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zhuǎn)自:人民網(wǎng)-陜西頻道
王麗
王小彬正在雕刻小葫蘆。人民網(wǎng) 王麗攝
“用這樣的工具能做出小葫蘆嗎?”小朋友好奇地問。
“對!你看,這是咱們傳統(tǒng)的車床,一拉一扯,10分鐘就能做好一個。”王小彬說著,就把剛雕出來的小葫蘆送給了眼前的小游客。
今年44歲的王小彬是西安市碑林區(qū)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核雕技藝代表性傳承人。10月7日當(dāng)天,已是“雙節(jié)”假期尾聲,王小彬的店里依舊擠滿了人。桃核雕的“悟空臉”、棗核雕的“餃子”、橄欖核雕的“小茶壺”......形態(tài)各異、惟妙惟肖的果核雕件陳列有序,游客們正在挑選著心儀的核雕作品。
“雖然今年國慶假期雨天比較多,但生意還是很火,營業(yè)額是平時的近10倍。”王小彬說。
“陜西是文化大省,到這里旅游就是想看文化。前幾天,我們看了地下的、地上的,今天又看到了這么優(yōu)秀的非遺技藝,讓我們這趟旅行充滿了文化獲得感?!眮碜运拇ǖ挠慰痛壬f。
近年來,陜西省積極探索“非遺+”文旅融合模式,僅2025年國慶假期首日,全省開展各類非遺活動347場次。整個國慶假期,在陜西各地豐富多彩的文旅活動中,陜北秧歌、華縣皮影、鳳翔木版年畫、西安鼓樂等非遺項(xiàng)目身影頻現(xiàn),“非遺+旅游”正在成為推動消費(fèi)的新動能。
游客正在挑選果核,體驗(yàn)核雕技藝。人民網(wǎng) 王麗攝
游客正在觀看王小彬手工雕刻過程。人民網(wǎng) 王麗攝
核雕小件。人民網(wǎng) 王麗攝
正在雕刻的人臉。人民網(wǎng) 王麗攝
核雕小件“白菜”。人民網(wǎng) 王麗攝
用果核雕刻的精美物件。人民網(wǎng) 王麗攝
用果核雕刻的“小魚”。人民網(wǎng) 王麗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