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上映的《731》票房已沖破18億,正朝著19億大關邁進,這個成績在票房淡季的九月堪稱黑馬。但票房飄紅的同時,爭議也如影隨形,名人大V的批評聲此起彼伏,兩天前某書一位視頻博主的吐槽更是將導演趙林山推上風口浪尖。
視頻一開場,博主就拋出犀利觀點:“拍《731》已經死了3個導演,趙林山冒著生命危險拍攝,怎么偏偏他一點事沒有?”
這話瞬間抓住眼球,可當被追問 “哪三位導演” 時,博主卻含糊其辭:“你可以去問趙導啊”。
緊接著,他將矛頭對準趙林山 “11年調查” 的說法,譏諷道:“11年里還抽空拍了8部電影,2019到2020年在拍《若是風能看得見》,21年突然轉拍抗日片,這調查夠專心嗎?”
更耐人尋味的是,博主對 “賣房賣車、兒子退學拍電影” 的說法提出質疑:“怎么聽著像移民前的準備?”
最后這個博主更是譏諷趙林山或許是一個張純如。
這番吐槽迅速引發(fā)熱議,評論區(qū)里大量網友表示“有道理”“求真相”,讓這場關于電影的討論漸漸跑偏成對導演個人的質疑。但這些說法,真的站得住腳嗎?
疑點拆解:公開信息里的真相與偏差
關于“三位去世導演”:真相是 “中途退出”
博主口中“死了3個導演” 的說法,在公開報道里有另一種表述。趙林山在采訪中提到,此前有三位導演想拍這個題材但未能完成,其中一位在項目推進中離世,并非 “因拍該片去世”。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館長金成民作為影片歷史顧問,也從未提及 “拍攝致死” 的相關記錄,顯然博主的說法存在夸大成分。
11年調查與8部電影:時間線根本對不上
所謂 “11 年調查期間拍了 8 部電影”,更像是時間線的誤讀。公開資料顯示,趙林山 2017 年才正式啟動《731》項目,此前的 10 多年他以廣告導演身份從業(yè),2012 年執(zhí)導過《銅雀臺》,但那是《731》籌備前的作品。
而《若是風能看得見》的拍攝時間與《731》籌備并不沖突 ——2021年影片進入拍攝階段時,他已完成前期5年的史料搜集,包括赴日翻查檔案館、獲取8000頁解密報告和423小時原成員供述影像等核心工作。
所謂 “8部電影” 更是無稽之談,他的公開導演作品寥寥可數(shù),并無密集拍片的記錄。
“賣房移民”?家人全上陣的反證
至于“賣房賣車像移民” 的質疑,更顯牽強。趙林山的妻子李善玉在產后9天就進組參演,剛出生12天的女兒也被他抱來拍攝嬰兒戲份,只因覺得硅膠娃娃 “少了生命的重量”。
如果真要移民,很難解釋為何讓全家人深度參與這部聚焦民族傷痛的電影。事實上,他抵押房產是為了籌措資金,畢竟這個不被業(yè)內看好的敏感題材,拉投資本就異常艱難。
爭議的本質在哪里?
有意思的是,《731》的爭議早就超出了電影本身。
有人罵畫面 “太整潔”,卻不知731部隊本就以 “科研機構” 為偽裝,這種整潔恰恰是其殘酷性的體現(xiàn);
有人嫌尺度太大,可片方已刪減60%內容,36種人體實驗場景只剩黑白影像。
更值得注意的是,有媒體發(fā)現(xiàn),大量新注冊賬號以 “愛國” 名義呼吁下架影片,發(fā)帖節(jié)奏高度一致,疑似有組織引導輿論。
而日本方面的反應更耐人尋味,一句“請適度處理” 的聲明,反而讓更多人好奇影片到底揭露了什么。
荷蘭、德國觀眾看完直呼 “書本里從沒提過這段歷史”,日本網民也在問 “難道要從外國電影里學歷史”,這些恰恰證明了影片的價值 —— 讓被掩蓋的歷史走進全球視野。
視頻博主的質疑或許是出于“求真”,但部分說法與公開信息存在明顯偏差。票房和口碑的兩極分化還在繼續(xù),但有一點毋庸置疑:無論影片藝術水準如何,能把731這段黑暗歷史搬上銀幕,本身就需要勇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