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關于利比亞問題的表決中選擇棄權。這看似一次外交上的謹慎之舉,實則標志著一個深刻轉折的開始。同年晚些時候,中國與俄羅斯聯手否決了涉敘利亞決議——這是中國首次在中東議題上動用否決權。自此,北京在安理會的立場日益鮮明:不再滿足于過去數十年“靜默”的姿態(tài),而是逐步展現出作為全球大國的政治主動性。
這一轉變,不僅源于利比亞戰(zhàn)后滿目瘡痍的現實,更深層的原因在于,中國對國際秩序的認知正在發(fā)生變化。在中方看來,當前的全球體系由一種“老化的資本主義”主導:它以美國為中心,依賴戰(zhàn)爭與危機維系自身運轉。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中國在中東的積極作為,遠非簡單地謀求能源或市場,而是全球格局深度調整的縮影:一個正在衰落的舊秩序,與一個正在崛起的新力量,在中東正面相遇。
法國經濟學家薩米爾·阿明曾指出,當代資本主義已步入“老化”階段,它無法再通過生產實現自我更新,只能依靠金融壟斷與軍事冒險茍延殘喘。自20世紀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以來,西方經濟增長越來越倚重金融投機與對外干預。從伊拉克到利比亞,從敘利亞到阿富汗,美國主導的戰(zhàn)爭并未帶來所謂的“民主穩(wěn)定”,反而制造了破碎的國家與無盡的動蕩。這些戰(zhàn)爭和沖突并非意外或失誤,而是這一體系的結構性需求。中東,因此成為危機的承壓區(qū),也成為舊秩序延續(xù)生命的“試驗場”。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在中東走的是一條截然不同的路。北京的發(fā)展戰(zhàn)略著眼長遠——目標是到2049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此愿景下,中國外交更強調穩(wěn)定與發(fā)展,而非軍事干預。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在中東投資建設港口、鐵路和能源基礎設施。截至2021年,中阿貿易額已達3300億美元,中國成為多個海灣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與西方不同,中國不強加政治條件,不以“民主改造”為前提,而是堅持尊重主權、不干涉內政。這種務實而克制的做法,因契合當地發(fā)展需求而廣受歡迎。
這也解釋了為何2023年北京成功促成沙特與伊朗復交,能在全球引發(fā)轟動。盡管協議仍有脆弱之處,但它清晰展示了中國提供“穩(wěn)定性公共產品”的能力。而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仍主要依靠軍事存在維系——華盛頓通過制造“安全赤字”,來維持其區(qū)域主導地位。
可以說,美國對戰(zhàn)爭的依賴,就像重癥病人依賴“鐵肺”維生。帝國機器一旦停轉,其背后的美元霸權與金融體系便難以為繼。盡管美國民眾早已厭倦“無盡戰(zhàn)爭”,但整個體系似乎已被鎖定在軍事化軌道上。相比之下,中國則刻意避免軍事卷入,更多依靠經貿合作拓展空間。這種邏輯差異,正悄然重塑中東國家的戰(zhàn)略認知,也引發(fā)了它們在中美之間的心理分化。
當然,美國在該地區(qū)盤踞已久,遍布中東的美軍基地既是威懾,也是華盛頓持久存在的象征。但全球格局的變遷已是不爭事實。美國主導的舊秩序正在老去,其依賴戰(zhàn)爭與危機維系的模式正在失去合法性。而中國倡導的“發(fā)展優(yōu)先”邏輯,正贏得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同。它或許尚不足以構成一個完整的替代方案,卻至少為中東國家提供了一種新選擇:不必永遠活在外部干預的陰影下,而可以在多極世界中探索自主發(fā)展的可能。
中東的未來依然充滿變數。這片土地可能迎來真正的穩(wěn)定,也可能只是大國博弈的又一輪洗牌。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隨著老化的資本主義體系加速衰落,中國以發(fā)展為導向的外交,已成為塑造全球格局的一支關鍵力量。它不僅在中東書寫新篇章,更向世界展示了一種不同的可能性——和平、合作、共同發(fā)展,而非對抗、干預與霸權。
?。ㄗ髡邽槔璋湍矍嗄陮W者、浙江工商大學東亞研究院研究員)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