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迅來 欒哲
八十載光陰流轉,三萬重日夜兼程。
當我們奮進在實現(xiàn)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上,當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宏偉藍圖在白山松水間一步步變成實景,《吉林日報》迎來了自己的八十華誕。隆重紀念這個重要時刻,與其說是功成的慶典,毋寧說是一場初心的回溯與使命的重申。
這些年,我們不斷向下扎根。
《吉林日報》的第一個名字是《人民日報》。1945年10月10日,烽火硝煙中呱呱墜地的這張報紙,與生俱來的紅色基因里深深鐫刻著“聽黨話、跟黨走”的忠誠密碼。一代代吉報人秉筆直書,為解放全中國吹響號角,為吉林改革發(fā)展擂鼓助威,為黑土地變遷存照,為偉大新時代放歌。每一頁微微泛黃的報紙、每一篇字字千鈞的報道,都訴說著信仰的堅定。從歷史深處走來,更知文化之厚重。行吟吉林、問道吉線G331……常年開展的系列文化采風,把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責任穩(wěn)穩(wěn)扛起。賡續(xù)紅色血脈,堅定文化自信,這,是扎根。
吉林日報社早期的一個社址是吉林市重慶路79號。老一輩吉報人記得,樓里最顯眼的地方掛著四個大字——“開門辦報”。1948年4月,毛澤東主席在與《晉綏日報》編輯人員談話中首次提出“開門辦報”,吉林日報社很快把這四個字做成牌匾高懸門楣。報社輾轉敦化、延吉、蛟河、吉林、長春多地,牌匾早已找不到了,但這四個字一直掛在吉報人的心上。2020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深改委第十四次會議上明確提出,大興“開門辦報”之風。我們積極推動“群眾工作部”蝶變?yōu)椤熬W(wǎng)上群眾工作部”,在彩練新聞客戶端推出“為人民服務”頻道,“翠花走千村”“彩練進萬家”等專欄廣受好評?!伴_門辦報”的理念如根系般在網(wǎng)絡空間延伸,我們在群眾的呼聲中感知時代的脈動。密切聯(lián)系群眾,走好新時代群眾路線,這,是扎根。
這些年,我們始終向上生長。
改革是生長。傳媒生態(tài)的迭代速度、輿論格局的演變深度、受眾需求的變化強度,給我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zhàn)。當“一報在手,盡知天下”的傳播秩序陡然而變,我們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全力推進主流媒體系統(tǒng)性變革。組織重構、流程再造、機制優(yōu)化,改革之刃,終究激發(fā)內生之變。雖有陣痛,但黨報的核心功能在變革中淬煉升華,恰似莊稼拔節(jié)時那聲清脆的裂響,煥發(fā)出制度性的青春活力。
融合是生長。媒體深度融合,是時代給我們出的必答題,更是我們贏得未來的金鑰匙。2024年起,我們著力建設全媒體傳播體系,以“移動為先”搶占傳播先機,以“內容為王”打造精品力作,以“技術為要”驅動創(chuàng)新引擎,彩練“舊貌換新顏”。從紙端到指端,我們把黨報的“定音鼓”在小屏上敲得更響,讓主旋律插上“大流量”的翅膀,澎湃出直抵人心的正能量洪流。融合,不是簡單嫁接,而是生命形態(tài)的深刻進化,讓我們的枝葉能夠觸及更廣闊的天空,汲取更充沛的陽光。
根深者,其葉必茂;源遠者,其流自長。向下扎根的深度,丈量著我們對文化的自信、對人民的赤誠;向上生長的高度,標注著我們擁抱變革的勇氣、引領未來的雄心。
八十星霜,風華正茂。我們深知肩頭擔子的分量。做黨的政策的“宣傳隊”,做干部群眾的“知心人”,在眾聲喧嘩中激濁揚清,在眾說紛紜中匡俗濟時,用自己一點一滴的努力,精心培育《吉林日報》這棵承載著黨的重托與人民厚望的常青樹,讓它根深千尺,葉覆萬方,永葆青春。
我們的目的一定要達到。
我們的目的一定能達到!
來源:彩練新聞
編輯:熊一黎 審校:王偉光
主編:曲翱 監(jiān)制:陳尤欣
統(tǒng)籌:張燕
點喜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