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天,小區(qū)里的桂花開得早。
張叔在樓下曬太陽時突然說:“要是還能自己彎腰撿片花瓣,該多好。”他六十歲前是生意人,存款夠在縣城買兩套房。
三年前中風(fēng)后,吃飯要喂,翻身要人扶。女兒在上海工作,每月打錢請護工??勺o工換了三個,一個比一個生分。
他常盯著茶幾上的老照片發(fā)呆——那是他自己爬黃山時拍的。隔壁單元的王奶奶更沉默。她是退休教師,老伴走了十年,兒子在深圳成家。
上周我路過她門口,聽見屋里電視響得吵。推門一看,她正對著空氣說話:“今天的白菜梆子,切得有點厚。”其實鍋里連菜都沒有。
社區(qū)志愿者說,她總把“不用麻煩”掛嘴邊??缮洗嗡ち艘货?,躺地上兩小時才被發(fā)現(xiàn)。
錢能買來護工,買不來端水時的溫度。娃能寄來補品,寄不來陪聊的半小時。湖南老家的表舅公更直白:“七十三八十四,不死都不好意思。
”他七十歲,種了一輩子地,最怕下雨天。
“地滑,摔一跤,就成兒子的累贅了。”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65歲以上老人中,約32%曾因失去自理能力產(chǎn)生嚴(yán)重心理壓力。
農(nóng)村老人里,這個數(shù)能漲到45%。不是怕窮,是怕病了沒人搭把手。作家寫過個故事:有老人把藥瓶藏枕頭下,就怕護工嫌麻煩少喂一頓。
有老人把存折密碼寫手背上,就怕哪天說不出話。體面?尊嚴(yán)?
在“能不能自己上廁所”面前,都軟得像棉花。
有人說,有娃總比沒娃強。
可李姨的兒子就在本地,每周來兩次。每次待半小時,說“媽我走了啊”。
她望著關(guān)門的背影,輕聲補一句:“再坐會兒唄。
”聲音輕得像嘆息。我們總說“養(yǎng)兒防老”“存錢養(yǎng)老”。
卻很少想,老到需要人擦身喂飯那天。錢是紙,娃有娃的難。
真正能扛的,只有自己的身體。
可身體這東西,說垮就垮。去年冬天,菜市場賣豆腐的趙嬸突然癱了。她攢了二十萬,夠請三年護工。
但她拉著我手哭:“我寧可少活十年,換自己能走路?!崩狭瞬豢膳?,可怕的是突然變成“需要被照顧的人”。
那種無力感,像潮水,漫過頭頂時,連掙扎都沒力氣。
有人問,難道就沒盼頭了?社區(qū)搞過“時間銀行”,年輕人陪老人聊天,存時間換未來被照顧。
可試點三年,參與的老人說:“還是不如自己能動手踏實。”留白的話,或許該留給每個正在變老的我們。
現(xiàn)在多走兩步,多爬層樓,不是為了炫耀。是給未來的自己,多攢點“不用麻煩別人”的底氣。最后想說,要是哪天我們老到動不了。
別覺得丟人,也別硬撐。
那些愿意彎下腰扶你的人,比錢和娃更珍貴。關(guān)注身邊老人,就是關(guān)注未來的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