤,全家穿著紅彤彤地合影:“每年國慶都來,看完升旗再拍花籃,要的就是這份儀式感?!?偶爾還能遇到舉著翻譯軟件的外國游客,俄羅斯夫婦詢問 “偉大的墻” 怎么走,伊朗游客著急買故宮門票,他們的身影讓這片廣場的意義超越了國界。
“家庭游” 的熱潮在假期尾聲依舊不減,成為廣場上最溫暖的風(fēng)景。西安的王先生帶著父親和兒子三代同堂,他給孩子準(zhǔn)備了小國旗,自己則舉著相機不停按下快門:“我小時候是爺爺帶我來,現(xiàn)在帶爺爺和孩子來,像完成一場傳承?!?/p>
在人民英雄紀(jì)念碑前,他給兒子講起革命先烈的故事,老人在一旁補充著過去的歲月,陽光穿過碑體的縫隙,在三人身上投下溫暖的光斑。數(shù)據(jù)顯示,今年國慶北京紅色旅游景區(qū)接待量同比增長 42%,親子文旅產(chǎn)品銷售額大漲,正是這種 “代際傳承” 讓愛國情懷落地生根,成為可以觸摸的家庭記憶。
熱鬧背后,是一群人的默默守護(hù)。人民英雄紀(jì)念碑前,身著藍(lán)色志愿者服裝的姜曉軒正被游客圍住,她右手五指并攏指向碑體,解答著 “為什么紀(jì)念碑坐南朝北” 的疑問。這是她第 9 年國慶值守,從大學(xué)生到央企職員,崗位沒變,熱情依舊。“
平時 15 分鐘一場講解,現(xiàn)在隨時來人隨時開講。” 她擦了擦額頭的汗,笑著說自己一天要站滿三個班次,每小時輪換一次崗。在金水橋畔的黨員先鋒崗,城管隊員黃淳毅剛幫一位游客找到走失的孫女,崗?fù)だ锏某潆妼?、防暑藥、飲用水早已備好。他所在的分?108 人 24 小時輪班,10 月 1 日他從早 7 點堅守到次日 7 點,“一天能‘撿’十幾個孩子,他們知道找穿制服的最安全”。
從公安、武警到消防、市場監(jiān)管,多部門的聯(lián)動保障讓大客流下的廣場井然有序。新增的近千名志愿者穿著紅馬甲,在各個角落提供指路、咨詢服務(wù);便民服務(wù)點的工作人員不停補充著飲用水和急救藥品,還專門維持拍照秩序,避免擁擠插隊。
即便 10 月 7 日周邊道路擁堵指數(shù)僅為 1.066,處于暢通狀態(tài),交通部門仍安排了專人疏導(dǎo),確保游客進(jìn)出順暢。一位來自廣州的游客感慨:“本擔(dān)心人多體驗差,沒想到問路有人答,口渴有水解,安全感滿滿?!?這些看不見的付出,正是廣場能持續(xù)傳遞溫暖的底氣。
天安門的 “流量” 早已輻射整個北京文旅市場。假期前三日,北京重點監(jiān)測景區(qū)接待量同比增長 35%,故宮、景山公園、國家博物館等周邊景點早早迎來高峰。
張先生一家提前半個月訂好故宮門票,特意選了能看到花籃的酒店房間:“專門走紅色文旅路線,還要去香山革命紀(jì)念館、軍事博物館。” 這種 “以天安門為核心” 的游覽模式,帶火了周邊餐飲、住宿與零售。
天安門附近的老字號餐廳推出 “國慶套餐”,用胡蘿卜雕出五角星,藍(lán)莓醬畫出國旗,上座率天天 100%,印有天安門圖案的書簽、花籃元素冰箱貼銷量翻了三倍。
線上的 “國慶經(jīng)濟(jì)” 同樣火熱。各大社交平臺上,“天安門花籃打卡攻略”“北京國慶必去景點” 等話題閱讀量突破 10 億。旅游博主的花籃燈光秀直播單場觀看人數(shù)超 500 萬,有網(wǎng)友留言:“看完直播訂了明年的機票”。
這種 “線上種草、線下消費” 的模式,讓天安門的 “國慶 IP” 影響力持續(xù)擴大,也為文旅行業(yè)數(shù)字化提供了新思路。但比銷售額更珍貴的,是流量背后的情感價值 —— 當(dāng)年輕人在廣場齊唱《我和我的祖國》,當(dāng)不同民族的游客互相幫忙拍照,當(dāng)外國友人豎起大拇指,這些場景才是 “國慶經(jīng)濟(jì)” 最堅實的根基。
10 月 7 日的暮色中,天安門廣場的燈光再次亮起。王大爺牽著孫子的手準(zhǔn)備離開,孩子把剛買的花籃冰箱貼緊緊攥在手里,嘴里念叨著 “明年還要來”。
姜曉軒送走最后一批咨詢的游客,揉了揉酸脹的腿,望著飄揚的國旗露出笑容。黃淳毅在崗?fù)だ镎碇幤?,手機里收到家人發(fā)來的晚餐照片。此時的廣場,客流雖漸疏,但那份涌動的溫情與自豪從未消散。
這個雙節(jié)假期,150 萬游客用腳步丈量著家國情懷,無數(shù)守護(hù)者用堅守傳遞著溫暖。天安門廣場上的每一束燈光、每一張笑臉、每一次駐足,都在訴說著:這里不僅是地理上的地標(biāo),更是中國人的情感坐標(biāo)。假期會落幕,但那份刻在骨子里的熱愛與自豪,終將化作前行的力量,在歲月中生生不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