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24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扶持青年藝術家計劃”(以下簡稱“扶青計劃”)發(fā)布2025年全新版圖,計劃推出8部委約作品、1部特別推薦作品及31個邀約項目。步入第13年的“扶青計劃”,在本年度迎來多個“首次”:首次設立“融合”類別的作品申報,首次迎來全外籍主創(chuàng)團隊,首次增設大師輔導環(huán)節(jié),首次組建全新藝委會等。一系列的創(chuàng)新舉措,標志著“扶青計劃”平臺邁入更加成熟的2.0階段,構建一個更融合、更國際更多元、更深入的藝術創(chuàng)作全鏈條,為青年藝術人才提供從孵化到交易的全方位支持。
《春之祭》劇照
更融合:打破科學和藝術的邊界
本次“扶青計劃”以“更融合、更國際、更多元、更深入”為核心方向。在“融合”維度,首度創(chuàng)設的“融合”申報類別推動藝術與科技、跨學科領域深度結合。
作為本次“扶青計劃”唯一的舞蹈類作品,浙江音樂學院舞蹈學院青年講師程龍編導的《春之祭》以全新視角和多元科技手段為錨點,在當代中國語境下以肢體語言解構音樂經典,融入前沿舞臺特效,探索多媒介融合下舞蹈創(chuàng)作的無限可能。
海報合集
從建筑師職業(yè)跨界而來的實驗戲劇與影像導演程雨陽,帶來的實驗環(huán)境戲劇《山海浮生 | 八荒祭2.0》嫁接國際化科技語言與中國人文精神,以東方哲學重構“生命”和“紀念”的當代內涵,借助機械臂裝置、生物傳感技術與即興聲場的交互,構建虛實交織的東方宇宙圖景,成為多學科融合創(chuàng)作的生動范本。
突破傳統(tǒng)戲劇邊界的多感官劇場作品《風之痕》,將劇場轉化為“記憶實驗室”,從根本上重新定義“觀看”的維度。而跨文化團隊協(xié)作的電子音樂劇場《星潮勝覽》則融入了印尼甘美蘭音樂的演奏元素,來自不同學科的創(chuàng)作者相互激發(fā)藝術靈感,共同將思想和情感轉化為聲音與視覺符號,構建起跨領域對話的“發(fā)聲器”。
《風之痕》海報
個展《天空呼吸的頻率》依托跨學科合作,將宇宙氣象學、信息技術、數字藝術與裝置、影像、劇場等傳統(tǒng)藝術形式深度融合,折射當下社會正經歷的技術轉型,讓藝術融入生活。此外,群展《出神之境》 通過裝置、影像、聲音與行為表演等構建多感官通道。
更多元:川劇“翻拍”布萊希特
“國際”屬性上,“扶青計劃”迎來首個全外籍主創(chuàng)委約項目——《烏庫帕查:來自安第斯的呼喚——放克律動》,由非洲安第斯放克樂隊演繹南美非裔安第斯傳統(tǒng)音樂;羅馬尼亞錫比烏國家劇院也將攜話劇《媽媽》第四次參與邀約板塊,深化中外藝術交流。
“多元”層面,多部作品覆蓋傳統(tǒng)文化與先鋒藝術。委約作品實驗川劇劇場《芙蓉大飯店》以“話劇為骨,戲曲為魂”改編布萊希特經典話劇《四川好人》。特別推薦作品音樂劇《消滅多余的我》,聚焦三個靈魂的奇幻歷程,探討自我認知與生命軌跡。邀約演出系列也呈現(xiàn)出多元、豐富、精彩的格局,其中包括以劉慈欣的《三體》為靈感的“來自星空的未來音樂會——三體世界的召喚”音樂會、“世界和平頌歌——上海城市草坪音樂會”、上海和倫敦輪流舉辦的“未來?觀——中英青年數字創(chuàng)意展”,以及以傳統(tǒng)雜技為基點,融合現(xiàn)代舞蹈、戲劇、肢體劇等藝術形式的當代雜技劇場《站臺》等。
話劇《媽媽》劇照
今年將繼續(xù)推出“扶青計劃·一帶一路”特別展演,挖掘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相通的文化元素,扶持主題藝術創(chuàng)作,著力培養(yǎng)藝術人才,也將有一批推動文化多樣性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作品和項目亮相。此外,新一屆藝委會由7個國家和地區(qū)的21位藝術領軍人物組成,首次啟動“大師輔導”與“一對一”孵化機制,同時面向藝術愛好者開設講座、對談活動,構建“吸引人才—扶持創(chuàng)作—推廣成果”的良性循環(huán),助力青年藝術家走向世界舞臺。
原標題:《藝術節(jié)|“扶青計劃”邁入2.0時代,四個“首次”拓展新版圖》
欄目編輯:江妍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朱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